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架床尺寸: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听说是被逼无奈.谁能道出其隐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5 06:20:12

受临时政府内部旧官僚、立宪党人,帝国主义,袁世凯逼迫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袁从清政府手中夺得军政大权之后,依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利用名存实亡的王朝和手中的北洋力量,对革命派又“打”,又“拉”,交替使用武力威胁和政治欺骗的两手,一方面指挥北洋军攻陷汉口、汉阳、炮轰武昌,但又不下令攻占武昌,对革命派施加强大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指使亲信刘承恩写信给黎元洪进行“和平”试探,声称如能承认“立宪”,两军即可停战。这时帝国主义,也出面进行斡旋,11月30日,英驻华公使朱尔典命令英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转达三项“议和”条件,
(1) 双方即日停战。
(2) 清帝退位。
(3) 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并对革命派施加压力,(4) 极力引诱和胁迫革命党人与袁“和谈”。
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袁的威胁利诱下,卷入革命洪流的立宪派、旧官僚,也加紧进行破坏活动,窃夺湖北军政大权的旧官僚黎元洪、立宪派汤化龙,与袁遥相呼应,已经投靠袁的汪精卫意以北大盟会领导人的身份致书袁世凯“南北联合,要求清帝逊位,拟举袁公为临时大总统”。一部分资革命党人此时已模糊了革命目标,意以为只要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政体,不论由袁或黎来担任总统都不必计较。他们试图采取和平妥协的方法迅速取得廉价的“胜利”,其目的是尽快结束革命,以避免长期战争,1911年12月初,南方北方达成协议,袁派唐绍信为议和大臣总代表,与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于1911年12月18日开始举行和平谈判。当12月20日南北议和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时,驻上海的俄、英、美、日、法、德之间总领事会晤南北双方首席代表,以战争会“使外人的物质利益与安全遭受严重的危险”为借口,要求双方“必须尽速达成和解,以中止现在之冲突”,其实质是压革命派投降。
在谈判中,唐代表袁声称,只承认君主立宪,不同意民主共和,伍廷芳声明,谈判必须以承认共和为前提,但暗中告诉唐绍仪,只要袁反正,逼清帝退位,就可以被举为大总统。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达成了妥协的方案,关于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问题,同意留待召开国会讨论决定。
孙中山最初不愿妥协,并反对南北议和,他刚自国外回到上海时曾庄严声明,“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袁立即向革命派反扑,故意制造“和议”破裂的假象以示威胁,同时,孙中山又受到立宪派、旧官僚和同盟会内部妥协势力的强大压力,终于不得不表示自己当临时大总统是“暂时承乏”,将“虚位以待袁”。
当孙中山于1912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袁深恐孙“虚位以待”的诺言不能实现,指使部将冯国璋、段祺瑞等通电反对议和,声明坚持君主立宪,发出“誓死抵抗”的叫嚣,并撤销唐绍仪的议和代表资格,故意制造决裂的姿态,逼迫革命派退让,孙中山立即给予回击,于1912年1月11日,亲自督师北伐,并制定了六路北伐的计划,北伐军初战告捷,在安徽、河南、湖北战场上都取得了一些胜利,在此紧急关头,帝国主义公开出面干涉。
军事上,列强的军舰在长江示威,并阻止革命军在大连登陆,驻北京的外国使团蛮横宣布不准在京奉铁路两侧十里内战斗,俄、日、两国分别增兵东北和内蒙。
外交上:列强相约不承认孙中山所组织的南京临时政府,宣称必须由袁世凯出来“统一南北,他们才承认中华民国。
财政上:帝国主义对南京临时政府严加封锁,帝国主义除拒绝贷款给南京临时政府外,还施行总税务司代收关税代付债款的办法。直接控制全部海关关税,使南京临时政府无法取得关税来克服财政上的困难。
这时,革命派内部弥漫着一片妥协气氛。黄兴主张化敌为友,只要袁倾向革命,即选其为总统。
章炳麟错误地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主张。
汪精卫恶毒攻击孙中山不赞成议和是“舍不得总统的职位”,“贪恋禄位”,而混入革命阵营的黎元洪则致函袁,希望他来“共扶大义”。
他们还危言耸听地宣扬如果不把政权交给袁,帝国主义就要干涉,帝国主义一旦干涉,中国便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于1912年1月22日,再次被迫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自己就立即辞职,让袁当临时大总统,和谈终于达成了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同意宣布赞成“共和”,逼清帝退位的协议。

教科书式的答案: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国外原因:帝国主义实行武力威胁,经济封锁,外交独立
其他原因:(1)辛亥革命不彻底,一些旧官僚和立宪派趁机投机革命,向孙中山施压
(2)袁世凯的威胁,袁世凯具有很强的武力(天津小站的新军),帝国主义又暗中支持袁世凯,为了是在中国寻找新的代言人

_____liunian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