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中艺术馆:谁是凶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6:43:54
3个探险家,A、B和C在沙漠中相遇。A和C有世仇,决定借机谋杀C,他偷偷在C的水壶里放了剧毒。B也想杀害C,但他不知道A早有行动。趁C没注意的时候,B有C的水壶底部凿了一个洞。不一会儿,里面的水就漏光了,因为缺水C当天晚上死在了沙漠里,离营地只有一英里,请问这个案子中谁是凶手???
睁大眼睛看清楚再说“不一会儿,里面的水就漏光了,因为缺水C当天晚上死在了沙漠里,”

C不是死于A的毒药,所以A不是凶手。如果没有B,C一喝下水就会死了,C如果能及时到达营地B就是他的救命恩人。所以C也没有达到凶手的标准。

这就是法律的局限性。从伦理道德角度来说A和B心怀歹意,都犯了不可推御的道德罪。但又没有触动法律

B
故意杀人并需具备四条
一、主管故意
二、实施伤害行为
三、造成死亡后果
四、因果关系
该四条只有B具备

从法律角度来看。B的罪名是蓄意谋杀,其行为直接导致了C的死亡,其身份应定为是犯罪嫌疑人既是本案的凶手。当然A也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他的罪名是蓄意谋杀但谋杀未遂,起行为不是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原因,但证据表明其有明显的杀人的动机,其身份依然是犯罪嫌疑人。若是罪行成立,则B应判无期徒刑或死刑,A应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A犯罪故意,犯罪行为,但犯罪未遂,但法律规定投毒等特殊,不需要犯罪结果,只有有犯罪故意,犯罪行为就构成,
A投毒罪成立
B犯罪故意,犯罪行为,犯罪结果.->凶手,谋杀罪成立.

B杀死了C!
沙漠里B在C的水壶底部凿洞,分析B这一行为的动机:B知到这样做会可能造成C死亡的后果,但仍希望死亡结果的发生,所以B对致死C的主观态度为直接故意,即“可能发生+希望发生”。

A虽然也有故意杀人的动机,由于A意志以外的原因(B在水壶凿洞),导致了A希望结果不能发生,从犯罪状态来说属于犯罪未遂。

A、B都犯罪,但B是凶手。

晕,,凶手又不是法律术语,,谁是凶手?那看被害人怎么死的,,渴死的,就是B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