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颜色的车最保值:寻苏联解体的详细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5 12:29:45
寻苏联解体的详细资料.
按:前苏联各国是如何演变为资本主义?(请具体解说)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 苏联 ,是一个已不再存在的国家( 1922年 12月30日 - 1991年 12月26日 )。

根据苏联 宪法 ,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加盟共和国 )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 莫斯科 。国家元首为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主席和苏联总统。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和 总理 。 武装力量 名称为 红军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国旗)

格言 :世界工人联合起来!
官方 语言 俄语
首都 莫斯科
最后 总统 戈尔巴乔夫
面积
-总面积
-水面积比份 解体前列第一位
22 402 200 km 2
xx%
人口
-总人口
- 人口密度 解体前列第三位
293 047 571 (1991年7月)
13 08/km 2 (1991年7月)
独立日
-公开
-被承认 十月革命
1917年
1922年
正式解体 1991年 12月26日
货币 卢布
时区 UTC +3至+11
国歌 (1917-1944)国际歌
(1944-1991) 伟大的联盟
国际域名缩写 .SU (还在被使用)
历史
请参见:苏联历史

1917年 11月7日 十月革命 后, 布尔什维克 党人在 俄罗斯 取得了政权,随即与 德国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 托洛茨基 指挥的 红军 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苏联的缔造者 列宁 于 1924年 逝世。约瑟夫· 斯大林 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 工业 和 军事 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 苏联与 纳粹德国 签订了 莫洛托夫 -里宾特洛甫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 波兰 、 波罗的海国家 、 芬兰 和 罗马尼亚 的势力范围。苏联采取亲德政策,敌视 英国 、 法国 和其他盟国,并努力破坏他们抵抗德国的战争。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 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在同盟国的大力援助下,苏联红军和盟军在 1945年 攻占了 纳粹德国 全境,赢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公约,同 美国 和 北约 相抗衡, 冷战 时期开始。

1953年 斯大林逝世。 苏联共产党 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随后 赫鲁晓夫 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一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 个人崇拜 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 中国共产党 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 赫鲁晓夫 下台, 勃列日涅夫 获得政权。 文化大革命 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苏联入侵 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 越南 、南也门、 古巴 、 安哥拉 、 埃塞俄比亚 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1980年莫斯科 奥运会 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共产党改革派人物 戈尔巴乔夫 接掌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 政治 和 经济 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 1989年 , 共产主义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 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 俄罗斯 总统 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 白俄罗斯 及 乌克兰 的 总统 在 白俄罗斯 的 首府 明斯克签约,成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 ,从建立一个类似 英联邦 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有关苏联解体的详细历史,请参看: 苏联解体 条目

在原苏联境内,现在分布有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 俄罗斯 、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 哈萨克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土库曼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阿塞拜疆 、 格鲁吉亚 、 亚美尼亚 、 立陶宛 、 爱沙尼亚 、 拉脱维亚 和 摩尔多瓦 。其中一些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即 独联体 。

苏联领导人(按时序排列)

苏联共产党 领导人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 1917年 10月6日 - 1922年 4月3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22年 4月3日 - 1953年 3月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 9月7日 - 1964年 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4年 10月14日 - 1982年 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2年 11月12日 - 1984年 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 2月13日 - 1985年 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5年 3月11日 - 1991年 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国家元首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1917年11月21日 - 1919年3月16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 - 1919年3月30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 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 - 1977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 - 1984年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 - 1985年3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 - 1988年8月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 (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政府首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3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日科夫 1924年1月23日 - 1930年12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 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 - 1941年5月6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 - 1955年2月8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 - 1958年3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 - 1964年10月15日 (部长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 - 1980年10月23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 - 1991年1月14日 (部长会议主席)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 - 1991年8月24日 (苏联总理)
经济
请参看:苏联经济

苏联经济按 社会主义 模式发展。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 1928年 至 1932年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苏联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 化学工业 和航空航天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则非常落后,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 莫斯科 、 列宁格勒 、顿巴斯、 乌拉尔山脉 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 波罗的海 沿岸、西 西伯利亚 和 伏尔加河 中下游。苏联的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

在 沙俄 时代,俄罗斯是欧洲的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但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推行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富农”的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破坏,苏联的粮食一直不能自给自足。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 汽车 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 小麦 ,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通过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联对其东欧附属国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
苏联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国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消除了文盲。苏联著名的大学有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哈尔科夫大学、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苏联的文学、艺术、电影、出版工作由苏联共产党控制,在不触及政治、作品经过审查的情况下允许自由创作。但是所谓“消极”、“颓废”的作品(相当于西方的先锋派艺术)被禁止。

苏联科学研究中心是苏联科学院。作家机构为苏联作家协会。官方通讯社为 塔斯社 。苏联共产党机关报为真理报,其他主要报刊还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文学报、劳动报、红星报等。

政治
请参看:苏联政治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 苏联共产党 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 克格勃 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时代最低。这也是和当时苏联的国内外处境有关的。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去 黑海 度假,或者领着政府补贴在疗养院里休养。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斯大林之后的党内斗争采取了比较文明的方式。失败者不再被枪决,而是流放到边远地区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再采取肉体消灭的措施,而是视其影响力的高低,采取流放出国或者关入特殊精神病医院的惩罚。普通民众中的政治犯则象刑事罪犯一样关入监狱和劳改营。 克格勃 是苏联恐怖统治的代名词,它有70多万雇员,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告密者。克格勃的势力在国内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事实上,“克格勃”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代名词。

军事
请参看:苏联军事、 苏联元帅列表

参见:

俄罗斯
俄罗斯领袖表

苏联解体的谎言与事实

对于一九九一年发生在苏联的那场剧变,许多研究者都试图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的作者沙赫赖,系前俄罗斯副总理,曾亲身经历了一九九一年的那场事件,并作为叶利钦的法律顾问参加了别洛韦日协定的谈判和起草。他的表述对我们了解和研究那场事件,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联解体被忽略的三个西方关于苏联解体的主流观点有两种:一是,苏联经济体制在长时期的运行中被证明是
不可行的。80年代经济内在的矛盾导致经济崩溃,别无选择,只有建立资本主义;二是
,在政治上,一旦戈尔巴乔夫实行言论自由、自由选举,苏联人民就利用新获得的权利
,废除社会主义,建立资本主义。这种主流观点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在一个大国作了长
时间的尝试后,失败了。我花了1991-1996年6年的时间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这期间,
我与前苏联的高级官员、政治家、企业家会过面。对20年代以来,直到解体的苏联作了
研究。我的研究证明,西方的这些主流观点与事实不符。

关于苏联经济崩溃的原因说。1928-1975年,苏联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从农业社
会转向工业社会。据西方估计,1928-1940年,苏联年均增长5.8%,这在当时是非常快的
速度。1950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国的发展速度快,这期间苏
联的年平均增长率是4.8%,而美国只有3.3%,这可是西方的数据呵。同期,东欧也比西
欧快。1975年后,比以前差一些了,放慢了,技术进步放慢了,这时的增长率比美国低
,但仍然有1.9%或1.8%的增长率,没有出现负增长,不能叫做经济崩溃。这时的消费水
平比生产增长还快。这时叶利钦就使计划经济解体。因此,从1990年开始就出现了经济
绝对下降。1991年计划经济不再起作用。叶利钦不向中央纳税。苏联的计划经济不是由
于自身的原因而崩溃,而是由叶利钦从政治上解除的。苏联解体后,经济才崩溃。

再看西方的第二个主流观点,即政治上的原因。苏联曾搞过许多民意测验。民意测
验表明,赞成搞资本主义的只占5-20%,1991年5月进行的、由美国操作的最大的一次民
意测验,在苏联的欧洲部分进行。抽样人口中,10%赞成改革前的社会主义;36%赞成更
多民主的社会主义;23%赞成瑞典式的社会主义;只有17%赞成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这
恰恰是叶利钦在1992年以后建立的。因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苏联
人民的意愿。在是否保留苏联的投票中,大多数也是赞成保留的。

我对苏联解体的解释是,苏共上层精英,分别进行了讨论,以决定其意识形态。他
们当中,9.6%赞成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12.3%赞成民主社会主义;76.7%赞成资本主义
的社会形态;取其他态度的占1.4%。这就与人民群众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层的
大部分人赞成资本主义。他们与其他集团结盟,与黑社会、富翁、城市知识分子的一部
分结盟。他们结成联盟,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资本主义。

这个联盟产生的过程,我写的书中详细谈了这个问题。1975-85年,产生了巨大的压
力,要求改革。由于这种压力,戈尔巴乔夫上台。戈尔巴乔夫的目的是对社会主义进行
改革,使其民主化。戈尔巴乔夫的助手相信,苏联的民主化,分权的改革,引进有限的
市场因素,以为这样就可以克服苏联的停滞。但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效果却是意想不
到的。大利益集团之间产生了权力斗争。首先是言论自由,共产党不再控制大众传媒。
1990年出现了新的民主制度,即新的苏维埃制度,原苏共中央的权力下放了。开始了关
系到苏联未来方向的政治斗争。大致上有三种立场:继续改革,使社会民主化;回到改
革前的苏联社会主义;完全抛弃社会主义,代之以资本主义。第三种立场的出现,出乎
戈尔巴乔夫的意料。谁也没有意料到党的精英集团的变化。叶利钦成为亲资本主义的领
袖。叶利钦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总统,苏联实际上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戈尔巴乔
夫控制苏联,叶利钦控制俄罗斯。俄罗斯当时没有法律基础,法律、军队都没有。1990
-1991年,上层接受拥护资本主义的立场。这与各社会集体在苏联时期发生的变化有关系
。80年代,10万人组成的高级集团已经与以前不同了。这个模糊集团,是非常实用主义
和物质主义的,没有意识形态的立场。他们会重复官方的意识形态词句而不去相信,只
关心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其中,只有极少数相信社会主义。在80年代末辩论苏联发展的
方向时,他们就开始作出选择性的思考:如果改革达到民主化,就会减少特权和权力;
如果回到改革前的社会主义,虽有相对的特权和地位,但特权又受到原有的社会主义机
制的限制,也不能积累过多的财富,更不能把特权和财富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因此,
精英们认为资本主义能够为他们提供最大的机会,不但管理,而且拥有财富、传给子孙
后代。这可以解释他们观点的迅速变化。这就能够把戈尔巴乔夫排斥到一边,使叶利钦
得到权力。具体的办法涉及许多细节,煤矿罢工,媒体的争夺,苏联周边民族主义情绪
。叶利钦就是利用这些夺取了政权,让戈尔巴乔夫留在那里,无能为力。

这种亲资本主义的力量主要在俄罗斯共和国。他们意识到,必须使苏联解体,才能
获得巨大的权力。苏联精英相信,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会使他们成为富人。事实证明,
这是正确的。我研究了苏联的高级官员,比如切尔诺梅尔金,当了多年的总理,他80年
代当天然气部长,92年就成为天然气垄断公司的拥有者,掌握了40%的天然气储备,成为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柯尔科夫斯基,我93年采访他时,他描写了他在80年代曾是共青团
领导人时,怎样利用国家的资金,建设他自己的私人银行。他们不顾人民的反对,建立
资本主义。

劳动人民得到社会主义的好处,但并未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
下,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没有行动起来保卫自己的利益的经验。当精英们把苏联解体时
,他们不能组织抵抗。

叶利钦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他从不谈建立资本主义,仅仅谈民主、改革、市场改
革等。直到他离开总统职位时,也没有谈要建立资本主义。在这一点上,叶利钦领导集
团的其他成员则更加直截了当,盖达尔在进行资本主义革命方面是诚实的。他成为第一
任总理。

苏联解体的教训。按照西方的说法,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巨大错误,计划经
济不可行,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带来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的结论不同。苏联的
解体,既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它只是证明,这个制
度在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比资本主义有更快的发展、更多的公
正。这是被苏联的早期历史所证明了的。

苏联解体证明:由一些精英掌权是不持久、不稳定的。这些掌权者最终认识到,维
护社会主义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同时,他
们又握有实现转向资本主义的权力。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解释苏联解体,也适用于解释东
欧的剧变。这并不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行。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要长久,必须使从
社会主义得到好处的人同时得到权力。人民必须有真正的主权。我这里并不是指实行资
本主义民主制度。但社会主义必须掌握自下而上产生的原则,而不应该掌握在上层。这
样,社会主义才能维持下去。

社会主义是通过革命产生的。在一个时期内,权力掌握在上层,以巩固革命。但这
就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带来一个问题:习惯于行使权力的党转变成民主的党是困难的。但
只要老一代革命者掌权,还不存在问题。当老一代过世,新一代上台时,这就成为问题
了。新的领导集团,没有旧社会受压迫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因此,其本身就有转向
资本主义的倾向。
原因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研究者都忽略了三种情况:第一是宪法条文中给予了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的权利;第二是加盟共和国之间的依赖性没能经受住沉重危机的考验;第三是中央委员会所提出的自治化过程。

如今关于强大的苏维埃帝国解体的原因的著述颇多,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三种情况:第一个是苏联宪法条文中给予了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的权利,它就像一颗延时爆炸的地雷休眠了几十年;第二个原因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充分发作的“依赖性”这一“信息病毒”,没能经受住沉重危机的考验,加盟共和国开始后悔向邻居施舍面包而以求自保。在第比利斯和维尔纽斯,人们都在说“为莫斯科干够了”,在乌拉尔有人要求不再“养活”中亚共和国。第三个原因是所谓的自治化过程。到90年代初“改革”已经走到了尽头。随着中央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削弱,权力开始向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流失”。在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争夺政治领袖地位的角逐中,苏联第一任总统的劣势越来越明显:他只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选出,而非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因此,其地位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要低于任何一位加盟共和国总统。

为了削弱俄罗斯和叶利钦的势力,戈尔巴乔夫方面提出了将俄罗斯联邦内的自治单位提升到加盟共和国的地位。1990年4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相应的法律,启动了“自治化”机制。其结果是俄罗斯联邦的版图像块带着许多大窟窿的奶酪,俄罗斯也因此失去了51%的领土及其全部战略资源和近2000万人口。

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为了维护共和国的完整,于1990年6月12日以压倒多数(903票赞成,13票反对和9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国家主权的声明》。这份声明中没有任何一个字提到俄罗斯联邦要脱离苏联,相反,俄罗斯联邦明确宣布准备继续成为更新后联盟的组成部分。

也许很少人会记得,俄罗斯联邦与其他加盟共和国不同,它没有共和国的党组织。伊万·波洛兹科夫和盖纳济·久加诺夫在党遭到批判的时刻成立了俄罗斯联邦***,以此同联盟的领导层相对抗,从而对苏联***的垮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进而导致苏联解体。

为了解除戈尔巴乔夫苏共总书记和苏联总统的职务,苏共反对派和党的机关筹备在1991年9月召开非常的苏共代表大会和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向加盟共和国领袖寻求支持,许诺彻底地扩大他们的权限并加紧准备于1991年8月签订新的联盟条约。为了抢在戈尔巴乔夫采取行动之前,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著名的“8·19”事变。

由于1991年8月19日至21日事件,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8月25日辞去总书记职务,并呼吁苏共中央“做出艰难的然而又是诚实的决定——自行解散”。从1991年8月22日至11月6日所有加盟共和国的***和作为全联盟组织的苏共都停止了活动。

统一的国家随着苏共组织的垮台而轰然瓦解也是很自然的。1991年8月决定脱离苏联(虽然没有遵守法定程序)的有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达维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爱沙尼亚,9月,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也决定独立。再早些时候,1990年和1991年春天立陶宛、拉脱维亚、格鲁吉亚已决定脱离苏联。这样,到1991年12月除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外的所有加盟共和国都已经事实上脱离了苏联。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的全民公决为这一解体进程画上了句号。在这次全民公决中绝大多数乌克兰公民支持乌克兰宣布独立。

美国前总统乔治·卡特总统的助理布热津斯基多次指出,在苏联解体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美国战略家们对乌克兰的影响。“正是乌克兰的行动,包括1991年12月它宣布独立,它在别洛韦日森林关于应该用更自由的独立国家联合体代替苏联的重要谈判中表现坚决,尤其是出乎意料地类似政变式地指挥驻扎在乌克兰领土上的苏联军队,阻止了独联体成为比较联邦化的苏联新名称。乌克兰的政治独立震惊了莫斯科,并且成为榜样,虽然起初其它苏维埃共和国还没有把握,但后来纷纷效仿了。”(布热津斯基:《大棋局》,1998年)

别洛韦日协定签署的真相

1991年12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首脑聚集在一起,商讨建立独联体的事宜。他们要求专家按照联合体的模式准备文件,然后送到只有他们三人所在的房间。协议签署后,他们分别给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打电话,告知了苏联的死亡和独联体的诞生。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首脑签署协议,正式确认了苏联的已成现实的终结。

起先还有人希望能以某种形式保留联盟。众所周知,叶利钦当时甚至不但说过“联盟永存”,而且还于1991年8月17日草签了联盟条约草案并计划于8月19日正式签字,然而乌克兰总统甚至不愿听到“联盟”这个词,最后找到了“联合体”这一形式作为各国在同一个经济、政治和军事空间共存的方式。

关于签署协议,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莫斯科代表带着准备好的文本来到维斯库里,事实上,不但没有任何文本,甚至没有电脑和软盘。手稿是用电子打字机打出来的,并用电传机将它复制成三份。

总统们要求专家按联合体模式准备文件。总的思路是明确的,但重要的是要为它找到必要的法律形式。当1922年苏联建立时的四个创始国中的三个——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聚集在维斯库里时一切都迎刃而解了。第四个创始国是南高加索联邦,它只存在到1936年。而所有的前南高加索联邦的成员都已经退出了联盟。显然,四个缔造者中的三个有权讨论联盟的命运。

结果诞生了协定的文本。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创始国确认自己建立的苏联死亡的事实;第二部分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还是以创始国的身份)宣布建立新的联合体——独立国家联合体。

当经过协商的文本初稿准备完毕时,有人用电传机将它复印了三份,并穿过走廊送到只有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三人呆着的房间。这时他们身边既没有任何专家也没有顾问。从总统们那里退回的文件上带着一些问题、批注和建议。文件又经过修改、复制,这样反复几次,还是没能得出结论。

于是他们决定与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尔丹·纳扎尔巴耶夫联系,并请他紧急赶来。得到这位有威望的领袖的支持很重要。但是,纳扎尔巴耶夫尽管收到了邀请却没有来,而是留在了莫斯科戈尔巴乔夫的官邸。据说,戈尔巴乔夫当时许诺让他担任苏联总理的职务,此外,两位总统都拒绝相信苏联气数已尽。

没有等到纳扎尔巴耶夫,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关于建立独联体的协定。协定签署后他们决定打电话给戈尔巴乔夫和老布什。

接线员好久才找到克里姆林宫的主人,而白宫倒是一拨就通了。结果谈话同时进行:叶利钦和布什通话,舒什克维奇和戈尔巴乔夫通话。戈尔巴乔夫得知发生的事情后立即求助于军队,但是军人们没有响应。这不禁让人联想到1917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历史,当时沙皇从最高统帅的大本营向军队求助,但军队一致要求他下台。

作为这些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我记得俄罗斯代表团是带着矛盾的心情从明斯克回到莫斯科的。一方面,大家都明白已经成功地避免了局势向“南斯拉夫化”发展,即一国各地区之间发生的流血军事冲突。另一方面,大家都感觉到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和恐慌。

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最高苏维埃事实上一致批准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从法律程序上为苏联解体画上了句号。很快,除波罗的海国家和格鲁吉亚以外的其他共和国都加入了独联体。

1991年12月25-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确认了联盟解体的事实,并表决通过停止联盟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事宜。
谁是导致前苏联解体的谁是罪魁祸首
一九九一年,苏共内的保守派发动了反改革的政变,因回应者寥寥无几、又不敌叶利钦的挑战而告失败。这场政变充分暴露了苏共保守派领导人的愚昧、无能和孤立,最终结束了苏共的政治生命,继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原苏联各共和国的独立。作为共产主义阵营的发源地和中坚的苏联,顷刻之间突然分崩离析,号称强大无比、党员达人口十分之一的苏共
,竟然找不到多少支持者而迅速土崩瓦解,对全世界来说,这确实是一场完全出乎意料的世纪性变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崩溃自然有其深刻的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来说,就是有着“历史必然性”。如果没有一系列长期以来不断积累的导致苏联解体的条件,叶利钦和苏联的民主派是不可能“四两拨千斤”,轻而易举地战胜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以及庞大的苏联党政军特系统,并建立起一个民主制度的。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结局为什么是历史之必然,在苏联解体这一历史过程中应当获得什么启示?

谁是罪魁祸首?
苏联正式的政治演变起自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开放”和“改革”政策,前者指的不是经济上的对外开放,而是国内政治上的“开放”,“改革”则是指经济改革。
一种很典型的说法指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苏共崩溃的罪魁祸首,认为是他有意要葬送苏联和苏共。其中客气一些的说法,是批评他在政治改革问题上作了错误决策,不应当实行政治“开放”。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苏联只搞政治改革、不搞经济改革,所以必然失败。言外之意是,如果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改革,就不会发生那样的结局。这两种说法显然都过于简单化,忽略了导致苏联政治演变的诸多国内、国际因素,而且,也带有很明显的从各自立场出发的政治意涵。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后,许多西方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多次反思,坦率地承认,虽然他们十分了解苏联体制的根本弱点,但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曾料到,一个昔日集权、强大的超级大国苏联,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彻底垮掉,而且事先似乎没有要垮台的任何征兆。
只有一个人,即卡特任总统时的国务卿布热津斯基,二十年前曾经预言,苏联的制度可能拖不过二十世纪,但是他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会发生在九十年代,而不是更早或下一世纪。令许多苏联问题专家感到惭愧的是,他们过去几十年悉心研究苏联所建立起来的种种理论,都只能说明为什么苏联会保持稳定,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苏联维持不下去了。
确实,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开放”和“改革”的主导者。那么,又是什么因素迫使戈尔巴乔夫推动“开放”和“改革”的呢?十年过去了,现在西方关于当年苏联解体原因的说法仍然莫衷一是。政治、历史、经济学、社会各个领域的学者,各有各的观察角度,其解释也各有千秋。

结束冷战却导致苏联东欧阵营的瓦解
有的西方专家认为,在冷战中与西方抗衡的失败,是苏联转而推动国内改革并默许东欧变革的重要因素。早在八十年代中期,苏联军方就很清楚地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已经无法
支撑新一代武器的研制和生产,因此军方不可能在冷战中保持与西方的均势,更不可能在冷战中取胜。所以,军方放弃了坚持冷战这一目标,谋求与西方的缓和。
苏联东欧阵营在冷战中的失败是两种制度较量的结果,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在抗衡中渐渐露出败像的情况下,为了自救而放弃冷战。失去了冷战这个战略目标,苏联东欧阵营的向心力就大大削弱。对苏联来说,原来在冷战时期具有战略价值的东欧国家失去了其重要性,而这些国家日益落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和它们对苏联的依赖,也变成了苏联沉重的经济包袱。结果,苏联改变了对东欧国家的一贯政策,开始鼓励东欧国家的变革,而对东欧各国反对变革、依赖苏联支持保护的保守派则越来越冷淡。面对东欧国家一九八九年的变革浪潮,苏联采取了一种不干预的默许态度,于是东欧各国的共产党政权就撑不下去了,最后被迫相继下台。
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本来就是苏联处心积虑地扶植起来的。“二战”期间,苏联通过共产国际,在莫斯科颇有战略眼光地培养了一批东欧各国的干部,制定了一整套夺取政权的方案,准备战后建立听命于苏联的政权。二战后期,东欧各国相继被苏联红军占领。苏联利用占领军的地位和权势,把以前培养的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人送回本国,或者是让他们加入当地的自由派政权,进而取得控制权,或者是资助、支持东欧共产党人建立亲苏的政治团体和政党,打击并逐渐取代本国的自由派势力,最后在东欧各国如愿以偿地先后建立了亲苏政权。
东欧各国战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制度,也有市民社会的传统,老百姓对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怎么支持,二战结束时也从未发生过拥护共产党人的革命。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是苏联强加给东欧各国老百姓的,在东欧各国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因此,在东欧各国曾屡屡发生民众对共产党政权的大规模反抗:一九五三年在东德,一九五六年在匈牙利,一九六八年在捷克,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七○年在波兰,都发生过民众的起义。当地的共产党政权每次都是在苏联的干预和援助下,把这些反抗残酷镇压下去的。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苏联这座惟一的靠山悄悄往后撤了,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就无法独自抗拒国内长期被压制的自由民主要求,也不敢再残酷镇压民主运动。没有了苏联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强力支持,哪个东欧共产党政权也承担不起对抗国际社会的后果。这样,东欧各国在国内普遍要求政治经济变革的压力下,就自然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道路。而东欧各国的政权相继“易帜”,又反过来形成了对苏联政治改革的巨大促进和压力,使苏联只能沿着民主化的方向不断向前移动,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崩溃实际上是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结果。

高福利拖垮了社会主义
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不佳是人所共知的,不少学者往往只强调苏联计划经济体系的僵化、过度发展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水平落后等等,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苏联的全面
福利制度和高福利、高消费水平也是苏联经济日益衰败的重要原因。
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苏联就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福利的水平;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由于政府无法再乞灵于广泛的恐怖统治,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逐渐失去号召力、社会不满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只有“花钱买稳定”,用高福利来邀买人心,换取老百姓的政治服从。因此,到了七十年代末期,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品供应充足,物价低廉,大量分配新建住宅,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老百姓的储蓄也不断增加,那时苏联人的购买力就几乎相当于今天中国人的购买力。
但是,这种高福利虽然是老百姓的福音,却是苏联经济的噩耗。因为,苏联低效率的经济基础实际上只能应付低收入、低消费,无力长期支撑这种高福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没有竞争压力,虽然提高了福利和教育水平,却并不会相应提高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只不过促使更多的人转移到轻松干净的工作岗位上,造成白领岗位上大量冗员、工作纪律松懈,而蓝领岗位却严重缺员。所以,高福利时代越长,对苏联经济实力的消耗也越厉害。因此,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苏联已经债台高筑,再也供不起这样的高福利了。于是,商品短缺越来越严重,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停滞,经济情况明显恶化。
其实,在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低收入低消费政策的年代,经济并没有垮掉。只是因为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连续实行了二十年的高福利,才使经济陷入绝境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想要既维持一个重工业、军事工业为重心的经济结构,又维持高福利,是力不能及的。然而,一旦为了国内政治的需要,不得不走上高福利的不归路,那么,或早或晚,国力“透支”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在勃列日涅夫统治的年代,“花钱买稳定”确实让党和老百姓“皆大欢喜、各得其所”,党不用担心社会不稳定,老百姓有轻松舒适的物质生活。可是,一个隐藏在背后的结果是,这一时期的高福利政策不光“吃”掉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代留下的“老本”,还把戈尔巴乔夫时代的资源也提前“吃”掉了,是一种既“吃”祖宗饭、又“吃”子孙饭的政策。
其后患究竟如何,到戈尔巴乔夫时代才真正显现出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吃了勃列日涅夫的“哑巴亏”,“命”里注定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勃列日涅夫虽然是个昏庸无能之辈,到了任期的后半段,连在苏共代表大会上照着讲稿念,都念得错字连篇,可是他这个“媳妇”手中有“米”,轻轻松松地就把“家”维持下来了。戈尔巴乔夫这个“媳妇”倒是比前任们“巧”得多,可他的前任把“撒银子”、做“好人”的机会全用光了,留给他的只是堆积如山的债和得罪人的“差事”,新“媳妇”再“巧”,没有“米”也维持不住这个“家”。

在“苦头”和“甜头”之间的两难选择
八十年代,经济危机隐然露头之后,苏联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对经济改革的幻觉,认为只要推行市场化改革,就可以很快过上发达社会的富裕生活。从这种幻觉的背后,可以看到
一种对经济改革的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态度。然而,当时在苏联却很少有人提到,在苏联这种长期维持高福利、资源耗尽的背景下,推行经济改革其实是一种自救行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防止经济系统的进一步瓦解。这样的经济改革不会立竿见影地带来“甜头”,当然也很难让已经相当高的社会主义福利再上一层楼;相反,经济改革却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给苏联民众带来“苦头”。
社会主义国家或迟或早都得搞经济改革,并不是因为市场经济比社会主义经济更有魅力,人们可以在两个制度里任意挑一个更喜欢的,或者可以像点菜那样,从两种经济制度里选一些合乎自己胃口的东西。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许多人做过探讨,分析得都很深入。但是不外乎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即经济原因或政治原因(包括民族问题)。我的看法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政治方面。

首先,苏联解体前经济状况真得恶化到政治跨台的地步吗?我看未必。从十月革命后,苏联逐步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到50年代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可以说是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到1975年前苏联的经济增长率也一直保持在4%以上,这个数字要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的多。即使在1975年之后,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负增长。反倒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济状况反而一噘不振、连年下滑。再看当今世界在亚非或拉美很多国家经济状况已经恶化到不能忍受的地步,而且政治专制腐败等问题十分严惩,但国家政权却并被没有倒台。因此,苏联经济状况绝对没有恶化到要崩溃甚至要政府跨台的地步。

退一步说,即使是这样的经济恶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政治因素造成的。因为即使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也不能忘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有时则可能是致命的。这一点我想大家都会很明白,因为在我们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惨痛的教训,比如三年"自然灾害",有人主张三分人祸七分天灾,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天灾在近些年来我国也有,在国外也普遍存在天灾,这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当今的天灾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造成如此后果的却并不如此,所以人祸肯定不只三分,甚至不止七分。据说,当时广大农村地区出于对合作社的恐慌,纷纷把自己家里的粮食或者肉食动物吃掉,过了两三个月的幸福生活,等于是吃掉了自己两三年的积蓄,所以当合作化完成后,整个经济基础与合作化前是减小了而不是增大了,再加上农民积极性的大大减弱,生产效率自然大幅降低,经济状况恶化是必然的事。从而我们可以知道,即使是经济恶化也大多是由政治原因造成的。所谓经济原因导致论者只看到了苏联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但是却没有看到这种恶化,主要是由政治原因造成的,政治因素是经济恶化的根源,从而经济恶化又导致政治跨台,这两者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但最根本也是最初的根源却是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中首先是政治体制的僵化。苏共一直沿用列宁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体制,但是任何理论或政策能不能够管一百年一万年,而是当政者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去制订新的政策。特别是在二十世纪这个各方面都呈加速度飞速发展有朝代,不能墨守陈规因循守旧,否则就会造成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脱节,苏共领导人在这方面明显地犯了不可饶怨的错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列宁或斯大林时代,他们能能够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的需要做出政策的调整,即使当时的某些政策(特别是斯大林时代)在许多年后依然遭人垢病,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政策确实是能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实际情况的,而且在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上起着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政策的连续基础上的变化性创新性。但其后继者的工作重心明显不是放在这方面,他们有的忙于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有的忙于私利的满足,有的忙于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总之他们没有空闲时间来检视一下当下的政策是否与实际相符合是否需要作些修改、创新和发展。竞赛91不能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导致其体制僵化的主要原因,而正是这种僵化最终成为导致政治解体的重要原因。

政治因素中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苏共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有资料显示在解体前的民意测验中,超过70%的苏联人民赞成社会主义,只有17%赞成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但在苏共上层精英的讨论中,居然有高达76.7%的人赞成资本主义(数据来自美国麻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在清华大学的讲演录),这与人民群众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初次见到这个不可思议的数据我的感觉是震惊,如果这个数字真实的话。从这个数字来看,苏联的解体已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苏共高层与人民的意愿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这个数字显示了苏共高层已严重脱离了低层人民,已经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可以设想高层为什么会有这种可怕的想法,我想不外乎是他们已经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牟取了利益,但或许这种利益自己还不能随心所欲的利用,只有变为资本主义,他们才能明正言顺地把国家财产变为个人私有财产。这个设想我想是合理的,因为在苏联危机时,大多娄党的干部最尽力去做的事,恐怕不是挽救国家政权,而是把国家资产利用各种手段变撅为已有。

政治方面的第三个原因,也是大家说的最多的腐败问题。在苏联解体前的十几年里,其高层的腐败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以至于人人皆知苏共的高层是一个"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千方百计为自己牟取私利,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异类,根本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更不用说为人民谋福利了。从斯大林开始,苏共书记的权力总是无限膨涨,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据说勃列日涅夫爱好贵重衣服、纯种马、烈性酒、漂亮姑娘、丰盛菜肴、豪华轿车、游泳、打猎、名牌猎枪。在他的私人车库里有各国送给他的高级轿车;在他豪华无比的别墅里,拥有冬夏分别使用的两个游泳池;为了让他打猎,专门建了一座狩猎场院,各国领导人赠送给他的猎枪有90多支。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苏共高层这个特权阶级的各层次干部,都在忙着享受自己的特权,他们要住豪华别墅,开豪华轿车,生活极度腐化,他们拥有特供权,可以在商店里买到普通百姓买不到的质优价廉的各类商品,甚至他们的子弟从上幼儿园到参加工作都享有无数特权。整个苏共权力机关已经沦为维护这个特权阶级的工具,也正因为如此,在苏联解体时,苏联人民并没有组织起来去救亡,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权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得到社会主义苏联的好处,所以,在今天看来苏共这个政权不跨才怪。

当然,苏联的解体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就是苏联自己的政治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上分析的就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政治因素中的几个主要方面。要注意的是,这几两个方面其实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关的。正是因为其长期脱离群众,才导致极度腐败,而越腐败必然越脱离群众。也正因为其脱离群众和腐败,他们一心忙着自己的利益,根本无暇顾及百姓的死活,所以政策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能为人民带来福利并不是他们的关注点,(因为这并不影响他们私利的满足),从而又导致体制的僵化,导致经济的恶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回顾过去也是为了更好地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可以说,苏联政治方面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我们国家也曾经不同程度地存在过,所幸的是我们能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正视自己的各种问题,正在一步步地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不断倡导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使我们的政策更符合当今实际,还提出"三个代表",以及在宣传领域提出"三贴近",要求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并出台了相关条例加强对党自身的监督。正是因为以上努力,我们的事业才保持稳定发展兴旺发达。也只有进一步不断地改革,认真贯彻各项方针政策并落到实处去,才能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