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宸皓和洛轻云大结局:蝗虫的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19 08:57:39

蝗虫是一种直翅目昆虫。它们有一对发达的膜质内翅善于飞翔,后足发达,关于跳跃。由于新疆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南北疆气候相差悬殊,植被类型多样,因此蝗虫的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蝗虫专家陈永林先生介绍,在新疆现已发现蝗虫160余种,其中主要分布在北疆的有128种,南疆也有52种。如此多的蝗虫,导致新疆地区蝗灾不断。

新疆蝗虫均属于蝗科,又分飞蝗亚科、笨蝗亚科、锥头蝗亚科、癞蝗亚科等。除了亚洲飞蝗和竹蝗外,还有12种不成群迁飞的土蝗。蝗虫是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的素食者。对农业造成危害的主要种类有:亚洲飞蝗、小垫尖翅蝗、意大利蝗等。对牧场有灾害的蝗虫有:西伯利亚蝗、牧草蝗、小车蝗等。

在植被丰富的北疆,蝗虫多为草栖性和林栖性。在这儿即使是刚打过药,蝗虫也遍地都是,若在草丛里任意走动,几乎每一步都有两三只蝗虫从脚下蹦起。在水草丰美之处如那拉提草原,蝗虫的体色多为黄褐色、绿色和黄色,高高的草丛掩护了蝗虫。在炎热的南疆,旷野多为光秃秃的,很少草木,却也能找到蝗虫,但是这里的蝗虫多为露地栖性,虽然没有了植物的掩护,蝗虫却以那岩石般的颜色与戈壁滩融为一体,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它,真是绝好的拟态保护,而且南疆蝗虫更加灵敏善飞,想捉到它们也不容易。

在新疆,人们主要用飞机大面积喷洒农药的方法灭蝗,杀虫剂还会在杀死蝗虫的同时杀死其他动物,其中某些可能是对人类有益的。这样,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而生态系统的破坏很可能导致蝗虫的肆虐,这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杀虫剂还会对畜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防止牲畜中毒,在农药的有效期内,牲畜会被赶离这片草场,等有效期过了才能继续放牧。

什么才是灭蝗的良策呢?蝗虫专家陈永林先生说,灭蝗应以改变生态为主。所以应首先给蝗虫分类定种,划分蝗区,对其生活习性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寻求到多、快、好、省的灭蝗方法。经过几天的考察和思考,我头脑里产生了关于治蝗的想法:

第一,可从蝗虫的生态环境入手。已知蝗虫在产卵时会把卵产在含水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地方,于是可以水边大量种植草木,使蝗虫没有地方产卵,从而达到灭蝗的目的。

第二,可用引进天敌的方法将蝗虫大量杀死。蝗虫的天敌基本上可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捕食性的如粉红椋鸟,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它的育雏期,每巢多为3-4中雏鸟,一只雏鸟平均每天可吃137只西伯利亚蝗,而一只成鸟一天可吃167只西伯利亚蝗。此外,寄生性的昆虫有斑芫菁、蜂虻、尼黑卵蜂的幼虫可寄生在蝗虫的卵囊中,在天山山系曾发现麻蝇寄生在一些蝗虫的幼虫或成虫的体内。但是,在用天敌灭蝗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治理了蝗灾,却带来另一种灾害。

第三,农药的副作用太大,并且长期使用单一配方的农药会使蝗虫自身产生抗药性,使得治理蝗灾更加困难。我认为应该研究一些专门对蝗虫有效的杀虫剂或专门感染蝗虫的病菌或菌类。如现在在新疆使用的一种菌类,叫"绿将军",它只感染蝗虫,将其杀死。此外,由于蝗虫在发育成成虫时需要蜕皮,可以研制一种专门抑制蜕皮的杀虫剂,使蝗虫无法正常发育,以此起到抑制蝗灾的效果。

第四,在蝗虫的交配季节,可大量诱杀某一性别的蝗虫,降低其交配机率,间接控制繁殖。比如雌虫在交配时多以声音或散发气味来吸引雄虫,那么,我们可以模仿这种声音或气味来吸引雄虫,再在周围建一圈电网,将自投罗网的雄虫杀死。但杀死雄虫不如杀死雌虫有效,因为在有些雌虫身上发现了孤雌生殖现象--即雌虫不与雄虫交配,也能繁殖后代,而且后代都是雌性。

第五,光消灭蝗虫还不够,最好能变害为宝。现在在新疆,有人大量养殖鸡、鸭,鸡、鸭会以蝗虫为食物,这样蝗虫就成了鸡、鸭的饲料。在我国已有了蝗虫养殖业,新疆蝗虫种类多,数量大,不愁没有原料,若能养殖成功,便能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做点贡献。

第六,在历史进化过程中,蝗虫与其食物--植物间发生了协同进化,就是彼此相互适应对方变化的过程。植物会发展自身的防卫机制,防止自己作为食物被吃掉。蝗虫为了适应植物的变化,自身也在发展。

可见,一方面蝗虫促进了植物发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植物也促进了蝗虫的多样性发展。蝗虫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对生态系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植食性的蝗虫还能够分解草原生态系统中动物的粪便,使其更利于土壤吸收,转化为蛋白质随植物一起供植食性动物食用。鉴于此,治蝗该治到什么程度,得三思而后行。

如果你喜欢吃的话,这个一个非常好的菜谱:
http://www.esjlau.com/msj/caipu1.htm

生活习性
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一般北京以北一年发生一代;渤海湾、黄河下游、淮河、长江流域通常发生2代;但微山湖、洪泽湖一带在干旱年份可以发生3代;华南地区一年可发生3代。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飞蝗分为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散居型一般没有远距离迁飞习性,而群居型的成虫有成群迁移和迁飞习性,且迁飞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迁飞时在空中可持续1~3天之久,蝗的成虫食量较大。
飞蝗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夏蝗羽化的适宜温度在25~30℃之间,在17~36℃范围内,温度越高,取食越盛。成虫产卵对土壤的含水量和含盐量有选择性,对土面的紧实度也有要求。一般在紧实的土内产卵多,产卵时最适的土壤含水量为10%~20%,大多数卵产在含盐量0.5%以下的地区。所以一般地势低洼,易涝易旱,和水位不稳定的湖滩或海滩,大面积的荒滩上或间有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易发生。
蝗虫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其种类也较多。但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且为害最严重的还是飞蝗类。

蝗虫的发生和为害令人触目惊心,尤其是蝗灾之年,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飞蝗的寄主植物主要为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喜欢取食玉米、小麦、粟、黍、水稻、高梁、大麦等农作物,以及芦苇、荻草、狗尾草、稗草、狗芽根等杂草。
为害症状
飞蝗的成虫和若虫(蝗蝻)均咬食植物的叶和茎,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吃成光秆,尤以成群迁飞时的为害,常把作物吃得一颗不留。
生活习性
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一般北京以北一年发生一代;渤海湾、黄河下游、淮河、长江流域通常发生2代;但微山湖、洪泽湖一带在干旱年份可以发生3代;华南地区一年可发生3代。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飞蝗分为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散居型一般没有远距离迁飞习性,而群居型的成虫有成群迁移和迁飞习性,且迁飞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迁飞时在空中可持续1~3天之久,蝗的成虫食量较大。
飞蝗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夏蝗羽化的适宜温度在25~30℃之间,在17~36℃范围内,温度越高,取食越盛。成虫产卵对土壤的含水量和含盐量有选择性,对土面的紧实度也有要求。一般在紧实的土内产卵多,产卵时最适的土壤含水量为10%~20%,大多数卵产在含盐量0.5%以下的地区。所以一般地势低洼,易涝易旱,和水位不稳定的湖滩或海滩,大面积的荒滩上或间有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易发生。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⑴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⑵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⑶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⒉生物防治
⑴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
⑵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⒊药剂防治
大面积使用药剂防治蝗蝻应掌握蝗虫在3龄以前。
用75%马拉硫磷乳油进行超低容量或低容量喷雾。飞机防治每亩用60~70克;地面喷雾,每亩用75克,或用45%马拉硫磷乳油地面超低容量喷雾,每亩用75~100克,或20%敌马合剂,每亩用100克或1.5%林丹粉剂,每亩用1.5~2千克喷粉。
蝗虫、蟋蟀、n蟴:这三种都是『直翅目』的昆虫,具有粗壮善於跳跃的后腿,以躲避敌害。生活史为卵→若虫→成虫,属於『渐进变态』,若虫和成虫的外观形态差不多,只是没有翅膀,不像蝴蝶幼虫形态和成虫完全不同。蝗虫即是俗称的蚱蜢,触角粗短,平时栖身草丛间,有良好的保护色,若我们走进草丛里,常可看到受惊弹跳起来的蝗虫。在无植物遮蔽的地面或水池边也可找到菱蝗,背板成菱形。

蟋蟀和螽蟴(纺织娘)的触角细细长长的,都是夜晚的鸣虫,和草蝉一样只有雄虫会叫,不过发声的方法和蝉不同,他们是利用上翅摩擦来发音。雌虫腹部末端有产卵管,螽蟴的产卵管较扁呈刀状,蟋蟀的产卵管较圆呈锥状。白天时螽蟴多在草丛里休息,仔细看,有时会在叶子上找到休息中的若虫哦!

昆虫纲、直翅目。不完全变态(即无蛹,幼虫与成虫形似),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可折叠。后腿强壮,善跳跃。咀嚼式口器,草食性。为重要农林害虫,有时集群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