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弟攻全文阅读:关于”打造节约型社会”题材的软文该怎么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5 08:27:46

试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四大关系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广泛深入持久的节约革命,也是一项涉及面广、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深刻认识并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关系,才能保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顺利进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选择,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一项涉及面广、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关系,保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顺利进行,推动节约革命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资源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而且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因此,要以资源环境定发展,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在发展中节约保护,在节约保护中发展,把节约放在首位,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人均自然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可耕地为世界平均值的1/5,水资源为1/4,森林为1/7,石油储量仅为2.3%。人均资源量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20位。脆弱的生态,难以承受发展压力。我国的资源不仅短缺,而且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拼资源换来的。2003年,我国GDP总值比上一年增长9.1%,但却消费了更高比例的资源。据估算,目前中国终端资源支出占GDP的13%,比美国高出1倍;万元GDP资源消耗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我国虽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但创造的GDP不到世界总量的4%。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严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的损害,目前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量已占当年GDP的3—7%。环境“透支”普遍存在。二氧化硫排放量大,水污染严重。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厉行节约,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愈来愈突出。直接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尊重自然经济规律,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坚决遏止在经济建设中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要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生产、消费与节约的关系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而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产品只有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对生产有很强的反作用,生产围绕着消费需求进行,节约型消费还对生产节约起到一定导向作用。同时,合理适度的消费,也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如果片面强调生产忽视消费,就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将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应坚持生产与消费并重,协调发展。 我们发展生产就是为了消费,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而且,消费又是促进生产最有力的手段。消费市场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对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具有极大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才有生产的不断发展。可见,需求和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我们既不能人为地抑制消费,也不能使消费滞后,而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提高消费水平,使消费和生产协调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一是提倡适度合理的消费,反对铺张浪费。要量入为出,使消费与我国的国情和家庭收入状况以及需求状况相适应,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不随波逐流。如果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不对的,同样,在生产发展允许的限度内不去适当增加消费而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可取的。二是坚持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在物质消费有了一定基础的前提下,我们要注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加大精神消费量。在保持人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要注重精神消费,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们的生产品质,增进人的精神健康,使人的生活和心理同步发展,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三是要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彻底改变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诸如吸烟、酗酒、赌博、吸毒、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封建迷信、大吃大喝等,既有害于身体健康,又浪费钱财,还破坏社会风气,有损人的道德修养。四是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不仅仅只是一种纯粹的消费观念问题,它还是一种社会风气和道德修养。从传统道德看,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我们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大力弘扬,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从国情看,我国还处在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从个人的道德修养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成由勤俭败由奢” 。奢华的消费习惯,容易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坏习惯。玩物丧志,过分优裕的生活,会使人缺乏进取心,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相反,艰苦奋斗可以磨意志,陶冶情操,增强人的责任感、进取心,提高民族凝聚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消耗。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节俭也被视为一种尊重劳动成果、爱惜资源的美德。 我们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也并不是抑制消费,而在于优化资源配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建立这样的社会还是为了增加消费,我国的GDP构成中,消费仅占6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75%以上。消费的稳定增长,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内在因素。我国的经济结构还存在着投资需求过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当前,我国在消费方面不节约、不环保、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相当突出,基本还是粗放型的消费模式,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仍相当突出,脱离实际、贪大求洋,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的现象还大量存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加重了我国资源不足的矛盾,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建节约型消费不仅关系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党风、政风、民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转变消费方式,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十分必要,非常紧迫,潜力巨大。节约消费能够充分地发挥物质产品效能,使有限的物质资料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在现代社会消费中,很大一部分是资源消费,如水、电、油等的消费,消费直接与生产争资源,消费节约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因此,我们要提倡合理适度消费,在消费中节约,在节约中消费。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彻底转变思想观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构建节约型消费结构,变油电煤消费为多元化能源消费,变一次性消费为循环消费,变非环保消费为绿色消费,变过度消费为适度消费,变公务消费为职务消费,运用制度化、体制化的约束监督机制,去规范和制约人们的行为,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和良好的节约环境、节约条件、节约习惯、节约氛围,形成人人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责、人人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力的良好风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实行社会对资源全面的节约。从思想教育、标准制度、技术创新、法规建设、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全面努力,真正从体制和制度上构建节约型消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不但在消费中要注重节约,而且在生产中更要重视节约,生产要发展,就必然消耗资源。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关键是要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实现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与合理使用。生产的结果直接体现为财富,节约的效果则反映出生产财富质量的提高和财富数量的增加。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竭泽而渔、竭林而耕、竭矿而采的增长方式,坚持生产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生产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大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3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它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和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两个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人类在索取、利用自然界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改造自然。人类就是在变革和改造自然的漫长斗争中,争取到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生活自由的。同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也制造了大量废弃物,污染了自然环境,对人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优劣,会对人类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更会直接危及到生命的安全。人类应该而且完全可以积极地变革和改造自然,但这种变革和改造不是随心所欲、恣意妄为,无节制的进行掠夺,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否则,自然界就会对人类施行各种形式的报复,甚至会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在人类出现之初,基本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而生存,多以采集狩猎为生,聚居在自然条件优越、天然食物丰富的区域,被动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了以耕种与驯养技术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铁器的应用,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以及为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的战争,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局部性和阶段性紧张,但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仍能基本保持相对和谐;工业化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利用开发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加上急剧膨胀的人口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资源消耗超过自然界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进,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紧张及不和谐的局面。 人类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是不可阻挠的,人类为了生存要继续向自然索取也是不可避免的,人类为保护生存空间,继续采取各类措施来抗衡、防御自然现象带来的灾害,并努力使这些灾害降至最小程度,也是必然要进行的。但重要的是,这一切不应再是无序地、毫无节制地扩张、掠夺,面对诸多生存危机,人类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走出困境。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当代与未来的关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严格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办事,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全社会中形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节约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制定可持续发展远期和近期规划,加强科技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法规制度,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寻求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和发展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资源、生态保护补偿、惩处等机制,通过最严格的环境管理、最经济的环境保护手段、最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最广泛的社会参与,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和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人口结构的改善,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和社会财富的极大提高,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和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保障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政府是“看得见的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应是在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府的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同时又以市场调节之长来克服政府干预之短,从而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最优组合。使 “两支手”默契配合,和谐共舞,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一是经济利益的刺激性。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和自由竞争形成一种强劲的动力,它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创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市场决策的灵活性。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决策结构,对供求的变化能及时作出灵活有效的反应,较快地实现供需平衡,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决策的效率。三是市场信息的有效性。高效率的分配资源要求充分利用经济中的各种信息。而以价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结构能够使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获得简单、明晰、高效的信息,并能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此外,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还有利于避免和减少直接行政控制下的低效和腐败等。但市场经济也有其局限性,其功能缺陷是固有的,光靠市场自身是难以克服的,因而必须借助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力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补市场失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不是直接拥有财产,而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不是直接拥有利益,而是保障公民的利益;不是直接拥有企业、管理企业,而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只有全面、正确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才能弥补市场缺陷,要从理顺政府利益关系入手,树立以民为本,公开透明,诚实信用、权责一致的管理理念,保证政府干预的公正、超脱,规范政府干预职能及行为,加强对政府调控行为的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调控的某些领域等,在克服和矫正市场失灵的同时,更要防止和纠补政府失灵。 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减免无序竞争、过度竞争,以及可能出现的垄断等低效率或不公正不公平现象,尤其是重大的稀缺资源和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公共资源配置,要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法,使其达到合理、公正的社会目标和经济活动秩序。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如果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赢利机会,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加大投资,而这样做很有可能会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所以,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市场经济的滞后性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避免重复建设、盲目投资所带来的资源耗费。限制高消耗、高污染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因此,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特别是提高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水平,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国的市场经济才是健康的市场经济。从表面上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是,只要政府能够代表市场主体的根本利益,那么,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发展不但不会产生紧张关系,政府的宏观调控反而能够促进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当前政府部门提倡的节水节电节能措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提高能源消耗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所以,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并不是抑制某些行业的发展,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稀缺性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得以发挥作用。人们要想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创造更多的财富,必须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节约型社会正是资源配置公平合理的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人的主观愿望与外在行为都可能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方向和资源耗费的数量,只有通过科学的博弈,将每个人的主观愿望与外部行为统一起来,并且制定共同的规则,才能使得社会真正成为节约型的社会。如果政府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仅通过行政手段,强求一律,但没有从根本上满足每个人的主观愿望,那么,政府出台的各项措施可能会在短时期内产生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将大多数人的主观愿望统一起来,并且落实为具体的法律规范,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因此,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节约的长效机制,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保驾护航,营造良好的环境。 建设节约型社会观念是基础,和谐是前提,制度是保证,科技是动力,政府是主角,公众是主体,市场是关键,发展是目的,这是一场广泛深入持久的革命,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关乎你、关乎我,也关乎他,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节约革命的洪流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