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空间和特征向量: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19 22:40:05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由此展开)

积极、稳妥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更是实施大泉州发展战略尤其要认真解决好的现实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这无疑是基于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对中国问题的规律性总结,也是众所周知并十分注意的问题。然而,离开实践的具体进程,离开各地不断出现的新机遇、新情况、新问题,离开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发展原则,我们就不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并贯彻执行好江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相反,抽象、静止的理解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公式”,使三者相互制约而束缚我们的手脚。因此,当新的实践问题、发展要求提出来时,重新强调处理好三者关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应有更高的基点、更宽广的视界、更积极进取的内涵。
  一、改革、发展和稳定是邓小平理论的三大主题,它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具体进程中,才能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统一着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践的具体进程。改革、发展和稳定是20年伟大实践的三大主题,亦即是邓小平理论及其实践的三大主题。邓小平理论正是在不断地思考、回答和指导这三大主题中形成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就特在,这三大主题自始至终是内在统一的。20年的伟大实践并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发展而发展,为稳定而稳定,而是内在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其中,改革是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发展是目的,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稳定是前提,只有保持稳定,才能为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偏废。
  问题在于,理论上获得的真理性认知,在实践操作中,有时难免被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比如,在理解和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三者关系时,每个人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也并非都是辩证的、深刻的、全面的。有时甚至会出现强调其一而忘却其余或使之相互制约、相互割裂的现象。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全面、正确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要求,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尤其如此。
  全面、正确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尤其是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除了要求做到江总书记指出的“在学习中,要认真研读邓小平同志的原著、全面系统正确地领会精神实质,掌握基本观点”外,还应结合实践的具体进程,加以领会和把握。
  1、改革总揽全局,但改革乃为了发展,为了更大更长远的稳定。
  当改革、发展和稳定作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果链条时,结合实践的具体进程,辩证地理清它们之间的深刻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的改革不是空穴来风、无的放矢,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恰恰是为了发展、为了稳定。众所周知,旧思维框架中的社会主义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又使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僵化和贫困积蓄着众多不稳定因素,社会主义中国不仅面临失败、挫折的危险,甚至也面临着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所以,邓小平说,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这就是说,改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现实社会主义中国存在、发展的手段、方法、途径。改革也不是普遍的社会历史规定,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并不需要改革,改革乃为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则活,不改则死。然而,改革毕竟是利益调整,是一个涉及社会各方面、各个阶层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必须适应、服从发展的需要,又必须充分注意到稳定问题,三者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国的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为什么要走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发展、为了稳定。其结果不仅适应服从了中国发展的需要,而且充分注意到了稳定问题。在中国,幅员广大的农村不改革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9亿农民生活不富裕,整个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和稳定。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农业和80%人口的不发展基础上,中国的稳定首先是80%人口的稳定,这种稳定不能建立在80%人口的贫穷基础上。所以,改革从农村开始,在发展问题上把握住了基础、大头,在稳定问题上把握住了节奏和有利因素,继而成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的压力和动力。而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与全面推进,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稳定也得到不断巩固和推进,由此可见,在实践的具体进程中,改革统揽全局。但改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着发展,为着更大更长远的稳定。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希望所在。
  2、“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的基础。
  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遍法则,更是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紧迫而特殊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锐意改革是为着发展,强调稳定也是为着发展,发展始终是目的,是关键,是根本任务,是首要问题。在这20年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同地反复强调发展问题,把发展问题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得到人民的拥护、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高度。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人心向背”等等。然而,发展有方向问题,有内函质量问题,有与改革、稳定的相互作用、协调统一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地片面地求发展,而应处理好与改革、稳定的关系,将三者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但这种统一同样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而“三个有利于”又是与发展相联相通的概念。因此,发展是判断改革成效的尺度,是衡量稳定之内涵质量的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处理三者关系首先应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改革必须适应与服从发展的需要,稳定必须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
  3、“稳定压倒一切”是实践提出的特殊问题。
  既然“发展是硬道理”、改革统揽全局,那么,又如何理解“稳定压倒一切”呢?显然,这是实践提出的特殊问题。“稳定压倒一切”并不是社会主义普遍的社会历史规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利益格局在不断调整、先富后富的矛盾日益突出,“西化”、“分化”的图谋始终存在,权力腐败现象与信念松动等问题尚未能根本解决,因此,不稳定因素有聚积、激化的危险。正是基于这些特殊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这里说的稳定首要的是政治稳定。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中央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讲政治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不懈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就是对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考验。”维护稳定,就是政治,就是大局。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谈不上改革和发展,就不能保证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就不能保证投资者的信心,从而不利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人民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下降。重发展,轻稳定,其结果是发展不能持久,到一定阶段引起矛盾激化,最终导致混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稳定问题,在具体决策、规划、组织实施时,应首先考虑到稳定。当然,也不应因噎废食。
  二、改革、发展和稳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关系,它植根于不断变动的实践生活,只有联系各地具体实际,才能正确对待,做到积极稳妥。
  1、改革要适时、适度。
  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泉州市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特别是在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上先行一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的体会是:改革要适时、适度。每一项具体措施出台、实施的时间和范围都必须考虑到时机、条件是否成熟,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如何等问题。比如去年,我们面临的改革任务极为繁重:要打好国有企业攻坚战,力争在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住房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公费医疗、社会保障和政治机构等方面改革也要有新的进展。尽管难度之大可以预料,但我们还是要咬紧牙关,坚决推进。这是因为,第一,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未雨绸缪,深思熟虑,时机已经成熟;第二,我们相信,经过改革,能够建立新秩序,形成新机制,促进生产力的新发展。
  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否则就会影响发展,带来不稳定问题。国内外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局部到整个农村,从农村到城市,从单项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人民安居乐业。而有的国家,如俄罗斯,实行所谓“休克疗法”,改革的性质改变、跨度过大,导致社会生产力发展严重受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急剧动荡,严重背离了改革的初衷和方向。就我市而言,几年来,由于我们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间的关系,稳定工作一直做得较好。在层层落实责任制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加强正面宣传、抓好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伴随改革的深入和利益结构的调整,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将会凸现出来和尖锐起来,容易诱发不稳定的因素。我们在改革中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实际困难,如国有企业效益不高,下岗职工不少,再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对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有的领导重视不够,警觉性不高;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过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社会治安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地方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特别是因各种矛盾和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上升,等等。因此,在改革实践中,我们既要把握好度,又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处理上述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为改革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当前,实施大泉州发展战略,无疑将会面对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更应充分调查研究,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由此必然产生的“三者”关系。
  2、发展是整体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
  突出发展问题,强调在加快发展的问题上统一思想认识,就是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稳中求进,再创新业;就是要强化政治意识、全球意识、机遇意识、实力意识,在加快发展中迅速壮大自己;就是要锐意改革、保持稳定,为21世纪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发展必须是整体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仅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的全面进步和提升。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经济发展目标就会因人口膨胀、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治安混乱而大打折扣,难以实现。可见,发展的需要决定着改革的内容;发展的进度决定着改革的步骤。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当前,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对旧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进一步改革,即使是发展的速度指标,也可以是预测性的、指导性的,可以而且应该随着经济形势的实际变化加以调整。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不是来自外部的行政干预和指手划脚。所以,我们提出实现去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比增15%、地方级财政收入比增15%的目标,应是实实在在的速度,协调发展的速度,讲求质量效益的速度。同样道理,发展和建设,我们还是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能快则快;强调既不贻误战机,也不盲干失度;强调山区沿海有别,要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另一方面,改革是渐进的、有序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不具有改革条件的时候,不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而仓促行事,必然败下阵来,于发展无助,于稳定有害。
  3、维护稳定是长期的经常性的任务。
  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调整,不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社会治安状况依然严峻,经济犯罪猖獗,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斗争任务艰巨、复杂。尤其是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群众对各级政府举办的公益事业或重点项目存有疑虑,蓄意进行蛊惑煽动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安定稳定。我们务必始终保持高度警觉,进一步提高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思想、组织、工作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为改革、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应大张旗鼓地正面宣传,宣传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素质,让大家知道成果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自觉维护安定稳定的社会环境。应把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出台改革措施和制定发展规划时,认真缜密地调研,科学慎重地决策,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切不可草率行事、盲目决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下大力气研究和解决与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对涉及到群众利益调整的改革和发展措施,对诸如计划生育、土地征用、旧城改造等具体工作,一定要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消除群众疑虑和误解,理顺群众情绪,主动解决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把可能出现的不良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实施大泉州发展战略,应更加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应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当前,应首先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群众路线、群众观点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人民群众中生长、成熟和发展起来,始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职位高低是分工不同,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给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衣食父母。当前,扎实推进大泉州发展战略,同样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要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到贫困山村、困难企业、重点建设工程以及社会治安隐患较多、村组织建设较薄弱、群众意见较大的地方去,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前进。
  2、民主法制建设问题。
  民主与法制是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我们党不断强调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扎实推进大泉州发展战略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的方针。只有在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也只有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法制,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的实现。我们要在市委的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营造政通人和的氛围,大力推进泉州新一轮创业。同时,必须加强普法工作,努力营造全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良好氛围,把泉州的民主法制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3、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问题。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的改革而改变,不因领导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当前,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以及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加快依法治市步伐,以广泛深入普法为基础,以依法行政的关键,以完善法律服务体系为保障,以健全法治监督机制为重点,依法治警、依法行政、依法办案、依法管理社会治安、依法处置各种群体性事件,坚决查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从根本上保障执法办案的公正性,推动全市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把泉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清正、民生宽裕、社会稳定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和文明富庶的社会主义新侨乡。
  4、政务公开、民主监督问题。
  腐败现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当前突出的是表现在经济生活方面,表现在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方面。“求水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要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及时揭露腐败,其中重要的一环,应当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特别是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规范民主决策,健全议事制度;在全市普遍推行政务、厂务、村务“三公开”制度,把党内、法律、民主党派、新闻舆论、群众“五监督”结合起来。对于广大群众反映较为强烈、容易滋生腐败的重大事项和重要权力部门,更应实行集体讨论和岗位轮换制度,杜绝“黑箱操作”,加大公开和监督的力度。
  5、改进工作作风,关心群众疾苦。
  为政,最紧要的是得下情。“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作为人民的公仆,各级党政领导要放下架子,弯下身子,深入到群众中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努力做到思想上重视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头,倾听群众呼声,认真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6、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
  当前虚报浮夸、弄虚作假的恶劣作风已经严重蒙蔽了决策者的视听,导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恶性循环,而且加重了农民负担,恶化党群干群关系,破坏了党和政府形象。治理这种恶劣作风最有效的良药,就是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鼓励我们的干部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健全法纪制度,从治本上下功夫。令随法出,把数字得来的荣誉拿下,把数字出的官撤掉。当前,尤其要注意解决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解决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群众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注意安排好尚未脱贫和因灾返贫群众的生活,扎实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摘自《我要公文网》(www.51gongwen.com),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完成好办实事项目,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