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有汗无汗的区别:中国教育怎么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3/29 14:47:39
这是《燕赵都市报》的一篇评论:

自由谈:看印度如何让穷人"上得起大学"

近年来,我国大学收费持续攀升,国内普通大学每年的学费动辄五六千元,一些名校名系高达万元。供养1名大学生,需要4.2个城镇居民年纯收入,需要13.6个农民年纯收入。贫困家庭面对入学通知书一筹莫展,乃至品学兼优的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已不是新闻。

对以上情况,往往有“穷国办大教育,而且是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的声音为之辩解(连教育部也持此说,见3月6日新华网),似乎穷人上不起大学在我国属理所当然。然而,一旦对照印度,这个说法便不攻自破。

据《环球时报》报道,印度最著名的尼赫鲁大学,每学期只需交200卢比学费和60卢比住宿费,两项合计只相当于人民币70元左右。其他政府高校的收费也大致如此。大学收费如此低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1998年,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3.8%,2003年达5%,2006年预算比2005年提高了31.5%,政府承诺在未来几年内比重将提高到6%。这些资金通过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落实到院校头上;政府其他部门也向相关院校实行补贴拨款,以鼓励学生进入所属行业来工作;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和当地优秀企业在院校提供奖学金来吸纳人才,因此高校获得不少隐形资金,也就无需将目光集中在学生的钱包上。

此外,印度校方管理层以及各种学生组织,积极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寻找兼职工作。各高校在课程安排上非常灵活,一些高校甚至允许学生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学业;有些学校还会提前给学生颁发“文凭”———证明他目前正在该校学习的介绍信……低廉的学费,易得的兼职,让穷人家的孩子不再因没钱而辍学。

反观我国,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最高3.41%到2005年的2.16%,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教育投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地方政府往往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按规定完成教育投入,从而形成巨额“教育窟窿”。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计算,近4年地方政府拖欠的教育经费竟超过4000亿元!政府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逼着学校自己“办教育”,使得乱收费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大地抬高了大学学费。对于学生兼职,我国的许多高校不是竭尽所能提供帮助,而是人为地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依靠社会兼职帮助自己完成学业。

印度与我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可印度的实践表明,教育低收费是可以实现的,贫困生也是可以上得起大学的。对照印度,我们应该找到差距。

■马碧
希望有同感的联系

中国有句俗话:“吃一堑长一智”。目前中国的教育是“吃堑”阶段!
毛泽东伟大的方面之一,就是打破了“孔老套”的“为君、为长服从的儒家”之弊端,提倡“百花齐放,全民共进”。特别要求领导干部带头“以民为本”地学习“革命”思想,“革命”--通过革新改变广普大众的命运!而今的“革命”--通过革新改变少数人的命运。
当今的改革,至少有两大领域不能走“企业化”的道路。一是教育,其为民族振兴之本;二是医疗,其为民族昌盛之源。
君莫急,国家对教育的政策好象是“先让学校富起来,手忙脚乱治腐败;尽管耽误两三代,十几亿人何惧哉?”。堑后改之。

提的好,我有同感,怎么我们国家每一件事情都有那么多的问题;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安下心来去做事?
教育也是一样,那些瞎搞的人可都是有“学问”的人啊,这样他们还这样去教育别人呢?

前两天听了讲座,是一个关于中国教育的,当时会场里到处是掌声,因为那老师一直在批判中国教育,说中国教育怎么怎么了???怎么误人子弟了,怎么对不起中国这些年对教育的投入了等等等等. 粗一听还觉得不错,可仔细想却不是这么回事.我发觉现在的中国教育成了无数人意Y的对象,学的好的在批判中国教育,认为这样可以拉近自己和大多数平庸者的距离,差的人呢,有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差,拿中国教育来做挡箭牌,老师们呢,一部分对教育避而不谈,另一部分呢却想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说说教育的问题来拉拉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公众呢差不多又是离教育最远的人,不知道怎么怎么的就一窝蜂的批判,批判,再批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社会的这种风气.
判定中国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这个教育改革是不是中国的绝大部分人从中受益了,如果是绝大部分人受益的话,就是成功了,如果绝大部分人没有受益的话,那就是失败了。”

为了说明中国教育改革的成功,王旭明列举了如下数据:“中国教育在2005年两级人口初中覆盖率和毛入学率有95%。高中入学率已经达到50%。大学生毛入学率达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去广大人民群众用他们的力量,包括钱财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后,中国教育事业要发展的话,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帮助。从这个意义来讲,我来判断中国教育事业是成功的。”教育改革成不成功,不能让中国教育部自己说了算。我们还是来看看真实的民意吧。现在社会上流传这样的口头禅:房改之后老百姓住不起房,医改之后老百姓看不起病,教改之后小孩上不起学。口头禅能流行起来变成民歌民谣,说明了问题确实存在,而很多时候,民歌民谣也代表了一种民心民意。

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蓝皮书对2005年中国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表明,77.8%的公众对教育的总体情况“很不满意”、“不太满意”,总体满意度分值仅为35.28分(60分为合格),仅4.1%的公众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其中,作为直接受教育者的学生,对于教育的总体满意度最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但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却是如此的低。这真实一个难于解说的矛盾,也许只有教育部的官员能解释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