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blove.net:找出哈姆莱特6次内心独白,分析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3/29 01:43:41

被马克思喻为“最伟大的戏剧大师”的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世纪;他不仅属于英国,而且属于全世界。浪漫派诗人济慈曾说,“莎士比亚过的是寓言的一生:他的作品就是诠释。”世界上对这位巨人的剧作一往情深的导演不计其数,特别是对《哈姆莱特》这部杰出的经典戏剧更是情有独钟,俄国导演梅耶荷德就曾说:“如果将来的某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剧本都失传了,而《哈姆莱特》没有失传,那么戏剧就还存在。”
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由于其悲剧的深刻性,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悲剧艺术和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近400多年来,它一直震撼着各国读者的心灵。
别林斯基称《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哈姆莱特》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戏剧,它的剧本仅在1979-1985年间,就出版了92版次。
真正的经典不会被时间的尘埃所埋没,相反,犹如陈年的美酒,越是年代久远,越能散发出醉人的醇香,《哈姆莱特》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阅读重点】
本书通过描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语言生动活泼,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

【作者简介】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十四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就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威廉·莎士比亚。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1592年,莎士比亚的第一部剧作《亨利六世》问世,使消沉多日的英伦玫瑰剧场轰动一时,卖座率收入竟高达整个演出季节的顶峰。《亨利六世》一鸣惊人,使年轻的莎士比亚终于发现了自己,看到了辉煌灿烂的前程,他一鼓作气不停顿地开拓着人生之旅,开拓着英国文坛的新天地。继《亨利六世》一举成名之后,《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五世》、《亨利四世》、《哈姆莱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传世佳作纷纷出世。黑格尔曾说:“不但在悲剧领域而且在喜剧领域,莎士比亚是光照一切人的大师。”他以自己妙笔生花的创作实践打破了盛行于剧坛的三一律模式,创造性地发展了戏剧。莎士比亚以自己杰出的创造天才和辉煌的创作成果向世人告知:他是文坛前无古人的伟大拓荒者!
莎士比亚的墓现在他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像朝圣一般去瞻仰。他死后七年,朋友们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戏剧集,著名戏剧家本·琼生在这部戏剧集上题词,称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像空气一样流布全世界,他有着极为强健的生命力和耐久力。在莎翁死了400多年后,英国BBC电视台以其在传媒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给他封了一顶“20世纪风云人物”的桂冠。

【书海导航】
【写作背景】
《哈姆莱特》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1576年——位法国作家把它写进他的故事集里,16世纪80年代中,伦敦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过莎士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的戏。 1601年,莎士比亚又把它重新改编,把一段中世纪的封建复仇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的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哈姆莱特的形象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莎士比亚写《哈姆莱特》的时候,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时,宫廷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深深感到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他开始在《哈姆莱特》中深刻揭示出这一矛盾。他通过这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这部杰出的悲剧直到今天仍然感动着、鼓舞着世人。

【内容精要】
《哈姆莱特》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品。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哈姆莱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剧作通过描写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哈姆莱特肯定人生,赞美生活,追求真诚友谊,寻觅纯洁爱情,渴望平等自由,而且他本人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是具有完美品德的人,这完全是人文主义理想的新人。但现实的丑恶粉碎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他陷入苦苦思索之中,他处于彷徨之中,最终他刺中了克劳狄斯,刺中了丑恶现实。但单凭个人英雄行为是担当不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的,这造成了必然悲剧的结果。
《哈姆莱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的友谊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哈姆莱特》描绘的生活面很广阔,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在描写生活时,莎士比亚常常突破古典戏剧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在奥菲利娅落水淹死的悲惨场面之后,紧接着是掘坟墓者插科打诨的场面。这种“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称道的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
莎士比亚是位语言大师。剧本里既有高雅的诗歌语言,又有粗俗的散文语言,既可遇到深奥的哲学议论,又可碰到市井的俏皮话语。他的语言往往带有比拟和隐喻,因而生动活泼。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还充分利用“独白”这一传统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全剧中主人公的重要独白共有六次之多,有的戏剧性强,有的富于哲理,但都有助于揭示性格。莎士比亚按照人物的身份与处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文雅或粗俗,哲理或抒情,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助于表现人物。克劳狄斯与波洛涅斯,雷欧提斯与奥斯里克,王后与奥菲利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所用的语言都恰如其人。同是一个哈姆莱特,装疯时的语言与平时的也各不相同。此外,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词汇量大,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他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以及形象化的语言,剧本主要用诗体,同时又是诗与散文的巧妙结合。

【地位影响】
哈姆莱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以“忧郁的王子”而闻名于世。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这部戏剧中将丰富多彩的人物,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富于戏剧性的情节紧密糅合起来,自然生动,引人人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爱好者,他们对《哈姆莱特》曾给予过高度的赞赏。据保尔·拉法格的回忆,马克思把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和莎士比亚并称为人类两个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华文精选】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它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名家导读】
这样著作不能只读一次;应该一读再读。它和畅销小说不同,它是无穷尽的宝藏。莎士比亚不是由37篇戏剧构成;是由370多篇戏剧组成,因为《哈姆莱特》会随你的年纪的增长,人生体验的深刻丰富,而变成另外一个《哈姆莱特》。
——《一生的读书计划》
《哈姆莱特》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成就。哈姆莱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哈姆莱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哈姆菜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哈姆莱特是我们中间的一个,在大街上我们也许会每天交错走过,那些折磨他的思想每天也在折磨我们,他面临的选择也是我们每天所要面临的。生存或者死亡是个哲学命题,也是生活中每一件具体的大事和小事。
——著名导演 林兆华
【思考】
西方有句名言:“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个谜,中外学者为解开这个谜,从文艺、心理、历史、性格、意象等诸多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文本理解和意义阐释。《哈姆莱特》这部不朽之作的意义就在于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视角切入,去做一番独特的研究。我们今天面对哈姆莱特,不是面对为了正义复仇的王子,也不是面对人文主义的英雄,我们面对的是我们自己。读完《哈姆莱特》,试着思考一下自己生存的意义,以及如何面对自己。

【延伸阅读】
《奥赛罗》
《麦克白》
《李尔王》(特别推荐)

  被马克思喻为“最伟大的戏剧大师”的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世纪;他不仅属于英国,而且属于全世界。浪漫派诗人济慈曾说,“莎士比亚过的是寓言的一生:他的作品就是诠释。”世界上对这位巨人的剧作一往情深的导演不计其数,特别是对《哈姆莱特》这部杰出的经典戏剧更是情有独钟,俄国导演梅耶荷德就曾说:“如果将来的某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剧本都失传了,而《哈姆莱特》没有失传,那么戏剧就还存在。”
  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由于其悲剧的深刻性,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悲剧艺术和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近400多年来,它一直震撼着各国读者的心灵。
  别林斯基称《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哈姆莱特》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戏剧,它的剧本仅在1979-1985年间,就出版了92版次。
  真正的经典不会被时间的尘埃所埋没,相反,犹如陈年的美酒,越是年代久远,越能散发出醉人的醇香,《哈姆莱特》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阅读重点】
  本书通过描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语言生动活泼,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

  【作者简介】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十四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就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威廉·莎士比亚。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1592年,莎士比亚的第一部剧作《亨利六世》问世,使消沉多日的英伦玫瑰剧场轰动一时,卖座率收入竟高达整个演出季节的顶峰。《亨利六世》一鸣惊人,使年轻的莎士比亚终于发现了自己,看到了辉煌灿烂的前程,他一鼓作气不停顿地开拓着人生之旅,开拓着英国文坛的新天地。继《亨利六世》一举成名之后,《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五世》、《亨利四世》、《哈姆莱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传世佳作纷纷出世。黑格尔曾说:“不但在悲剧领域而且在喜剧领域,莎士比亚是光照一切人的大师。”他以自己妙笔生花的创作实践打破了盛行于剧坛的三一律模式,创造性地发展了戏剧。莎士比亚以自己杰出的创造天才和辉煌的创作成果向世人告知:他是文坛前无古人的伟大拓荒者!
  莎士比亚的墓现在他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像朝圣一般去瞻仰。他死后七年,朋友们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戏剧集,著名戏剧家本·琼生在这部戏剧集上题词,称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像空气一样流布全世界,他有着极为强健的生命力和耐久力。在莎翁死了400多年后,英国BBC电视台以其在传媒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给他封了一顶“20世纪风云人物”的桂冠。

  【书海导航】
  【写作背景】
  《哈姆莱特》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1576年——位法国作家把它写进他的故事集里,16世纪80年代中,伦敦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过莎士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的戏。 1601年,莎士比亚又把它重新改编,把一段中世纪的封建复仇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的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哈姆莱特的形象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莎士比亚写《哈姆莱特》的时候,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时,宫廷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深深感到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他开始在《哈姆莱特》中深刻揭示出这一矛盾。他通过这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这部杰出的悲剧直到今天仍然感动着、鼓舞着世人。

  【内容精要】
  《哈姆莱特》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品。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哈姆莱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剧作通过描写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哈姆莱特肯定人生,赞美生活,追求真诚友谊,寻觅纯洁爱情,渴望平等自由,而且他本人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是具有完美品德的人,这完全是人文主义理想的新人。但现实的丑恶粉碎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他陷入苦苦思索之中,他处于彷徨之中,最终他刺中了克劳狄斯,刺中了丑恶现实。但单凭个人英雄行为是担当不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的,这造成了必然悲剧的结果。
  《哈姆莱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的友谊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哈姆莱特》描绘的生活面很广阔,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在描写生活时,莎士比亚常常突破古典戏剧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在奥菲利娅落水淹死的悲惨场面之后,紧接着是掘坟墓者插科打诨的场面。这种“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称道的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
  莎士比亚是位语言大师。剧本里既有高雅的诗歌语言,又有粗俗的散文语言,既可遇到深奥的哲学议论,又可碰到市井的俏皮话语。他的语言往往带有比拟和隐喻,因而生动活泼。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还充分利用“独白”这一传统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全剧中主人公的重要独白共有六次之多,有的戏剧性强,有的富于哲理,但都有助于揭示性格。莎士比亚按照人物的身份与处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文雅或粗俗,哲理或抒情,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助于表现人物。克劳狄斯与波洛涅斯,雷欧提斯与奥斯里克,王后与奥菲利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所用的语言都恰如其人。同是一个哈姆莱特,装疯时的语言与平时的也各不相同。此外,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词汇量大,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他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以及形象化的语言,剧本主要用诗体,同时又是诗与散文的巧妙结合。

  【地位影响】
  哈姆莱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以“忧郁的王子”而闻名于世。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这部戏剧中将丰富多彩的人物,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富于戏剧性的情节紧密糅合起来,自然生动,引人人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爱好者,他们对《哈姆莱特》曾给予过高度的赞赏。据保尔·拉法格的回忆,马克思把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和莎士比亚并称为人类两个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华文精选】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它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名家导读】
  这样著作不能只读一次;应该一读再读。它和畅销小说不同,它是无穷尽的宝藏。莎士比亚不是由37篇戏剧构成;是由370多篇戏剧组成,因为《哈姆莱特》会随你的年纪的增长,人生体验的深刻丰富,而变成另外一个《哈姆莱特》。
  ——《一生的读书计划》
  《哈姆莱特》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成就。哈姆莱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哈姆莱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哈姆菜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哈姆莱特是我们中间的一个,在大街上我们也许会每天交错走过,那些折磨他的思想每天也在折磨我们,他面临的选择也是我们每天所要面临的。生存或者死亡是个哲学命题,也是生活中每一件具体的大事和小事。
  ——著名导演 林兆华
  【思考】
  西方有句名言:“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个谜,中外学者为解开这个谜,从文艺、心理、历史、性格、意象等诸多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文本理解和意义阐释。《哈姆莱特》这部不朽之作的意义就在于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视角切入,去做一番独特的研究。我们今天面对哈姆莱特,不是面对为了正义复仇的王子,也不是面对人文主义的英雄,我们面对的是我们自己。读完《哈姆莱特》,试着思考一下自己生存的意义,以及如何面对自己。

  【延伸阅读】
  《奥赛罗》
  《麦克白》
  《李尔王》(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