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脑丸对婴儿有影响吗:孙中山和中山林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3/29 16:09:10

中山陵

中山陵是辛亥革命领袖 孙中山 先生的墓地,位于紫金山主峰南麓。这里前临平川,后拥青障,视野开阔,气势雄伟。
陵墓于 1926 年 3 月 12 日 孙中山逝世周年时破土奠基,完成了墓室、祭堂、平台、石阶、墓道等工程。同年 6 月 1 日 ,举行奉安大典,将自北京运来的孙中山灵榇安葬于中山陵。此后,又建造了碑亭、陵门、牌坊等建筑,至 1931 年底,全部工程告竣。

建成后的中山陵园占地两千亩,依山而筑,墓室设在海拔 158 米 处,比附近明孝陵高出 90 多米。自陵墓大门至墓室,高差 70 米 ,平距 700 米 ,共分大小十个平台,计 392 级台阶。全部建筑用花岗石和钢筋混凝土砌成。

这一平面呈警钟形的雄伟建筑形式是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这一设计寓有 " 唤起民众 " 之意。陵墓的主体建筑 -- 祭堂,外观庄严肃穆,朴实坚固,合于中国传统观念,而又揉入西方建筑精神,独具匠心。

中山陵墓的入口处是一座三门冲天式花岗岩牌坊,这是吕彦直建筑师参照我国古代陵墓的传统习惯,设置的指示入口的装饰性建筑。牌坊高 12 米 ,宽 19 米 ,横额正中雕有石匾,上刻孙中山手书 " 博爱 " 两字。

穿过牌坊,是一条长达 400 多米、宽 40 米 的墓道,墓道的尽头便是陵门,陵门南北两面各开三个拱型门洞,前后贯通,中门石额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 " 天下为公 " 四字。

陵门过后是碑亭。亭基平面近方形,阔约 12 米 ,高约 17 米 ,四面各开一拱门;亭顶重檐九脊,盖蓝色琉璃瓦;碑亭中央立有花岗石墓碑,碑高约 9 米 ,宽 4 米 ,上刻 " 中国国民党葬总理 孙中山 先生于此中华民国 十八年六月一日 "24 个鎏金大字,为谭延闿手书。

自碑亭至祭堂坡高路陡,设有石阶八段,每段石阶上都有一块平台,全部用苏州金山花岗石铺就。在其中一段的平台上,有一对民国上海市政府敬献的铜鼎,鼎壁上铸有 " 奉安大典 " 篆字。

顶层大平台为祭堂所在地,祭堂前两边设置一对花岗石基座,其上安放仿古铜鼎,为孙科所送。大平台东西两端还立有一对花岗石华表,高约 12 米 ,系林森所置。铜鼎和华表增添了祭堂外围的庄严肃穆气氛。

祭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宽 30 米 ,进深 25 米 ,高 29 米 。祭堂外壁用香港花岗石砌就,堂顶作重檐歇山式,覆蓝色琉璃瓦。双檐之间嵌有一块花岗石直匾,上刻孙中山手书 " 天地正气 " 四字。祭堂正面开三个拱门,各装对开的镂空花格紫铜门,门楣上分别刻着张人杰手书的 " 民族 " 、 " 民权 " 、 " 民生 " 篆字。走进祭堂,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孙中山白色石雕坐像,像高 4.6 米 ,孙中山一身长袍马褂,坐在太师椅上,膝头摊着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神情沉思,显出一位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睿智风貌。坐像底坐四侧,还镌刻以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为内容的 6 幅浮雕: " 如抱赤子 " 、 " 出国宣传 " 、 " 商讨革命 " 、 " 振聋发聩 " 、 " 护国讨袁 " 、 " 国会授印 " 。这尊坐像采用的是意大利白石,由波兰雕塑家保罗根据孙中山葬事筹备会的要求创作雕成。四周墙壁用意大利黑色大理石作护壁,上刻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大厅石壁中央辟墓门以通墓室。

进墓室须经过两道铜门。第一道为双扇对开的铜门,黑色大理石门框,门额上横刻 " 浩气长存 " 四字;第二道为独扇铜门,内设机关,门面上篆刻 " 孙中山 先生之墓 " 七字。墓室为封闭性圆顶建筑,形如覆釜,墓室中央是一大理石圆圹,圹内置一具大理石石棺,棺面上仰卧着出自捷克雕塑家高琪之手的孙中山白色大理石卧像。孙中山身穿中山装,双手放置在胸前,安祥而眠,脚边还有素洁的雕花。孙中山的遗体就安葬在其下 5 米 深的墓穴里,长眠在一具美国制造的紫铜棺内,如今已是 68 年了。

中山陵结合紫金山地势,依靠天然屏障,采用大片坡地,满铺石阶平台,把孤立的个体(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建筑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用宽广通天的石阶,联成大幅度的整体,显得庄严宏伟。它的建筑材料,为本色花岗石和蓝色琉璃瓦,色调简朴纯净,使完整的结构更加精美,一望而生景仰之情。从牌坊前广场仰视陵墓,只见碧瓦银墙隐现于青山之中,几与钟山化为一体,使人感到孙中山如长青之山,生命虽逝而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