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人拍艺术照: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19 10:04:10
谢谢大家帮忙找下哦

1、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的合称。汉代传《诗》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清陈乔枞《四家诗异文考》可资参考。
  2、《国觞》:是楚辞《九歌》的最后一篇。它的内容是颂悼为国捐躯的死难将士。“觞”指战死者而言,“国觞”即死于国事者的意思。
  3、《楚辞章句》:汉王逸著。十七卷。前十六卷注屈原至刘向作品,第十七卷注王逸自作《九思》。各篇皆有序,《离骚》、《天问》有后序,以揭示篇旨命意。厘定章句,逐句注释,详于训诂,言多有据。所注皆出己意,亦杂采众说,多传旧训,虽有曲说,然保存古文献不少。《九章•抽思》以下诸篇,注文隔句用韵,可资研究古韵。王氏为楚人,去古未远,能一一指明楚地方言,后人受惠不少。为传世最早的《楚辞》注本。李善注《文选》、《离骚》诸篇,大抵照录此书。其时尊经,此书谓“《离骚》依托五经立义”,未免牵强附会。《四库全书总目》以为此书“自宋以来,已非逸之旧本”。
  4、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为礼仪诗或宴饮诗。根据它们反映的不同礼仪内容,又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
  试以《九歌》为例,分析楚辞与楚地神巫文化之间的关系。
  见书第236—241页。
  5、曲子词:是词的别称。词是在音乐的土壤萌芽和诞生的;早期的词是受到音乐洗礼的一种音乐文学,是经过无数歌者歌唱的一种新体歌诗。所以,唐五代时人们称词为“曲子”或“曲子词”。如五代欧阳炯于广政三年所作《花间集叙》中称所集为“诗客曲子词”。
  6、沈宋体:律诗的别称。“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初唐诗人在诗律方面有很大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最后完成了律诗的“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7、边塞诗:是盛唐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了隋及唐初以来边塞诗的创作传统,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多方面反映边塞生活,表现了巩固国防、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进取精神。诗歌反映盛唐时代气息,开阔了诗歌创作题材,气势磅礴,乐观向上,描写生动、形象,风格雄浑豪放,富有艺术感染力,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代表作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从军行》等。
  8、韩孟诗派:这是中唐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贾岛、卢仝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形成了韩孟诗派。它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的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诗风深险怪僻。韩愈的“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深远
  9、比兴:《诗经》“六义”中的二义。“比”,今人一般取朱熹的说法,认为它是《诗经》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相当于比喻修辞格(有明喻,也有暗喻)。“兴”,朱熹认为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并说“诗之兴多是假他物举起,全不取义”。“比”、“兴”两义,各家所论虽或偏重社会内容,或偏重艺术表现,但都将比兴理解为与直接叙述描写相对立的,借比喻、象征等手法对某一特定内容所作的曲折委婉的表达。
  10、叠咏体:《诗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章复唱,或称“叠咏体”。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为这样,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可知,这种形式主要集中在民歌并短章民歌之中。这与短章民歌含意的单纯性,口头性,偏重于抒情性有关。
  11、《花间集》:后蜀赵崇祚编。十卷。收录唐、五代词人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第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敻、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十八家词500首。词人大多出生于蜀地或仕宦于前后蜀,就其总体风格而言,以歌咏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以红楼翠阁、闺房帐帏为主要背景,以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为主要风格特征,对词体文学的特质、特征和特色影响极大。所谓“诗庄词媚”之说,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与花间派词的影响有关。
  12、燕乐:隋唐时期所称的“燕(宴)乐”,主要是指六朝以来域外音乐(胡夷新声)与中原民乐、传统清乐、宗教音乐(法曲)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音乐,其曲调的结构和风格一改旧的面貌,使人耳目一新,喜闻乐见。、
  13、四始:“四始”说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
  14、风雅:《风》、《雅》的合称。二者都是《诗经》“六义”之一,《诗经》类名。“风”本义是乐调。朱熹认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也有人据《诗经》内证和《左传》记事,认为风是地方乐调。今人多综合民俗歌谣、地方乐调立论。“国风”便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国风”中的小部分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大部分作于春秋时期。它包括两个地区和十三诸侯国的160篇作品。“雅”是“正”的意思,是“朝廷正乐”,包括《小雅》和《大雅》,故又称“二雅”,大、小雅也当是音乐上的区分,《大雅》31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雅》74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共105篇。
  15、元白诗派: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16、诗史: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在“安史之乱”之中和之后,他饱尝了那个时代的苦难,目睹和体验了唐帝国由盛到衰、急剧变化的严酷现实,他的诗歌把写实倾向推向了艺术的顶峰。在“安史之乱”中,他与千千万万民众一样 流离失所,他的诗如“三吏”、“三别”、《春望》等,最早也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了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灾难,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变化的广阔画面,被誉为“诗史”。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杜甫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无论是题材还是写法,都呈现出迥异于盛唐诗的风貌。
  试以王维和李白的咏史诗为例,分析咏史怀古诗是如何将咏史和言志结合在一起的。
  王维的诗见书第153—155页,李白的诗见第155—158页。17
  、风、雅、颂:《风》、《雅》的合称。二者都是《诗经》“六义”之一,《诗经》类名。“风”本义是乐调。朱熹认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也有人据《诗经》内证和《左传》记事,认为风是地方乐调。今人多综合民俗歌谣、地方乐调立论。“国风”便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国风”中的小部分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大部分作于春秋时期。它包括两个地区和十三诸侯国的160篇作品。“雅”是“正”的意思,是“朝廷正乐”,包括《小雅》和《大雅》,故又称“二雅”,大、小雅也当是音乐上的区分,《大雅》31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雅》74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共105篇。
  什么是讽喻精神?试结合结合作品进行说明。
  《诗经》中的讽喻诗的作者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这些作者共同构成了《诗经》的讽喻精神,他们被后世称为“讽喻诗人”。
  见教材第77—84页。
  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燕飨诗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艺术价值。
  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古代嘉礼中飨礼、燕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燕飨诗的价值表现为以下几点:
  (1)燕飨诗的政治价值: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燕飨诗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政权,是要通过诗歌的形式告诫人们要遵循燕飨礼仪,实现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作用。
  (2)燕飨诗的历史价值:记载古代燕飨礼的程序仪式。燕飨诗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们记载了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我们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如《小雅•宾之初筵》中记载的三爵之礼,就是古代燕飨中必经的程序。
  (3)燕飨诗的审美价值:一、和谐欢快的风格;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燕飨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组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首先,它们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如《鹿鸣》反映了宾主之间的和谐融洽,而《常棣》则描写了众多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其次,燕飨诗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如《宾之初筵》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群腐朽虚伪、丑态百出的贵族醉鬼的形象。
  18、乱词: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一段。
  、《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发展?
  《离骚》中缤纷的香草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世界上美好品德的形象化,诗人正是通过他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展示了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他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捻、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
  《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实写;《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的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联想;《离骚》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
  要展开。具体见书第196—198页。
  19、沈宋体:律诗的别称。“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初唐诗人在诗律方面有很大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最后完成了律诗的“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20、元白诗派: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谈谈你对“盛唐气象”的认识。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语言清丽,音律和谐;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璠《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盛唐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社会和参预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当政,这时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例如李白在《古风》其二十四中痛斥宦官和斗鸡小儿,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揭露政治的腐败。又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的问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李白六十一岁时还请求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去讨伐安史叛军。杜甫虽然忧国忧民,但不是悲观主义者。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北征》,忠实地记录了战乱中民生的疾苦,却仍相信国家将会中兴。他漂泊西南之际所写的《登楼》,在痛心“万方多难”之余又把大唐比作北极星,相信它不会沉沦。他在《江汉》中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在《凤凰台》中说:“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在《洗兵马》中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正是在安史之乱那些最阴霾的日子里,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先秦时代的诗歌(如《诗经》和《楚辞》)中,有些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句,但处于内容的从属地位,并未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才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这就是曹操所写的四言诗《观沧海》,但这类诗当时不多见。
  山水诗是从魏晋以后开始兴起的。由于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士大夫们希企隐逸,寄情山水以远祸。晋室南渡,江南美丽的自然山水更吸引了士大夫们。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潮把儒家的“名教”与道家的“自然”结合起来,引导士大夫们从自然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崇尚清淡之风也带来赞美山水隽语的发达(见《世说新语》)。玄言诗中亦出现山水佳句。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酝酿,终于产生出第一位山水诗人,这就是晋末宋初的谢灵运。
  谢灵运长期优游名山胜境,写有大量的山水诗。其诗语言富丽精工,喜雕琢,追求形似。诗的结构往往是纪游式,末后总留有玄言诗的尾巴。他的诗往往是有句无篇。稍举一些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写园林;“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之写秋;“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之写冬;“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之写暮色;“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之写春景。这些精美的诗句,如一幅幅精致的山水画。谢灵运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从诗词的外部形式上看: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要展开,要结合作品。
  、结合作品分析李白山水诗的特色。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是雄奇、豪放,这表现在:
  (1)从描写对象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山水本身就给人一种阳刚之美。
  (2)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山水景物,如大胆的想象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等,造成一种奇幻瑰丽又豪放雄壮的风格。
  要展开,要结合作品。
  盛唐的咏史怀古诗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试以王维、李白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盛唐咏史怀古诗中的时代精神,主要是通过对功名富贵意识的直裸表达,对自我价值的无比自信的肯定来体现的。王维《西施咏》借着对西施美貌的赞颂,透露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并寄托着有朝一日为君王所赏识的愿望;他的《夷门歌》通过对侯蠃行为的礼赞,同样寓托着渴望有人赏识的心理和对建功成名的热望。李白豪放高洁的诗格和人格魅力,也在他的咏史怀古诗中展现。他在《古风》其十中以鲁仲连自比,以古托今,寄寓胸臆,表明欲求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理想;《登金陵凤凰台》写于因受排挤而被迫离开长安后,登临怀古,挥之不去的,仍然是满腹才华无处施展的苦闷,对追求永恒功业的向往。
  要展开,具体见教材第152—158页。
  、陶渊明对盛唐田园诗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试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见书第57—60页(尤其是第60页,再结合一些作者的作品,如王维、孟浩然等人)。
  南宋咏史怀古词有什么特征?试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南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表现为:
  (1)“诗”与“史”的结合,即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首先,它不是对历史本事或事实进行简单的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其次,又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
  (2)“咏史”与“言志”的统一,即借咏写历史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而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大多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无论是李白的《古风》还是王维的《夷门歌》,都隐藏着诗人的心志。
  (3)“古”与“今”的结合,即在时空的跨度上具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创作路数,通常先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
  具体见教材第179—181页。
  试结合作品,分析苏轼和周邦彦咏咏物词的异同。
  苏轼的咏物词清畅明净,虽深情处亦文辞明了,章法简明;
  周邦彦的词则缠绵沉郁,幻化无端,从不用一处直笔,章法回环往复,绵密婉转。
  要展开,具体见教材第209—215页。

没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