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格雷特靠谱吗:黑土地的范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5 14:05:20
都说东北地区是黑土地。
可是它具体的分布地点是哪里呢?

黑土地的范围-中国的东北地区

  以弯月状分布于黑龙江、吉林两省的黑土带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总面积为一千万公顷,目前已开垦出耕地七百多万公项,其粮食产量已占两省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因黑土层厚度为三十至一百厘米,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

  http://www.chinajilin.com.cn/jlrb/15008/2003-03-12.htm

  http://news.stock888.net/040303/101,1317,538852,00.shtml
  保护东北黑土地

  本报讯(孟浩于碑)我省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27名委员,联名向大会提出一份关于保护东北地区黑土地并尽快为其立法的提案,引起会内会外舆论关注。

  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共有三大片黑土,其一分布在乌克兰,其二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其三就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境内,延伸至我省的黑土区达10万余平方公里。黑土资源垦殖指数高,耕地比重大,自然肥力高,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关专家指出,黑土区既有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有哈尔滨、长春等东北地区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因此,开发、利用和保护好黑土这一优势资源,对黑土区的工农业生产、对于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委员们指出,由于我国东北黑土区多为平原、洼地和漫岗,风蚀、水蚀和水土流失都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力降低。据测算,东北黑土区每年都因水土流失造成近2亿立方米黑土流失,其中氮磷钾元素折算成标准化肥约500万吨。同时,土壤有机质以每年1.3‰速率下降,土壤有机质的活性和功能也在逐渐降低。黑土层由初开发时的60~80厘米,减为20~30厘米。

  二是表土流失。黑土区耕地比重大,森林覆盖率低,夏季500毫米左右降水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6月至9月,再加上春季积雪融化产生径流,极易发生水蚀。另外,黑土平原春季风多,十年九春旱,风蚀严重。

  三是生态恶化。黑土地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旱风沙灾害多发。

  四是河床抬高。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水库、河道,造成河库泥沙淤积,一些河段高出地面一米多,成为“地上悬河”。

  五是面源污染。随着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和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加大,加上农民没有改变多年来种地不养地、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后,地块过于零散,小型拖拉机和牛马犁耕作使农田耕层变浅,土壤的物理性状恶化,保肥蓄水能力降低,黑土地越种越瘦。

  东北黑土地的恶化趋势仍在延续,不容忽视。委员们建议:尽快制定保护黑土地的政策法规,使这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力营造生态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积极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加大作物根茬、秸秆还田数量,积极培肥地力;加快种植结构调整,采取有利于保护黑土地和实现土地用养结合的农作物轮作制度;积极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增加土壤保蓄水肥能力。

  东北黑土地沙化严重:呼唤加速土改

  宾县已成为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15万亩,超过了全县总土地面积的一半。县水务局刘局长告诉记者,仅1994年暴发的一场大洪水,就将全县8万亩耕地、500多间房屋、78座桥梁冲毁,400年才生成1厘米黑土的肥沃耕地被冲毁后,变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滩。
  宾县的悲剧凸现出黑土区一个最为严峻的问题:黑土层流失后将很难再生!据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高峰介绍,西北黄土高原流失后相对瘠薄的黄土地,仍旧可以长出植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千百年就是在耕作和流失中生存;然而黑土地疏松的土壤层流失后,剩下有机质含量极低的“破皮黄”根本无法耕种。
  随着水土流失加剧,“破皮黄”也越来越多,宾县常安乡德顺村的前丁家屯,建国初期达7000多亩的耕地,如今只剩下4000多亩。从初春的田野上放眼望去,斑驳陆离的黄土随处可见。
  根据水利部门统计,黑龙江省现有大型的侵蚀沟近15万条,被侵蚀的耕地多达140万亩。即使连全国着名的水土保持先进县拜泉,仍然有1.5万多条尚未治理的侵蚀沟,这些沟的沟长正在以每年几十、上百米的速度发展。
  追溯今日东北水土险情的根源,是人们的过度垦殖。一些曾经茂密的林场,开始时人们还采取“间伐”,80年代起改为“绝(皆)伐”,然后再加上老百姓的盗伐,林地迅速被伐成了“光秃山”,直接后果就是“天上下大雨、坡上跑猛水、雨后干河沟”。
  据黑龙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刘岩介绍:黑土地开发之初,开垦的主要是3度以下适宜耕作区,这部分黑土地仅占全部黑土地的30%。随着粮食需求激增,陡坡开荒逐渐盛行,固水保土的林木根系被破坏之后,黑土地水土流失的势头变得越发不可遏止。
  如果说侵蚀沟和“破皮黄”是黑土地上一处处显而易见的“外伤”,那麽黑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则是黑土地不易察觉的“内伤”,其潜在危险同样可怕。
  资料显示,原先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的土层,除因地表植被破坏导致的流失之外,也因为长期超量使用化肥而导致严重“失血”,几乎得不到任何“补血”,也就是原生土壤中的有机质年复一年被农作物吸走而无回补。
  为大幅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东北从20世纪70年代起大规模推广使用化肥,致使农家肥等有机肥的使用急剧减少,到后来粮食种植几乎完全不施农家肥。另外加上北方农民普遍把秸杆当成主要燃料,并且需求量很大,所以也几乎没有秸杆还田,这都使得黑土地的有机质只取无补,土壤肥力直线下降。
  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地力下降的情况下还要保证稳产甚至增产,怎麽办?只好再多施用化肥,而施化肥越多地力越下降,土壤越板结,板结又致使地力进一步下降,然后更加剧施化肥……就这样形成了黑土地的恶性循环。如此这般使黑土层“失血”不止,土层日益瘠薄。由於土壤板结,目前玉米的根系已经不能往下扎,而只能侧向长,致使玉米的抗倒伏的能力严重下降,遇大风减产已成为普遍的规律。
  “我们正在使用我们孙子的土地,”黑龙江省科学院副院长郭春景深有感触地说,“这在黑龙江已经是一个共识了,因为过分利用和掠夺,现在的土地状态,已经是我们孙子辈时的状态,任其发展下去,真到孙子辈的时候,估计就无地可耕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郭院长说他不否认化肥给农业带来的革命,但应该更充分认识到超量施用化肥的恶果。他打了个形象的比方:“给土地施化肥就像吸大烟,越吸越上瘾,不仅理论上如此,实际也证明了这个问题,今年如果在土地上施用20公斤化肥,那麽明年就要施22~25公斤,否则土地就不会稳产
  郭院长曾经做过一个曲线,从1964年到80年代,全省粮食产量一直稳步上升,产量翻了一番,而化肥使用量却从最早的10万吨,上升到200万吨,翻了20倍;当化肥用量继续增长至400万吨以后,粮食产量仅有微幅增长。显然,初期二者还是同步增长,后期到现在已经变成了化肥单线增长。显然,为了保证产量,人们对化肥已经是欲罢不能,导致黑土地“失血”速度惊人。
  据郭院长介绍,对於人们正在施用的化肥—尿素,植物最高只能吸收25~30%,其余的70~75%会变成盐类物质留存在土壤中,不能被吸收。黑龙江从1965年引进化肥开始,盐类物质已经在土壤中累积了将近40年,不仅造成土壤板结,而且沙化速度飞快,情势非常严峻。在很多耕地上,下雨已经不用穿雨鞋,因为原来是泥,现在由於盐类物质影响而渐渐沙化,导致水的渗透性增强,地表“干爽”多了。
  他认为,沙尘暴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某个山头被砍光,更重要的是掠夺性耕种导致土壤沙化,过去刮风时,土地因为黏性大而基本不起尘,现在由於盐类物质在土壤中留存,造成黏性下降,一刮风就扬尘,所以裸露耕地的沙化才是引起沙尘暴的根源。而土壤的沙化,更加剧了水土的流失。
  黑土地年复一年日益凸现的悲壮境遇,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多年来,东北一些有责任感的水土专家、学者以及地方官员,不停呼吁人们保护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近年来几乎年年向中央“告急”,希望加大对东北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并且提交一份份的治理报告和方案。结果如何呢?
  因为黑龙江是经济欠发达省份,财力不足反映在水土保持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据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副处长潘树森介绍:目前全省治理水土流失的投入严重不足,不仅反映在治理比例上,也反映在单位面积的治理力度上。
  2002年6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曾组织专家对黑土区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过深入调查,调研报告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在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於是就有了后来的“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国家於2003~2005年,依据已经论证过的《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给黑龙江省投入6229.89万元,用於700平方公里土地的治理试点。
  为了得到公共财政的更多支持,黑龙江省目前还在尽力争取被列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范围,让陡坡耕地逐年退耕,但预计只能逐年按坡度、分步骤争取,难以很快奏效。
  公共财政加大对黑土地治理的投入力度,无疑十分必要,但就目前看来让政府“埋单”、指望投入幅度在现阶段出现“惊人一跳”,用以完成拯救黑土地的大业,几乎不可能。

【黑土地】
  黑土地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全世界仅有三大块黑土区,分别是乌克兰的乌克兰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中国的东北平原。
【范围】
 全世界仅有三大块黑土区:
  一、是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面积约190万平方公里;
  二、是分布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
  三、是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东北黑土区,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是被誉为"北大仓"的我国
重要的商品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