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桥式和飞燕式哪种好:我想知道壮族的由来。你们能告诉我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3/28 16:49:31

壮族是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1958年发现的“柳江人”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左右。可见早在5 万年前,壮族先民就广泛分布在广西一带。他们与布依、傣、侗、水、毛南等族同源于古代越人中的瓯越、骆越,后被称为乌浒、俚、僚、土。宋代时称憧人、撞丁。

  1956年,在酝酿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时,当时壮族的“壮”字还是“僮”字。
  周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僮族’的‘僮’字有两音,一个是‘zhuang’,一个是‘tong’,容易读混;特别是它还含有‘仆人’的意思,如‘书童’,显得‘对少数民族不尊重’。这也反映了旧社会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
  现在,解放了,少数民族和汉族—样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对少数民族要一视同仁,改变错误的看法。因此,我建议将‘僮族’的‘僮’字改为‘壮’字,它的意思就大变了,不仅是健壮、茁壮的意思,还有充满活力的意思。我们就是希望壮族兄弟身体健壮,壮族自治区发展蓬勃向上,好像充满活力的青年人一样……”
  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周总理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停下来,然后笑吟吟地说:“我说的只是个意见,大家再考虑考虑,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看怎么改更好一些?”
  后来,大家都同意了周总理的提议,在1958年广西顺自治区成立后把这个字改过来了。由此,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少数民族的一往深情……

壮族:族名的来历

壮族是古代的越、蛮、俚、僚的后裔。
壮族族称最早出现于宋代。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率官兵在贺州(今广西贺县一带)与杨再兴义宁激战谈及“撞军”.淳祜元年(1241年),李曾伯上理宗赵的奏折提到宜州(今广西宜山一带)有“撞丁”。

《元史》卷五一说:“广西庆远府(今宜州)有异禽双飞,……其一飞去,其一留止者,为撞人射死。”元代虞集《广西都元帅章公平瑶记》也说:“桂林之所统,……若所谓曰生瑶、曰熟瑶、曰撞人、曰款人之目,皆强犷之标也。”《元史》也有“栖求(今贵州长顺)等处仲家蛮”

明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僮,旧越人。”,“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天下郡国利病书》说:“今邕州与思明府凭祥县接界,人交趾海,皆骆越地也。”
明代田汝成《炎徼纪闻》也说:“僮人,五岭以南皆有之。……聚而成村者为峒,其酋长曰峒官。”
《贵州通志·土民志》也说:“僮家者乃西山阳洞之土人,即广西僮蛮也,……其语言饮食与广西柳州夷同”。
《明史·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 中称“僮”或“獞” 。如“广西瑶、僮居多,盘万岭之中……”“永宁獞韦狼要与其党黄银成有隙,相仇杀,常安巡检欲穷治之。狼要遂与右江荔浦山湾诸獞称乱。”

清史一般沿用“僮”或“獞”。清代张廷玉撰《明史》再引用云:“广西订远府(今宜山、河池一带)有异禽双飞......为撞人射死”。

民国时期官方文献仍称“獞人”。民国27年《信都县志》记载:贺县南乡獞族,语言历世不改,人鲜能辨,然皆习官话,与汉人通。
马君武和徐松石等民族学者称“僮人”。40年代出版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徐松石著)指出:"古代两粤大河流域的土著都是僮人。”
新桂系广西省政府于上世纪30年代发布《奉令禁止滥用夷猺等名称》的训令.其中规定:"用含有侮辱性质之蛮,番,夷猺,猓,獞之称谓,加诸边疆同胞,在之者固易启藐视之心,而听之者尤易起愧懑之感,是无异自行分散我整个民族,殊与总理倡导民族主义之本旨相背谬".为此,"广西省政府曾将猺,猓,獞等字改为徭,倮,僮等以昭平等”,从此“獞”正式改为“僮”为官方承认。

建国初期称为“僮族”。1956年12月据周恩来认为“僮”反映了旧社会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 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僮族的僮字改为“壮”字,称“壮族”。

一个在岭南生息了几千年的古老民族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的民族之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