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之子厉害么:怎么解释“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0 03:33:11

昧即暗昧。夷即平坦。夷道,即平坦的大道,引申按客观规律办事。若,好象崎岖。
  意思是向自身的反向转化,是事物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明此理者,因异于俗人浅识,故似同愚味。用柔弱不过分的作法,使事物达到自身的和谐,是自然规律的应用方式,所以循道而行者,因虚心应物,便如同退缩。行于大道,虽然结局能使事遂身安,但圣人却自始至终都是谨小慎微,故而若似崎岖。
  语出自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勤:勤快,积极。若存若亡:将信将疑。
  "上士"是指道性深厚的人,他们深知悟道的重要性,并对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中士"是指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他们对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对道没有充足的认识。"下士"指是缺乏道性的人。他们的自我主观意识强烈,固执己见,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他们如同智叟,对传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严复说:"夫勤而行之者,不独有志也,亦其知之甚真,见之甚明之故。大笑者,见其反也。若存若亡者,知之而未真,见之而未明也。"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小知不及大知,井蛙难知大海。言有大而非夸,达者信之,众人疑焉。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闻道而大笑之者,乃是下士。下士闻道而笑,是认为其言虚妄无稽,所以笑。又闻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以为皆是荒唐之词故而大笑之。殊不知实运于虚,有生于无。虚无自然,正是道之体;柔弱贱下,正是道之用。故曰:不笑不足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建言:常言。昧:暗昧。夷:平坦。夷道,即平坦的大道,引申按客观规律办事。若颣:好象崎岖。
  向自身的反向转化,是事物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明此理者,因异于俗人浅识,故似同愚味。用柔弱不过分的作法,使事物达到自身的和谐,是自然规律的应用方式,所以循道而行者,因虚心应物,便如同退缩。行于大道,虽然结局能使事遂身安,但圣人却自始至终都是谨小慎微,故而若似崎岖。严复说:"学广则谦,识明则慎,自修而后悟平生之多过。"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上德:高尚之德。辱:污垢。建德若偷: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之意。
  高尚之德,是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故而若似空谷:广大之德,是广慈博爱,不偏一物,故而若似不足;循道建德,是冲气成和,润物无声,故而状若似偷;质真之德,是随物应物,大直若屈,故而若似渝变。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隅:边隅,棱角。大器:大才。希:少。大象:大的形象,指事物本原。隐:隐蔽,隐幽。贷:借。
  大的洁白,是知白守黑,和光同尘,故而若似垢污;大的方正,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故谓没有棱角;博大之器,是经久历远,厚积博发,故而积久乃成;浩大之声,过于听之量,故而不易听闻;庞大之象,超乎视之域,故而具体无形。道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而隐幽无名。然而唯独道,才善于施借资材恩惠于万物,并善于成全万物。
  人,尤其是领导人,重要的是要亲历苦难。"历尽苦难方能成器。"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尤其是年轻人,应将此句作为座右铭。只有吃得苦中苦,才可以磨炼他们的匠人品格和见识,才能锻炼他们的人格和见识,才能锻炼和培养他们具有正确判断现实、富有远见的眼力。正因为如此,才大器晚成。不管是国家、社会还是团体,只有在真正经历苦难磨炼的人中才能找出“大器晚成”的舵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周恩来曾说:“逆境是良师。在整个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的人不益于增长才干。”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为,人们从教训中能比从成功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此言出自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注释】建言:常言。昧:暗昧。夷:平坦。夷道,即平坦的大道,引申按客观规律办事。若颣:好象崎岖。
向自身的反向转化,是事物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明此理者,因异于俗人浅识,故似同愚味。用柔弱不过分的作法,使事物达到自身的和谐,是自然规律的应用方式,所以循道而行者,因虚心应物,便如同退缩。行于大道,虽然结局能使事遂身安,但圣人却自始至终都是谨小慎微,故而若似崎岖。严复说:"学广则谦,识明则慎,自修而后悟平生之多过。"

全文如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意译

上士听了"道"理,努力遵行;
 中士听了"道"理,半信半疑;
 下士听了"道"理,大肆嘲笑它。不被嘲笑,就不足为"道"了。
 所以古语曾经说过:
 理解了"道"却似昏昧,循"道"前进却似缩退,行"道"平易却似崎岖。
 高尚之德,是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故而若似空谷:
广大之德,是广慈博爱、不偏一物,故而若似不足;
循道建德,是冲气成和、润物无声,故而状若似偷;
质真之德,是随物应物、大直若屈,故而若似渝变。
大的洁白,是知白守黑、和光同尘,故而若似垢污;
大的方正,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故似没有棱角;
博大之器,是经久历远、厚积博发,故而积久乃成;
浩大之声,过于听之量,故而不易听闻;
庞大之象,超乎视之域,故而具体无形。
 道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而隐幽无名。然而唯独道,才善于施借资材恩惠于万物,并善于成全万物。

老子《道德经》--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注释:
建言:常言。昧:暗昧。夷:平坦。夷道,即平坦的大道,引申按客观规律办事。若颣:好象崎岖。

直译:
所以古语曾经说过:理解了"道"却似昏昧,循"道"前进却似缩退,行"道"平易却似崎岖。

解释:
向自身的反向转化,是事物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明此理者,因异于俗人浅识,故似同愚味。用柔弱不过分的作法,使事物达到自身的和谐,是自然规律的应用方式,所以循道而行者,因虚心应物,便如同退缩。行于大道,虽然结局能使事遂身安,但圣人却自始至终都是谨小慎微,故而若似崎岖。严复说:"学广则谦,识明则慎,自修而后悟平生之多过。"

知道三十六计有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吧?许多虚虚实实的象是来迷惑众生的 要看实质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以退为进 假痴不颠 看似曲折其实平坦 没有绝对相对的事物,万物都彼此相容互化
大智若愚或许也如此吧?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女俞),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 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