一年级语文升国旗ppt:中国近代战争都有哪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3/29 07:15:5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年—1927年
  中国国民革命军与北洋军阀军队
  为达到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反革命集团。
  中国南部、西部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吴佩孚总兵力20万,孙传芳总兵力20万,张作霖总兵力30万。北阀军出师时8个军10万余人。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阀。1926年9月北阀军在武汉,先后歼吴佩孚部队10反余人;10月占南昌,12月占福州,至年底,先后占领了湘、鄂、赣、闽、皖、浙等省的全部或大部,大跨了吴佩孚主力,歼孙传芳军队10万余人。1927年初进军江苏,逼迫沪、宁、贵 州、四川、山西等地军阀先后宣布归顺国民征服。革命风暴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土地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革命战争
  1927年8月1日—1937年7月
  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
  为反帝、反封建、推倒三座大山在中的统治
  中国南部、中部和西北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中央根据五次反“围剿”敌我兵力分别为10∶4万, 20∶3万,30∶3万,50∶7万,100∶8万。其他苏区的反“围剿”敌我兵力最大规模为30∶2万。
  南昌起义后,我党领导了百余次起义,至1934年创建了十几个根据地,红军发展到30万人,粉碎了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由于王明推行“左”倾路线,排挤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除陕北根据地外,各根据地的红军被迫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对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完结了革命和红军红军长征胜利地到达了陕北会师,为中央在陕北建立大本营,领导抗日战争创造了条件。

  抗日战争
  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
  中国与日本
  日本为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为而后“南进”或“北进”建立战略基地,与德意法西斯重新瓜分世界。
  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战争初期日伪军37万人,国民党军206万人,八路军、新四军4.6万人。1945年战略反攻前,日军175万人,国民党军250万人,我军93万人,民兵220万人。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我军先后对敌作战12.5万多次,消灭日军52.7万余人,伪军118.6万余人,创造了1.2亿人口的根据地。抗日战争以日本投降,中国胜利而结束。但是,中国人民付出了重大代价,伤亡2258万人,损失财产和战争消耗共计1000多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0年9月—1945年9月
  以德、意、日法西斯集团为一方结成轴心国联盟;以 中、苏、美、英等为一方,结成反法西斯联盟。先后参战国61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的矛盾, 德、意、日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而导致了这次大战的爆发。
  欧洲、亚洲、非洲和四大洋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61个参战国,参战军队1.1亿人,参战国人口17 亿。战场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波及40个国家和四大 洋。
  战争历时6年,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日本投降结束。战争中军队死亡人数1690万(一说5133万),军队受伤人数3500万人,敌对双方共消耗战费11170亿美元(一说15000亿美元)。消耗弹药,美为690万吨。欧洲国家战争中损失财产总值2600亿美元。在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了核武器。这次大战的结果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放战争
  1946年6月—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
  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援助下,国民党企图独吞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消灭我党我军
  中国大陆与海南岛等岛屿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战争初期国民党军430万人,我军120万人,兵力对比3.5∶1。战略决战开始时,敌军360万人,我军280万人,敌我兵力对比 1.3∶1。最大规模的战役辽沈、平津、渡江战役,敌我参照兵力分别为:55∶100万,70∶60万,60∶100万,45∶120万。
  国民党企图在3—6个月内消灭我军。我党领导全国军民,奋起自卫,打倒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战争在四年作战中,共消灭国民党军队807万人,我军发展到500万人。解放了除台湾省以外的领土。

  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北朝鲜军队与南朝鲜军队以及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先后参战国家16个,另有5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朝鲜为统一、解放祖国而进行的革命战 争。美国介入后,转化为反侵略战争。
  朝鲜南部和北部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敌对双方总兵力最高峰时为300余万人,兵力对比为1∶1.4
  中朝军队在战争中共歼灭敌人109万人(其中美军39万人),将敌人打回到三八线,迫使美帝国主义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美消耗战费540亿美元,弹药278.8万吨。战争中,美军进行了细菌战。

  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0月19日—1953年7月27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而进行的战 争。
  美帝国主义组织联合国军入侵朝鲜,越过三八线,企图消灭北朝鲜,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朝鲜南部和北部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军,共16个国家的军队,约110多万人,还有五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战争最高峰时,敌对双方总兵力300余万人。敌我兵力对比为1∶1.4
  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放和相持阶段。中朝人民军队共歼敌109万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将敌人打回三八线,迫使美帝国主义签定了停战协定,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越南抗美战争
  1961年—1973年1月
  越南与美国。南朝鲜、澳大利亚、菲律 宾、新西兰、泰国也卷入了这场战争。中国政府除给越南武器、弹 药、粮食、被服、巨款无偿援助外,并先后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部队32万人支持越南抗美战争。
  美国支持吴庭艳集团镇压南方人民的反独裁斗争,阴谋变越南南方为美国的殖民地和军事基地
  越南南、北方,柬埔寨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1964年西贡军队35万人,1965年侵越美军18.5万人,1年后增至54.3万人,1966年美要求南朝鲜出兵4.9万,泰国出兵1.3万人,澳大利亚出兵8000人,菲律宾2000人,新西兰850人。1967年美伪军达130万人。最大规模的进攻,美伪军65万人。
  越南人民抗美战争(1961—1973年),经历11年1个月。1964年8月,美开始对北越轰炸。1970年美军入侵柬埔寨,将战争扩大到整个印度支 那。在印支军民的打击下,美军于1973年3月、4月间,南方人民发动西原等三大战役,4月30日解放西贡,战争结束。美军在战争中死亡6万人,伤30余万人,损失飞机9000架,消耗弹药1400万吨,战费2000亿美元。

  第四次中东战争 又称十月战争
  1973年10月6日—1973年10月24日
  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 丹、科威特、突尼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以色列
  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 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埃及、叙利 亚、以色列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阿联参照战兵力52.4万人,以色列40万人。以阿双方兵器对比:坦克1700∶4100(辆)飞机600∶1520(架)装甲车3000∶4320(辆)大炮570∶2055(门)防空导弹连10∶112(个)舰艇61∶147(艘)
  10月6日14时,埃、叙集中优势兵力对以色列实施了突然袭击。在北线,当日突破以军防线;西线也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以军10日在北线转入进攻;在西线,14日迫使埃军撤回进攻出发阵地。24日双方停火。战争双方损失坦克约3000辆,装甲车1250辆,飞机573架,舰艇12 艘。消耗战费100亿美元。死亡11370人。

1945年5月8日,一个值得人类永远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60年过去了,二战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尽,但当年那一场场残酷的战争和英雄们浴血奋战的壮举却依然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

中国战场: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日,揭开了世界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45年8月,中国抗日军民举行全国反攻,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围歼日本主力关东军。不久,日本宣布投降。

欧洲西线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此后德军接连向欧洲西、北和东南大规模进攻。从1940年4月到次年6月,德军攻陷丹麦、挪威;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迫使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跨海退守英伦三岛,之后德意南北合击,迫使法国败降。德军还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袭战役,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1943年7月,英美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军成功进行了法国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并在西欧各国抗德武装配合下,于1944年秋冬两季完全解放德占西欧国家。

欧洲东线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投入190个师共550余万人,分3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军经过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防御等战役,粉碎了德军的闪电进攻。自1942年7月始,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德军激战200天,歼敌150万。1944年苏军又组织了10次战略性战役,把德军赶出苏联。尔后苏军继续西进,与东欧各国反法西斯武装配合,解放了东欧。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此后的半年中,日美在珊瑚岛、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群岛进行激烈的海空战役,日军接连失败。1944年美军转入进攻,大规模空袭日本本土,对日占岛屿实施海陆空联合作战,1945年8月又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军东南亚,半年内占领了东南亚广大地区。1944年,中美英联军在印缅战场上接连打击日军,并在当地抗日武装积极配合下发起缅甸战役,消灭日军7万余人。

北非战场:1940年7月,意大利乘英法在西欧失败之机从埃塞俄比亚进犯驻扎在东非的英军。1941年1月英军收复东非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同年2月,德国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德、意重新发动进攻。1942年,英军经过10月的阿莱曼战役,粉碎了德意的进攻。11月,盟军10万余人分3路从摩洛哥和阿尔及尔登陆,1943年4月又在突尼斯战役中获胜。5月,北非的25万德意军队投降。

付出代价最大的中国战场

抗击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对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欧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二战中的风云人物,都曾有过高度的评价。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1931年9月18日,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这比欧洲反法西斯战争整整早了8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任何阶段,中国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总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达到2100万,仅“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就达34万多,约占南京人口的一半。经济损失按照1937年的比价计算达5000亿美元。

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1942年1月,8万日军大举进攻缅甸,英国守军告急。日军进攻缅甸,既可以一举切断美英援华战略物资与孤立中国,又可以占领美英在缅甸的军事基地,伺机进攻印度,西进与德军会师中东。此时,中国的抗战正处于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尽管如此,中国军民仍以极大的牺牲勇气和国际主义精神,动员10万精兵入缅作战。在热带丛林中,10万远征军以6万人的牺牲书写了二战史上极为惨烈的一笔。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苏联一直是日本的头号潜在敌人。1934年3月,日本天皇批准了这样的计划:以中国东北为前进基地,攻占苏联整个远东地区,使其同中国的东北、内蒙古连成一片,成为日本争夺欧亚,称霸世界的战略基地。“日本为何最终未能实施蓄谋已久的侵苏计划呢?”军事专家刘庭华认为,这其中既有苏联有所戒备不易下手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他援引当时的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的话说:日本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太大,对苏开战办不到。正因为如此,苏军得以从远东抽调50余万兵力抵抗德军,最终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胜利。

数字留给人们的沉重反思

这场战争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连绵长达15年,席卷全球五大洲四大洋61个国家,全球4/5的人口卷入战争,估计死亡5000多万人,物质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这场战争就其广度、深度和破坏程度,都超过了历史上所有战争的总和,几乎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毁于一旦。

据统计,除中国外,苏联在1941年到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2700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866.84万人;物质损失按照1941年价格计算达6790亿卢布。美国和英国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40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27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1360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600多万人。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了150万人,有128万人向中国投降,它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了124.7万人。意大利损失了16万余人。

战后60年来,德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反省。通过反思历史和战争赔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走出了耻辱,走进了繁荣,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而同为战争罪魁祸首的日本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历史态度,这不得不令人深思。正视战争的历史是为了维护今天的和平。人类必须正确对待历史,只有面对历史,汲取教训,才能找到连接历史、今天和未来的正确道路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前期)(1851年1月—1856年8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1月)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后期)(1856年9月—1866年2月)

捻军起义战争(1852年11月—1868年8月)

天地会起义战争
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战争
引言 第一节 贵州各族人民起义战争 一、起义的爆发 第一节 贵州各族人民起义战争 二、起义的胜利发展
第一节 贵州各族人民起义战争 三、起义军转入防御作战 第一节 贵州各族人民起义战争 四、起义战争的最后失败 第二节 云南回民起义战争 一、起义的爆发
第二节 云南回民起义战争 二、滇东、滇南起义军的反清斗争 第二节 云南回民起义战争 三、滇西起义军的胜利发展 第二节 云南回民起义战争 四、滇西起义军东征昆明
第二节 云南回民起义战争 五、大理保卫战 第三节 李永和、蓝朝鼎起义战争 一、起义云南,进军四川 第三节 李永和、蓝朝鼎起义战争 二、绵州之战
第三节 李永和、蓝朝鼎起义战争 三、眉州之战 第三节 李永和、蓝朝鼎起义战争 四、起义军余部转战陕西 第三节 李永和、蓝朝鼎起义战争 五、阶州保卫战和起义的最后失败
第四节 陕甘回民起义战争 一、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第四节 陕甘回民起义战争 二、左宗棠入陕及其作战部署 第四节 陕甘回民起义战争 三、金积堡之战
第四节 陕甘回民起义战争 四、河州之战 第四节 陕甘回民起义战争 五、西宁之战 第四节 陕甘回民起义战争 六、肃州之战
第五节 起义战争的经验教训
第八章 收复新疆的战争(1876年7月—1878年1月)
引言 第一节 英俄争夺中亚和武装入侵新疆 第二节 清政府的战略方针和战争准备 一、收复新疆和“缓进急战”、“先北后南”方针的确定
第二节 清政府的战略方针和战争准备 二、以筹粮、整军为中心的战争准备 第三节 北疆的收复 第四节 南疆的收复 一、三路并进,打开南疆门户
第四节 南疆的收复 二、长途追击,收复南疆八城 第五节 伊犁的索还 第六节 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九章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1885年4月)
引言 第一节 战争爆发前后的政治军事形势 一、法国武装入侵越南 第一节 战争爆发前后的政治军事形势 二、黑旗军援越抗法
第一节 战争爆发前后的政治军事形势 三、中法战争的爆发 第一节 战争爆发前后的政治军事形势 四、双方军队概况 第二节 山西、北宁之战 一、双方作战方针和部署
第二节 山西、北宁之战 二、山西保卫战 第二节 山西、北宁之战 三、北宁等地的失陷 第二节 山西、北宁之战 四、《中法简明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战争的扩大 一、法国借故扩大侵略战争 第三节 战争的扩大 二、基隆清军反击获胜 第三节 战争的扩大 三、马江海战
第四节 清廷对法宣战及双方战略方针 第五节 东南沿海防御作战 一、基隆弃守 第五节 东南沿海防御作战 二、淡水获胜
第五节 东南沿海防御作战 三、镇海退敌 第六节 北圻陆路反攻作战 一、双方作战方针和部署 第六节 北圻陆路反攻作战 二、东线桂军反攻失利
第六节 北圻陆路反攻作战 三、西线滇军东下受阻 第六节 北圻陆路反攻作战 四、清军陆路大捷 第七节 战争的结局与经验教训 一、中法战争的结局和影响
第七节 战争的结局与经验教训 二、中法战争的经验教训
第十章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1895年10月)
引言 第一节 战前形势 第二节 日本侵华的军事准备与中国的军事概况 一、日本侵华的军事准备
第二节 日本侵华的军事准备与中国的军事概况 二、中国的军事概况 第三节 战争的爆发和双方战略方针 一、战争的导火线 第三节 战争的爆发和双方战略方针 二、战争的序幕
第三节 战争的爆发和双方战略方针 三、中日宣战和双方战略方针 第四节 平壤之战 一、双方作战方针及部署 第四节 平壤之战 二、作战经过
第五节 黄海海战 一、丰岛海战以后双方舰队的行动 第五节 黄海海战 二、海战经过 第六节 辽东半岛之战 一、辽东半岛的战略地位
第六节 辽东半岛之战 二、双方作战方针及部署 第六节 辽东半岛之战 三、作战经过 第七节 山东半岛之战 一、山东半岛的战略地位
第七节 山东半岛之战 二、双方作战方针及部署 第七节 山东半岛之战 三、作战经过 第八节 辽东清军的溃败 一、岫岩——赛马集之战
第八节 辽东清军的溃败 二、海城、盖平等地的陷落 第八节 辽东清军的溃败 三、清军反攻海城失败 第八节 辽东清军的溃败 四、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地的失守
第九节 东北和山东人民的英勇抗战 第十节 《马关条约》的签订 第十一节 台湾军民的艰苦抗日
第十二节 中国战败的原因
第十一章 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1900年6月—1901年9月)
引言 第一节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帝国主义在华争夺势力范围 第一节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帝国主义的经济和宗教侵略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义和团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发展 第三节 八国联军的组成与清朝军事概况 一、帝国主义合谋武装侵华
第三节 八国联军的组成与清朝军事概况 二、八国联军的组成 第三节 八国联军的组成与清朝军事概况 三、清朝的军事概况及兵力部署 第四节 大沽、天津之战 一、义和团及清军英勇阻击西摩尔侵略军
第四节 大沽、天津之战 二、大沽失守 第四节 大沽、天津之战 三、天津之战 第五节 北京之战
第六节 《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七节 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重大历史意义 第七节 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战争失败的原因 二、清军战败的原因
第十二章 抗击沙俄入侵东北的战争(1900年7月—11月)
引言 第一节 沙俄入侵东北的准备及部署 第二节 清朝在东北三省的设防和战备
第三节 战争经过 一、瑷珲和呼伦贝尔方向的作战及黑龙江省的陷落 第三节 战争经过 二、拉哈苏苏、双城子、珲春方向的作战及吉林省的陷落 第三节 战争经过 三、海城、辽阳一带的作战及盛京省的陷落
第四节 东北人民继续进行武装抗俄斗争 第五节 清军失败的原因
第十三章 抗击英军入侵西藏的战争(1903年12月—1904年9月)
引言 第一节 英俄两国对我国西藏的争夺 第二节 英国的战争准备与西藏的战备设防
第三节 曲眉仙角、古鲁之战 第四节 江孜之战 第五节 拉萨失陷与《拉萨条约》的签订
第六节 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十四章 辛亥革命战争(1911年10月—1912年4月)
引言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的国内形势 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的国内形势 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及其领导的反清武装斗争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的国内形势 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革命时机趋于成熟 第二节 武昌首义成功,全国掀起革命高潮 一、清军在武汉的部署和革命党人的起义计划 第二节 武昌首义成功,全国掀起革命高潮 二、武昌首义,光复武汉三镇
第二节 武昌首义成功,全国掀起革命高潮 三、成立军政府,编组革命军 第二节 武昌首义成功,全国掀起革命高潮 四、各省响应起义,纷纷宣告独立 第三节 汉口、汉阳保卫战 一、清军南下攻鄂
第三节 汉口、汉阳保卫战 二、刘家庙争夺战 第三节 汉口、汉阳保卫战 三、保卫汉口之战 第三节 汉口、汉阳保卫战 四、保卫汉阳之战
第四节 苏浙联军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临时政府 第五节 辛亥革命战争的经验与教训
第十五章 讨袁战争(1913年7月—9月)
引言 第一节 袁世凯篡权后的倒行逆施 一、破坏临时约法,实行专制统治 第一节 袁世凯篡权后的倒行逆施 二、加紧战争准备,策划镇压革命
第二节 袁世凯镇压革命党的作战总方针和革命党人的讨袁决策 第三节 江西讨袁作战 一、双方作战部署 第三节 江西讨袁作战 二、九江、湖口之战
第三节 江西讨袁作战 三、南昌外围的作战 第四节 江苏讨袁作战 一、江苏独立经过及作战部署 第四节 江苏讨袁作战 二、徐州之战
第四节 江苏讨袁作战 三、南京保卫战 第五节 各省讨袁相继失败 第六节 讨袁战争的教训
第十六章 白朗起义战争(1911年10月—1914年8月)
引言 第一节 起义武装的创立和初期活动 第二节 袭击豫鄂两省敌军,配合“二次革命”战争
第三节 转战京汉路两侧,打破敌军两次“围剿” 一、打破第一次“围剿” 第三节 转战京汉路两侧,打破敌军两次“围剿” 二、打破第二次“围剿” 第四节 西进陕甘,由胜转败
第五节 回师豫西,最后失败 第六节 白朗起义战争的经验教训
第十七 章护国战争(1915年12月——1916年7月)
引言 第一节 袁世凯复辟帝制 第二节 护国战争的酝酿和双方作战准备 一、云南武装讨袁的酝酿和发动
第二节 护国战争的酝酿和双方作战准备 二、护国军的战略设想和作战编成 第二节 护国战争的酝酿和双方作战准备 三、袁军的攻滇方略和兵力部署 第三节 四川战役 一、护国军第一军的作战企图和部署
第三节 四川战役 二、叙州之战 第三节 四川战役 三、泸、纳之战 第三节 四川战役 四、綦江之战
第四节 湘西之战 第五节 滇桂边之战 第六节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与护国战争之结局 一、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第六节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与护国战争之结局 二、停战与备战 第六节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与护国战争之结局 三、护国战争的结局 第七节 护国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在军事上的得失 一、护国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七节 护国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在军事上的得失 二、护国军击败袁军进攻的主要条件 第七节 护国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在军事上的得失 三、护国军将领在作战指导上的主要失误
第十八章 护法战争(1917年7月—1918年11月)
引言 第一节 护国战争后的国内形势和护法运动的发生 第二节 南北政府的战略方针及兵力部署
第三节 北军第一次攻湘之战 一、湘南宣告自主 第三节 北军第一次攻湘之战 二、衡山、宝庆之战 第三节 北军第一次攻湘之战 三、岳阳之战
第三节 北军第一次攻湘之战 四、荆襄之战 第四节 北军第二次攻湘之战 一、护法军内部矛盾日趋激化 第四节 北军第二次攻湘之战 二、北军第二次攻湘前双方的作战部署
第四节 北军第二次攻湘之战 三、岳阳攻防战 第四节 北军第二次攻湘之战 四、平江阻击战 第四节 北军第二次攻湘之战 五、湘东反击战
第四节 北军第二次攻湘之战 六、湘西争夺战 第五节 滇黔靖国军攻川之战 第六节 粤、闽、赣地区的作战 一、作战双方的企图及部署
第六节 粤、闽、赣地区的作战 二、攻闽之战 第六节 粤、闽、赣地区的作战 三、讨龙之战 第六节 粤、闽、赣地区的作战 四、南雄之战
第七节 护法军政府改组与孙中山离粤 第八节 护法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十九章 反对沙俄侵略蒙古的战争(1911年8月—1915年11月)
引言 第一节 沙俄策动外蒙“独立” 一、炮制外蒙傀儡政府,攫取种种特权 第一节 沙俄策动外蒙“独立” 二、支持叛军侵占外蒙要地
第二节 沙俄策动呼伦贝尔“独立”和乌泰叛乱 一、呼伦贝尔“独立”与胪滨之战 第二节 沙俄策动呼伦贝尔“独立”和乌泰叛乱 二、乌泰叛乱与洮南、镇东之战 第三节 政府军抗击外蒙叛军向内蒙的进犯 一、双方作战部署
第三节 政府军抗击外蒙叛军向内蒙的进犯 二、内蒙中、西部的作战 第三节 政府军抗击外蒙叛军向内蒙的进犯 三、内蒙东南部的作战 第三节 政府军抗击外蒙叛军向内蒙的进犯 四、击退窜犯内蒙的叛军
第四节 《恰克图协约》的签订和击退巴布扎布匪军对内蒙的窜扰 第五节 反对沙俄侵蒙战争的经验教训
第二十章 反对英国分割西藏的战争(1912年3月—1918年10月)

我国近代的著名的战役、战斗

在中国近代历次重大战争中,有一些著名的战役、战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抵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压迫和军阀专制的光辉历史。下面依照时间顺序,择要作些简单介绍:

定海之战:指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军队在浙江定海进行的两次战斗。第一次战斗起于1840年7月4日。当时,英军无理要求驻守定海县的清军投降,遭拒绝后出动4艘军舰发起进攻。清军总兵张朝发率水师顽强抵抗,终因船小炮少,力不支敌,致使定海被英军攻陷。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丧师失地的战斗。第二次战斗是在1841年9月底,当时英军为了扩大侵华战争,调集31艘舰船,载陆军2100多人,再犯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史称定海三总兵)率守军5000余人与敌血战六昼夜,因组织指挥失误等原因,战斗失利,三总兵先后壮烈殉国,定海再陷。

镇江保卫战:指鸦片战争中清军在镇江抗击英军入侵的一次战役。1842年7月,英军集中舰船72艘、士兵7000余名进攻镇江。驻守城内外的4000多名清军顽强抵抗,与敌人展开了巷战和肉搏战,但由于力量悬殊而最终失利,副都统海龄自杀殉职。此战是英军在鸦片战争期间受挫最大的一战。战后英军抵江宁城下,逼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金陵之战:指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战役。1853年2月9日,洪秀全率领太平军10万余人,船万余艘,从武汉顺江东下,连克数城,继而于3月20日攻克了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陵,守城的1万多名清军被歼大半。后洪秀全改金陵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南北对峙的太平天国革命政权。

大沽之战: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天津的门户大沽口进行的三次抗击英法联军的战斗。1858年4月的第一次大沽之战和1860年8月的第三次大沽之战,清军都失败了,只有1859年6月的第二次大沽之战清军获胜。当时,英、法、美三国以“护送”公使们进京换约为借口出动联军舰队,突然对大沽炮台发动攻击,清军立即开炮还击。经过一昼夜的激战,联军遭到惨败,狼狈撤走。此战击沉击伤英舰艇数十艘,毙伤英、法军592人,这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侵略军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镇南关大捷:指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军的一次作战,当时,在法军直逼广西国门的危急形势下,年近七旬的爱国老将冯子材奉命赴关迎战。1885年3月23日至24日,冯子材设计引诱法军仓促发动进攻,并乘法军千余人侵入关内,千余人屯在关外之际,亲自率军进行反击,歼敌近千人。此战使中法战争发生了全局性的变化,法国茹费里内阁因此倒台。

黄海海战:指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次大海战。1894年9月17日,清北洋海军的12艘军舰护送陆军增援平壤,准备返航时突然遭到日本联合舰队12艘军舰的袭击。双方在黄海北部的大鹿岛附近激战了五个多小时。日海军5艘军舰受重伤,死伤约600人;北洋海军4艘军舰被击沉,多艘军舰艘重伤,死伤近千人。

天津之战:指清军和义和团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作战。1900年6~7月,八国联军为了打开通往北京的道路,陆续集结1万多兵力,先后侵占了天津大沽炮台、老龙头火车站,接着又以“租界”为据点向天津城内发起进攻。在津的2万多清军和一部分义和团对入侵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打死打伤联军900多人,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热衷于议和而力求避战,终于使天津陷入敌手。此战使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来伤亡最多的一次。

武昌起义:指辛亥革命开始时中国同盟会在武昌发动的一次成功起义。1911年,清政府企图将人民多年斗争争得的铁路修筑权重新拍卖给帝国主义,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武装反抗。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乘机在武昌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的工程营和辎重营首先发难,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各标营随即奋起参战,攻占了总督署,一夜之间占领了武昌城。汉阳、汉口相继光复。革命党人发表宣言,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号召各省起义,并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推举第21混成协统领梨元洪为鄂军都督。接着,湖南、陕西、江西等13个省相继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终于推翻了清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北伐、土地改革、鸦片、抗日、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