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宁栓七粒多少钱一盒:西游记中吴承恩为什么创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时,先让他反抗,例如大闹天空,然后再让他一步一步走向归顺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5 20:16:57

我个人以为:
这是封建社会的制度决定的,作者对当时的统治者不满,因此创出法力无限的孙悟空来反抗腐朽的上层建筑,但是他终究还是逃不出封建的枷锁,他希望推翻一个政权,建立一个新的政权,因此后来悟空还是归依我佛,但是无论如何新政权依然是封建社会,天宫的玉皇大帝和王母等众神是腐朽的旧政权,而后来的佛祖则代表作者的美好愿望,一个仁爱,普度众生的领导者,这样的仁者,自然可以让他归顺~

以上的解释都太带有现实社会色彩了,不是什么古代文学都可以从封建角度解释的.至少吴承恩没那么高觉悟.

吴承恩在小说中不停地称悟空为"心猿",五行属金,有"收心猿","定心猿"等等说法.悟空前期的放荡不羁就象征着心性未被收服之前的状态,便如佛教讲牧牛的故事一样,尤侗《西游真诠》序:“记西游者,传华严心法也,能解西游者,圣人之徒也。”华严讲究一切法空,其名字悟"空"就微传其意,而这个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求放心"的过程.

在《西游记》成书之际,晚明“心学”恰把这种思想,它吸收了“花开见佛,心即灵山”的禅宗理论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并总结提出了“心外无物”,要求以儒家伦理道德来约束规范它。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言:“《西游记》的主旨在于高度弘扬主体人格的同时又对主体的无限放纵予以批判,要求以伦理自省的方式达到人格的完善。”《西游记》作者正是或多或少受到晚明心学的影响.

"求放心"是悟空全文行为异同的解释,心猿做为悟空的象征,出自佛教经典《大如经》中六十种心之一,“心如猿猴,游五欲树,暂不住故。”强调其乱。书中有意把“心经”之心解释为“心猿”之心,从而纳入“求放心”的寓意系统中去。对于学不会坐禅只会“踢天弄井,搅海翻江,担山赶月,换斗移星”(第四十六回)的悟空来说,如何“求放心”,自然成为了全书的重心所在。

列举几个例子;

汪象旭《西游证道书》认为:“余窃窥真君之意,所言者在玄奘,而意实不在玄奘,所纪者在取经,而志实不在取经,特假此以喻大道耳。”而大道“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收放心而已。”

明代谢肇制认为“猿乃心之神,猪为意之驰,……盖亦求放心之喻。”鲁迅认为这种说法“已经很明白了”.“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归正,六贼伏诛”、心猿正处诸缘伏”等等。作者为这种外力找到一个结构同等物,佛祖当年共传观音“金紧禁”三个箍儿,悟空是申猴属金,其含意不言而喻。紧箍是作者赋予悟空“求放心”的工具,紧箍咒又名“定心真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导读》中认为它象征着“理性的约束力”,“心猿获宝伏邪魔”。作者显然把伦理自省设定为了求放心的工具.当然更重要的是要靠悟空自己努力来完成这个过程,也是最后金箍自然脱落的原因.

吴承恩用悟空的先反抗后取经模拟了一个有"真心"的行者历劫后回归的过程.悟空反抗的是天宫,保的是唐僧,两者并不统一,但就悟空的"心"讲,则一放一收,前后表现自然有所不同了.

求放心,不知我说清楚了没有.

我倒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反抗。
他开始反叛,反的是天庭,后来皈依的是佛教,所以认为作者的内心反对当时的朝廷吧,希望改朝换代。
但最终还是要换个人人统治自己这种心态,大概就是古人思想的局限性了吧!

我不认为什么都要用阶级的思想来解决,就像将来的人,也会认为我们很蠢。这可能是作者的本意吧,年轻的时候,无所畏惧。冲劲十足,年龄一大了
就会有所顾忌的~再大呢,就会和社会挂钩了~~呵呵

作者的反封建只是迈出了一小步,猴子起初的反抗表现了他自身的某种程度上反封建,反封建君主的愿望,但毕竟思想上有局限性,当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法时,将希望寄托在了西天求佛,求取真经这一让猴子“归顺”的替代品上,希望找出一种可以解决现有体制弊端的方法。

我觉得这才是作者的本意,至于后来写孙悟空和佛教妥协,这可能也只是作者和现实社会的妥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