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四紫微道刷级:关于冷战的问题(xiaoquanlv300不要进来回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3/28 19:12:29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有没有确切的年份?
2.冷战的真正起因只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吗?

看晕了就看我的答案: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标志与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并与苏联等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形成建交,合作关系。
2,冷战的起因:根本原因是二战后美苏间的国家利益之争;其次才是美苏间意识形态的对立。

我回答第2个吧 ,冷战的形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的对立,李敖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过,政治只是一时的,而文化是永远的,其实意识形态应该是属于文化的范畴,对于任何一方来说,对方都有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就像大约12、3年前的中国,对于西方来说,他们眼中的中国就像是一条巨龙,最可怕的不知道崛起的中国要干什么!所以比较可怕!

我也来凑合一下第二个问题
以下是转载
————
一些学者将东西矛盾的根源追随到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前。世界体系理论家们认为,俄国很晚才进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而在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后她又被完全或半边缘化,使得其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最终破裂。还有一些学政甚至认为,西方与东方在本质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明。这派学者争辩说,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有着拜占庭的传统,再加上斯拉夫文化、亚洲文化的影响,以及一个因沙皇的统治而形成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

英国和沙皇俄国的帝国竞争可能预示了之后的冷战。在整个19世纪,打开俄国的出海口是沙皇主要的外交政策;而阻碍俄国人拥有一个合适的出海口也是英国的主要外交政策。虽然俄国幅员辽阔,她所拥有的大约一万英里的海岸线常年为冰川覆盖,而在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则被其他国家控制。自18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以来,英国就一直试图减缓俄国并吞“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的速度。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国人发现俄国若一旦夺取奥斯曼帝国一部分地中海海岸,将会威胁到英国的水上战略地位。沙皇在中亚直到印度的领土扩张也同样吓坏了在南亚的英国殖民者,迫使英国在阿富汗进行了一连串冒险活动。但是对俄国的担忧随着俄国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的惨败而有所减少。一些历史学家注意到英国对一个比较之下相对落后帝国实力的过高估计。俄国人很可能只关注她自己的贸易,以及保护自己的固有疆土,而非损害西方的利益。一些历史学家甚至注意到了后二战时期相似的局面:西方国家再度夸大了俄国在东欧的“扩张主义”。就如沙皇俄国时代一样,苏联在东欧的作为很可能只是为巩固自己脆弱的边界而采取的自卫行为。

俄国和美国这两个面积大国在战略上的竞争可以追溯到1890年代,当时有着一个世纪友谊的美国和俄国因满洲的利益发生冲突。缺乏竞争力的沙皇俄国希望通过殖民部分东亚领土来促进本国工业产品出口,而美国人则要求公开的市场竞争。

到1917年竞争上升成为意识形态的对立。在1933年之前美国一直没有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美国人从未忘记,苏维埃政府在1917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了停战协定,使得西方国家必须独自面对德国。而俄国人对美国的不信任则是由于1918年美国派出军队,参与支援反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内战。

二战中苏联与美英的联盟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且即使是在战时的结盟,双方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苏联人一直记住罗斯福的承诺,美英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但是盟军直到1944年6月才在欧洲登陆,这是在苏联人发出类似请求的2年之后。而在同时,苏联人则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超过2000万人死亡。由于西方国家推迟了进攻计划,使得苏联在两年之久的时间内必须单独承受德国的军事打击。

当欧洲的战火在1945年5月8日熄灭后,苏联和西方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军队沿着中欧的一条分界线驻扎。除了一些小的调整之外,这就是之后冷战的“铁幕”。随后的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同意可以继续驻军,而且任何一方都不应该试图将对方赶出当前所在的地区。这个协议也适用于亚洲,美国正是基于此项共识而得以在日本和韩国驻军。因此从政治上而言,雅尔塔协议就是对战后现状的确认,其中苏联占据了三分之一,而美国则是三分之二。

美国与苏联对事情的看法也是大相竞庭的。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不同被简化为两种生活方式,战后的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必须在自给自足与出口,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之间作出选择。尽管如此,在1945年,冷战还不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美国提供了大量资金用以建立一个战后不同的欧洲,斯大林将德国和日本看作是苏联的主要威胁,而非美国。斯大林以为资本主义阵营很快就会为殖民地和贸易自相残杀,从而无法对俄国构成威胁。很多经济学家也同意这样的看法,他们预测资本主义国家将面对战后生产过剩的问题,最终导致在1947~1948年间爆发另一次的经济萧条。

美国政府一系列的政策使得斯大林更深信自己的观点。当时由于经济萧条和战争,美国的失业率从3%窜升到25%,而制造业产出则减少了三分之一。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通过加大政府支出的方式刺激消费,提供就业,减少贫困,这正是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所倡导的。在1929年政府支出仅占三个百分点,从1933年到1939年间,罗斯福政府的支出增加了三倍,批评家称罗斯福正带领美国走向社会主义。但是与二战的开销相比,新政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即使到1946年(战后的第一年),联邦支出依然高达620亿美元,占GDP总额的30%!从1929年到1945年,联邦支出从GDP的3%增加到三分之一。战争的支出也有效地解决了经济萧条问题,将失业率从1940年的14%降低到1943年的不足2%,劳动人口增加了1000万。战时经济的成功显然不是自由经济的功劳,而是政府带动了经济发展。

那么战后的大规模非军事化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呢?斯大林认为将是生产过剩与萧条。如果比照当时的联邦支出情况来看,斯大林的判断并非荒谬。斯大林因此认为美国人将会像他提出提供经济援助的建议,以为美国创造资本投资的机会,确保美国在战后的工业生产保持与战时的同等水平,从而避免经济萧条。因此,从斯大林的观点来看,战后英美联合对抗苏联的机会很小。当时,战后生产过剩的危机却没有爆发,而且正如斯大林所预期的,这是通过维持与战时同样高的政府支出来达到的,只是美国政府将钱花在了其他地方。
——————
我个人认为,意识形态仅仅是冷战的“工具”,更深刻得是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等原因。
其实我个人认为,即便不是苏联、不是社会主义,如果当时俄罗斯地区也拥有一和苏联相当实力的政治实体存在的话,“冷战”形式的对峙依然是不可避免的。

我同意历史老人的回答,历史书上的确是这样讲的.

冷战应该是利益之争,而两大阵营都拥有杀伤力极大的核武器,使得双方都有相当程度的顾忌(据计算,这些核武器加起来足够毁灭地球十六次),所以热战打不起来只好打冷战了。

意识形态的对立归根到底应该还是利益上的冲突吧。

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