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事例梗概五十字:宋代散文-唐宋散文的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3/29 03:05:28
宋代散文-唐宋散文的比较

拜托各位大人 前辈了 明天要交论文,急需这方面资料,谢谢

百度的各位大哥快点通过 啊

老大 这是所有资料了

宋代的古文运动,虽然是韩、柳古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但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在散文创作上,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宋代的散文风格,和唐代的散文风格是不大相同的。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宋代散文舍弃了韩柳散文的古奥艰深、「沉浸浓郁」的特点,发展了平易自然、「文从字顺」的特点。欧、苏、王、曾的长处虽各有不同,但却有共同特点:他们的风格比起唐代散文更见议论透辟,叙事生动,写景自然,抒情真实,这些完全是在适应历史的环境下发展起来;更切合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因此,宋文对后世的影响远较唐文为大。
二、谋篇布局不大相同:唐文讲求纵横开阖、波澜起伏的气势,在转折连接处,讲求出人意外;宋文贵乎迂徐舒缓,不露锋芒,要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洋洋洒洒,而又富有逻辑性和表现力。
三、语句安排不大相同:唐文注重推敲字句,时杂入险怪新奇句式及字眼;宋文平顺简易,语言通达流畅,最为特色。

中唐时代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到了晚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等人,专事写作追求辞藻和专求华美的四六骈文,六朝风气又盛行起来,一直蔓延到宋初。那时,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主盟文坛,诗文学李商隐,恢复了骈丽文,由于杨亿编有一本《西昆酬唱集》,参加酬唱者,除上述三人外,尚有十四人,在诗集序言中,杨自述其诗是「雕章丽句,脍炙人口。」他们喜作骈文,一样是不顾文章的内容,只注意形式上的对偶工巧、音调和谐,和字句的美丽而已。这风气在文坛盛行了三四十年。欧阳修说:「杨刘风采,耸动天下」可见西昆体势力之盛。
当时文士石介、柳开、孙复、穆修、尹洙等,虽鼓吹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提出「明道」、「致用」、「尊韩(愈)」、「重散体」、「反西昆」五点,用意甚善,但在创作上,成绩不大,因此未能扭转风气。直到欧阳修出来,才能继承韩柳功业,一扫「西昆体」作风,使宋代散文获得巨大的成就。
欧阳修在政治界学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威望很高。他不仅是散文大家,诗、词、骈文也是一代名手。倡导古文运动取得成功,是因他不是专发议论,同时在创作上也有优异的成就。同时,有他的朋辈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切磋,门下士苏轼、曾巩、王安石等推动,古文运动便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集团,而达到比韩、柳时代更有力更普遍的成就。
在文学思想上,欧阳修是重道又重文,先道而后文。他说:「圣人之文,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又说:「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还提出学者要以韩文为学习对象:「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六一题跋》)。后来,韩文竟行世三十多年。由于古文运动成功,散文得到发扬光大,便取代了骈文地位。而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散文系统因之建立,成为后人不可动摇的典范。
北宋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在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的大力倡导之下,继承了韩、柳的成就,进一步摆脱汉魏以来辞赋家习气,一直影响到明清。晚明的归有光、唐顺之(唐、宋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派)、锺惺、谭元春(竟陵派)和清代的姚鼐(桐城派)、曾国籓等,都是沿着八大家的道路前进。这个运动的余波,到了近代五四新文学运动起来,才衰落下去。

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以韩柳为首的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有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非常具有文学价值。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诸位大家影响下,产生了一部分上书言事的政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胡铨、陈亮、叶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南宋时大量出现的笔记杂文便是一个明证。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尘录》是笔记杂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长于说理,造诣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