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界贷平台怎么样:关于黄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8:47:37
黄河现在的一些情况

近几十年来,黄河河床淤积严重,行洪能力急剧降低,“悬河”形势加剧,防洪水位逐年抬高。1950~1998年,高村、孙口、艾山、泺口、利津5个水文站3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时水位分别抬高了3.94米、4.18米、3.72米、3.90米、2.70米。尤其是1987年以来,黄河来水量较小,主河槽淤积进一步加剧,1987~1997年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每年淤高0.12~0.16米,平槽流量由6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降为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即便是中常洪水也可能发生滚河、斜河和顺堤行洪,威胁堤防安全

过黄河

〔明〕李东阳

清口驿前初放船,

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

一夜狂风到海边。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塑造了广袤富饶的华北大平原,哺育 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创造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黄河流域经济开发历史悠久,文化繁衍 源远流长,曾经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条大河,是 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重要水源,为全流域的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又因洪水和泥沙,也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70年代,黄河下游出现了断流现象,从1972年到1997年的26年间,有20 年发生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断流历时不断增长,1997年累计达226天。断流如此频繁, 历时如此之久,是人为造成还是自然所使, 是特殊现象还是一种趋势,或者说是一种规 律,已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众多领导和学者思考的难题。?

1998年4月5日,《经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组成的“黄河断流万里探源”考察小组举行出发仪 式,姜春云副委员长在书面讲话中指出:“黄河水资源供需已失去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环 境、资源的矛盾正在激化,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黄河流域的供水危机将日益严重 ,对沿黄河特别是下游的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带来更加严重的困难。这是值得高度重视并 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H思考之一:水少沙多是黄河难治的症结所在,但其他问题在特定时期内会成为主要问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孕育了华夏文明,同时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 无数深重的灾难。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会看到,自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有记 载的决溢达1000余次,大的改道26次,河道重大迁徙9次。决溢影响范围北抵天津,南达江 淮约25万平方公里。近代从1841年至1938年的98年中,黄河决溢泛滥成灾的就有52年。为了 解决黄河洪水问题,历代治河名人、治河专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 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推动黄河的治理与治河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受社 会制度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黄河为害的历史却一直未能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怀黄河的治理,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亲临黄河视察,并 在1952年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同志多次主持召开治黄会 议,亲自处理治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人民治黄从此走向新的纪元。50余年,黄河岁岁 安澜,改变了“洪水横溢,尸漂四野”,“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的历史。黄河已不在是一 条害河,在沿黄9省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认识从实践始,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人民治黄50年是一个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 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过去的五十年,黄河开发治理的主要目标是“除害兴利”,治理 的主要对象是洪水和泥沙。治黄人在成功中前进,在失败面前探索,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并未 因50年安澜而停止,随着流域和下游沿黄地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 类活动因素的不断加强,黄河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其中,黄 河断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质恶化等,就是突出问题中的几个。??

H思考之二:产水量减少,需水量猛增,是造成黄河频繁断流的主要原因??

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条大河,年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仅为长江 的1/16。黄河流域人均占有水量只及全国平均的1/4,耕地亩均水量为全国平均的17%。我国 水 资源整体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居世界 第110位。黄河流域是贫水国中的贫水区,因此缺水是必然结果。?

黄河流域及其下游防洪保护区,人口17215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5.1%,耕地面积27858万 亩,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4%。1950年,黄河流域及下游沿黄地区灌溉面积1200万亩,现 已发展到1.07亿亩,在约占耕地面积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 。灌溉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大幅度增加了农业用水。城市与工 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不断的增加引水量。目前,黄河河川径流利用率约为53%,利用程度 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有关资料表明,50年代黄河工农业及城市年均用水总量为122亿立方米 ,1990至1995年期间年均用水达到307亿立方米,增加了1.5倍,增量占黄河年总径流量的32%。 不难看出,社会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在经营还很粗放的中西部地区,用水量急剧增 加,加剧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黄河水量减少与水土保持也有一定的关系。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 失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黄河的泥沙近90%来之这一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当地 群众生 活贫困的主要原因。40多年来,这一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水土保持工作,累计治理水土流失 面积15.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35%,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生态效益。70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减少入黄水 量约28亿立方米。固土减沙对当地农业的发展和黄河下游的治理都是有利的,但减水 的效果却是两面的,对当地农民发展经济、解决温饱和饮水困难问题无疑是有利的,但对黄 河下游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则是雪上加霜。?

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需水量增加,二是产水量减少。黄河流域 水资源需量增加是个显然的事实,那么供量又是如何变化呢?一条大河的水量来源多数是多 极化的,有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冰雪融水。黄河尽管发源于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但由于深居内陆,气候干燥,降雨量少,雪山以上高山少,终年积雪区域小,冰川不发育, 每年的冰雪融水约4亿立方米,仅占黄河河川年均径流总量的6.9%。黄河流域的地下水 量 也极其贫乏,总量只有400亿立方米。因此,黄河的径流量对其流域内的降水量很敏感。有 关分析表明,黄河流域1990至1995年年均降水量较50年代减少12%,相应于花园口的天然径流量 偏少了21%,即水量减少124亿立方米,这也许是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年甚一年的主要 天然原因。?

如果说90年代断流的诸多因素中降水偏少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话,那么80年代的 情 况却不尽相同。与50年代相比,80年代花园口站的年均水量还偏多4%,但仍有7年出现断流 。例如1981、1982和1983年,水量分别较常年平均偏丰13%、12%和32%,利津仍分别断流32、9和4 天,因此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不是降水偏少,而是用水过量或调度不科学。这个判断也许还 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由此可以看出,黄河断流是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多种因素交织在一 起。?

断流给下游广大地区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目前最直接的是对社会、经济的能力,较好地 解决下游用水高峰的断流问题。?

以上两项措施若能有力实施,将在近期内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问题,但仍无法根本改变黄河 水资源紧缺的状况。黄河流域属中西部地区,在下一个世纪,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 地区。黄河流域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可以形成若干个大型农业、能源、化工基地,发展潜力 很大,但水资源不足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 的改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还必须逐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第三,加大水土保持投资力度,持之以恒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最终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 境。这是解决黄河水沙矛盾的治本之策,是确保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是缓 解黄河水资源紧缺的长远之计。?

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是林草茂盛的地区,森林覆盖率在秦朝以前还在60%以上,黄河 也是到了唐代以后才开始由清变黄的。随着人类繁衍生息及对资源?

思考之三:黄河频繁断流已引起社会关注?

黄河下游连续多年长时间断流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非常关心。1997 年3月,“黄河断流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同年4月,水利部、国家计 委、国家科委在黄河河口的东营市联合召开了“黄河断流及其对策专家座谈会”。来自国内 有关部门的70多位专家和代表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大家认为:(1)断流形势日趋严重,如果 不采取有力措施和有效对策,对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的21世纪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将 构成威胁和产生深远的影响;(2)断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机制和管理 因素,政策因素和工程因素等;(3)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断流的危害性和紧迫性要有充分 的认识,对断流要采取有力措施和有效对策。?

两次会议中,专家提出的对策很多,比较集中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节约用水。大家认为 ,节水在近期要有所突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立足本流域的水资源,在节水中求发展。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提高水价,调控水需求,大力促进节约用水。一是积极改 进水价制度;二是加强资金筹措和技术改造,建立节水型灌溉农业。(2)加强水资源的统一 规划、调度和管理,兼顾人民生活、农业、工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需求,统筹上中下游关系, 实行计划用水,合理利用黄河有限的水资源。要强化流域机构的水政职责。应在国务院19 87 年分水方案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不同枯水年和用水高峰季节的分水方案,使其更具有可 操作性。国务院1987年分水方案是按黄河长年平均来水情况考虑的,但黄河的来水却有丰枯之 别,遇到枯水年,各省可能用水都未超过分配定额,但上下游实际引水量与定额的差别 则会较大,“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在所难免。因此,有必要按照预测的来水情况细化分 水方案,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并更具可操作性。(3)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解决黄河水资源不足。黄河流域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 大,但水资源紧缺,可开发利用的水量难以满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需要。要从根本 上解决黄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必须在节约和合理使用黄河水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南水北调 工程。(4)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应加强水土保 持、发展节水农业和防护林体系的建设,防治水污染,保持水环境。(5)加快下流梯级开发 ,特别是中游下流的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进一步提高黄河的水沙调节能力。还有专家认为, 在河口地区可适当修建平原水库,增加调蓄能力,应付短期断流。这是专家们提出的主要对 策,其他建议因不具有代表性,这里不再叙述。??

H思考之四:改善和调整机制以及管理因素、政策因素和工程因素,是解决断流问题的立足点??

造成断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对策也是综合的。如何立足国情,立足河情,寻找有效可 行的对策,是众人思考的重点。从断流的主要因素看,自然因素将是客观存在的、最难改变 的,因此,改善和调整机制以及管理因素、政策因素和工程因素,是解决断流问题的立足点。 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要解决黄河水资源紧缺,减缓下游断流,必须 研究和探讨近期和远景的对策措施。就上述众多对策看,我认为解决黄河断流问题需要分三 步走:?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提高水价,调控水需求,大力促进节约用水。黄河流 域农业用水,一直占有很大比重,50年代高达99.8%,随着工业和城市化发展,工业和城 市用水量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仍不大,1990至1995年年均接近7%,农业用水仍占93%, 因此农业仍是用水大户,节水主要靠农业。目前,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两岸灌溉技术仍然十 分落后,绝大多数地区的田间灌溉仍以地面大水漫灌方式为主,灌溉引水的利用率只有40% 左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节水技术相差甚远。虽然黄河流域亩均占有水量只及全国 平均的17%,但实际耗水却比全国的均值还高,形成缺水和浪费共存的局面。造成用水浪费 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差,引水利用率低;二是水价过低,节水意 识淡薄。目前,瑞典、英国、奥地利、法国、罗马尼亚等国家喷灌面积均已超过总灌溉面积 的80%,以色列已全部实行了喷滴灌,其中滴灌占2/3,灌溉水的利用率在90%以上。 如果黄河引水利用率能提高30%,即达到70%,按1990至1995年年均引水量计算可节约水量85亿立 方 米,这将在水量方面为缓解断流提供条件。因此,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引水利用率是近 期解决黄河水资源的关键,也是短期内能够且有效的惟一措施。在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的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提高水价,调控水需 求,大力促进节约用水。目前沿黄各省自流引水的收费标准普遍很低,远远偏离供水成本, 过低的水费助长了用水的浪费。建议国家尽快制定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真正把水作为商 品 ,合理调整水价格,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另外,还应尽快开展水权研究,建立水资源有 偿转让制度,鼓励上游为下游有偿节水。?

第二,加快中游骨干工程建设,增加调蓄能力;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解决黄河水资源不足问 题。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价虽然可以节约水量,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调蓄能力,节约 的水也难以有效利用。目前,黄河干流调蓄能力不是加剧黄河断流的主要因素。黄河河川 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7至10月份的径流量一般占年径流总量的60%以上;黄河河川径流又大 部分来自上中游,其年径流量约占全河的96%,但现有水利设施调节径流能力不足, 造成断流和“弃水”共存的局面。黄河上游现有龙羊峡、刘家峡等水库,调度以发电为主, 下泄水量过程与中下游用水过程不相适应,即使在断流严重需要调水时,由于 流程过长,远水亦难解近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通过合理运用和统一调度,将会缓解下流 断流的不利局面。但因小浪底水库的首要任务是防洪,汛期蓄水和防洪之间存在着矛盾,因 此调蓄能力有限,单库所能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从合理利用水资源、拦沙减淤为中游水 土保持争取时间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加快在中游修建大型水库的前期工作,争取在下个世纪 初期安排建设,进一步提高调蓄水沙的能力,较好地解决下游用水高峰的断流问题。? 以上两项措施若能有力实施,将在近期内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问题。但仍无计划的掠夺性开 发,流域内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气候条件发生变异。目前, 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只有6%,是全国植被覆盖度最低的区域之一。森林所具有的蓄 水保土功能大大降低,致使暴雨集中、地表径流量加大、水土流失严重、入黄泥沙量增加、 旱涝交织,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它的治理也将 是漫长和艰巨的。新中国成立后,水土保持工作由试点到全面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各项 措施累计治理面积达15.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35%,有力地改善了治理区的 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70年代以来,水利和水保措施平均每年减少入黄 泥沙3亿吨左右,以减缓下游河道淤积具有一定的作用。?

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看了姜春云副总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 的调查报告”后批示,“……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发挥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来建设生态农业 去加以根本的改观。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丽的西北地区, 应该是可以实现的。”江泽民总书记的批示更进一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 视,也为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必将开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局面。但是,我们必须认识 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面积大、生态环境恶劣的现状,治理任务是艰巨的,过程也将是漫 长的,尤其是对严重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决不会比毁掉它来得容易。但 决不能因难为而不为,这是一个为了子孙后代造福的工程,因此就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黄 土高原的治理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 益”的方针,在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要加强监督,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发生, 控制新的流失区的增加。?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还不具有减沙增水的效益,而是既减沙又减水。但这只是就 入黄水沙量而言,就下游冲沙用水来看,减沙就是相对增水,只不过这个效益还很难分离出 来。从长远看,占黄河流域总面积54.6%的水土流失区如果能够得到根本的治理,势必改 变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黄河变清也许不在是梦想。?

黄河下游连续数年断流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关部门和专家 学者就断流的成因以及对社会、经济、环境、生态、防洪、河道等的影响进行研究,但大部 分工作 还只是处于立项阶段或自发阶段,人员、经费的投入与问题的严重性还非常不相适应。黄河 水资源开发利用,涉及因素多,情况复杂,因此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国家应尽快组织包括社 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研究。要从历史、现代和未来的角度,从流域 系统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尽早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最后,让我们记住:保护黄河,保护黄 河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水安全将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从现在开始接受挑战,正视问题,研究对策,将是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 主要一环。?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