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皮铝塑复合材料:怎样选购上等的普洱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4 07:07:41
我喜欢泡普洱但不知道样选购上等的普洱,还有一点我喜欢泡得比较浓,不知长期这样饮对身体有无害处

一、外形辨别:
1、普洱散茶:一般分特级及一至十级普洱。从外形上讲:普洱茶外形色泽褐红(俗称猪肝色),条索肥嫩,紧结(因采用大叶种为原料)。普洱散茶的级别是按嫩度为基础的,嫩度越高的级别也就越高。
衡量嫩度看3点:
1)芽头多,毫显,嫩度高。
2)条索(叶片卷紧的程度)紧结,重实,嫩度高。
3)色泽光润,色泽光滑,润泽的嫩度好,色泽干枯的嫩度差。
2、普洱紧压茶:外形要求形状匀整端正;棱角整齐,不缺变少角;厚薄一致,松紧适度;模纹清晰,条索整齐紧结;色泽以黑褐,棕褐、褐红色为正常。表面有霉花,霉点的普洱茶均为劣质。
二、内质辨别:
1、汤色:明亮,红浓,红褐色。如汤色红浓剔透是高品质普洱茶,犹如红酒一杯;深红,红褐的汤色均为正常。黄,橙色或浅,或暗黑浑浊的为劣质。
2、香气:主要看香气的纯度,区别霉味与陈香味。霉味是一种变质的味道,使人不愉快。陈香味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多种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的新物质产生的一种综合香气。有的似桂圆香,红枣香,槟榔香等,总之是令人愉快的香气。普洱茶香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洱茶的陈韵。所以陈香味与霉味是不同的。如有霉味,酸味,或其他异味,香味等为不正常。
3、滋味:普洱茶的滋味要醇和,爽滑,甘甜。指刺激性不强,没有涩味,口感很舒服。回甘是指茶汤浓而刺激性不强,茶汤入口以后舌根有明显的回甜味。

你喜欢喝生普洱还是熟普洱呢?你想泡浓得像红酒一样的就用熟普洱吧.至于挑选,偶爸爸是行家,等下午再给你答案.偶只知道选普洱要闻和尝.还有,当你收藏普洱的时候,要把它们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当生普洱长毛的时候千万不要扔掉,(偶曾经因此失去了500多块钱,后来据专家所说,长毛是他们在发酵,这样等过了发酵期,它们就升值了...听完以后,气傻我也,请不要重蹈覆辙.)
而你提到的长期饮用这个问题,偶们在云南就解决了.云南有沧山洱海,普洱茶就在此地发源.导游说:"普洱茶是对身体极有益处的茶,......在它发酵时喝别有一番风味.....这种茶也有减肥和增肥的益处,吃饭前喝它会清理你的肠胃,使你食欲大增,吃饭后喝的话可以帮助减肥...."
怎么样,问题解决了吧?(评我最佳答案哦~)

外包部份
竹壳因经近30年之风化、陈化,外壳已经较老化且油旋光性佳;且内部之竹膜有虫咬斑;且捆绑方式大都以铁线为主,铁线的锈镀及原筒之完整性。但早前之港商及收藏家有些早已将竹壳退去,所以外包部份判断约占百分之五比例。自然、原包、干净、真实是其它判断的依据。
纸包部份
大部分的茶友一定都认盖印部份(中间之绿蓝色茶字,并非印刷的而是手工盖上去的),这一部份,须在此特别声明有的外包纸并非大口中,也有不是盖印的,但大口中居多。唯一确定的是盖印的纸质较厚些,且为手工十字布纹纸且中及口和司字都不同。纸包部份注意之重点在于∶也有可能是张冠李戴,纸包对了但是茶不对。再就内票部份做说明。
内票部份
印级茶是没有内票判别的。有内票乃是为了国际路线而设立之中英对照说明单,统称为内票,一饼配一张,70年代之内票在印制上是用油墨技术,较细致且有色系之深浅,在判别上有别于目前新茶品之内票,70年代之茶品内票有大、小之分,判别最好的方法仍是用最原始的方式。30年前的纸质与30年后的纸质,用了30年及30年后新制成的,其实只要多用些心仔细观察、很容易分辨的。
内飞部份
73青饼大口中(7542~503)的内飞主要分为二种纸质,较薄、较厚、美术字体。在文革时期蒸压工序较为严谨,因70年代之7542~503的茶菁较嫩属3~4级茶叶。鲜叶茶菁先用适当水拌和后,再放入桶内,投叶均匀按紧内飞此时先放入布袋内,正、反面,一、二张都有可能,以免影响透气。茶叶入桶后,要盖好桶盖,烧水要均匀保持水沸气足,待茶叶蒸到软度够富弹性时,由桶内取出,将布袋紧压成球,再置于压力台上,压制成型,待冷却后将布袋内之茶饼取出,即可看出饼型,亦可看出刚刚放的内飞有没有置放适当;取出之茶饼要置放摊晒(不可阳光直晒),待蒸压之水气晾干后,等候包装。
茶面、饼面部份
茶品陈化环境条件佳,所呈现出来的价值与水准自然提升,所谓陈化环境好坏如何判别呢?茶品制成后且到被饮用的这段时间最重要,这叫茶品成长期;若能置放于相对湿度、温度恒温之场所30~50年,妥善保存的结果自是身价不凡!外形条索色泽鲜绿之白毫,会随时间及空气中的水份慢慢转变成金针色,极富生命活力感(人为加速发酵的茶品会暗暗的无香味且异味横生)。
普洱茶因属于后发酵茶种,其叶面茸毛关系着茶品发酵完整与否,因此证明普洱茶是不能高温烘焙的;一旦经由高温烘焙,将使茸毛由尖端开始,而后渐次至基部枯干死亡,此裂口将为构成绒毛枯干死亡而至脱落的主因;一但如此茶叶表面将不受到细胞保护而开始氧化、失去茶性;冲泡后茶底将碎烂而无弹性。
市面上亦有很多茶品用人为发酵法,以高温度加速茶性软化后高温覆干法,如置放一般兰花房之湿度数日后,待茶品充分吸收水份后,再关闭洒水设施;再由阳光直接照射或高温烘焙,将茶品中之水气逐出,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将茶质中的刺激性软化,然后再把外包纸及外壳一起置入潮湿空间一起发酵,一年半载的作假,即能达到20、30年,自欺欺人的年代。
在此特别建议茶友们,先从价钱判断起,例如20到30年的茶品有可能几百元吗?再由外包判断竹壳的老化程度是属于自然风化的吗?外包纸的印刷触感对吗?内飞、内票纸质感觉及压制和字体对吗?再看茶面陈化有油旋光性吗?冲泡后是否有生命感,入口后感觉对吗?(味道不清、茶汤混浊、茶汤带有水味,淡淡的没有茶的浓郁醇厚感…),若能依照以上几个要领逐一考核比对,相信普洱茶的推广会走向正面化,臭曝茶将成为历史名词的。
观汤色
茶叶会因发酵程度的轻重,时间长短而呈现不同的茶水色。新的生茶品呈现出金黄色,较淡黄。 15年左右的生茶品呈蜜黄带琥珀红。30年左右的生茶品带枣红色略有茶气轻浮水面。 50年以上之生茶品带深枣红色。茶汤表面茶气有一层轻飘飘的感觉。 茶汤要澄清鲜亮带油光,不能有混浊或沉淀物产生(备注一点:有些古董茶因年代过久,茶叶已呈钙化状,茶汤底层会有一层细细黑黑的沉淀物为正常现象,但茶汤入口一定是柔顺滑口的,不是难以接受的感觉)。以上陈期及汤色表现,当然得视陈化环境而定。
新的熟茶品,茶汤香气混杂,入口鱼腥味重且汤色水味重,呈深红色不透的感觉,茶汤混浊。若能置放于干净通风处10~20年以上的熟茶品,冲泡后茶汤味道清,入口感觉轻、顺、柔,则该茶品乃不错之陈年熟普洱,但是仍无法与生茶品相比拟。
看叶底(冲泡后的茶渣)
一、叶面展开度
冲泡后很快开展的茶叶,大都是粗老之茶菁,条索不紧结,泡水甚薄的(如枣香厚砖;但其陈化期足够,茶汤入口即化,随即两颊生津),但就是不耐泡而已。冲泡后茶叶逐次开展者乃制造技术良好、陈化期稳定、茶汤浓郁、冲泡次数亦多。叶面不开展或冲泡多次仍只有小程度开展的茶叶,则是制造过程失败或陈期时间环境不好及外来温度、湿度超过于能承受的范围内,例如被高温焙火,则叶面茸毛会掉落,入口后感觉喉头很明显锁喉。(口干舌燥)
二、叶形整碎度
当茶品购回后,记得先将近期内会冲泡之茶品,拨开通风、醒茶。一~二周后再置于陶瓷罐或紫砂罐内。叶底形状以整齐为佳,碎叶多且细杂则为次级品,但因紧压过度,如铁饼类茶品,则须视茶面而定,经冲泡后之叶底形状也仅能参考之用。
三、茶身弹性
以手指捏叶底,一般以弹性强者为佳,表示陈化期间自然、茶菁幼嫩、制造得宜,未被湿热、熟化处理。叶脉突显,触感生硬,叶面碎烂,无弹性感,则为次级品。
四、叶之新旧判断茶的陈化期
生茶品随陈化期时间增长,叶底颜色由新鲜翠绿转橙红鲜艳;生茶品之茶叶是由新鲜翠绿,随着空气中之水份来氧化发酵,进而转嫩软红亮。反之若是在潮湿不通风之仓储环境陈化,在半世纪或一百年也没有多大效益,因为茶的发酵将彻底失去意义,叶面将是暗黑无弹性感。
五、发酵程度
在学理上,普洱茶后发酵的化学作用,就是茶叶内部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作用。氧化程度会随时间长短、轻重以及茶品紧压的关系而有所不同。生茶品氧化程度够则茶质茶汤自然甘醇顺口温和生茶品氧化发酵度够,茶质茶汤之刺激性自然苦涩。熟茶品氧化程度较轻者,气味混浊,发酵不够则茶汤杂陈。
熟茶品氧化后发酵度佳者,茶汤顺而水性薄,不耐冲泡,但大众皆能接受,因为刺激性已被熟化,苦涩遭熟化后又再经氧化后发酵,茶汤自然会转清、转顺。唯失去普洱茶的真性,就没有陈年生茶品新鲜自然之感。

普洱茶真伪鉴别方法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热"的兴起,现在不光是市场,就连一些书籍、甚至是博物馆也有弄错的时候,其混乱程度可见一斑。要想减少受骗的可能,首先应从历史角度搞清一些关于普洱茶的常识。

市场上经常会遇见作为40年代产品出售的"中茶"商标红印圆茶。但事实上,"中茶牌"商标是1951年12月才在北京注册的。

市场上出现了1980年出产的"班禅紧茶"。而班禅是1986年才到云南下关茶厂视察的,因此不可能有1980年的"班禅紧茶"。

市场上所谓1970-1980年的"凤凰沱茶",标明是南涧茶厂出产的。其实南涧茶厂是80年代才成立的。

有些地方出售1957年出厂的"云南普洱砖茶"。事实上,云南到1977年才开始生产这种茶,标号只有7581、7811两个,而且从未在包装上印过标号。有些号称1967年出厂,或是文革期间出厂的,也不可信。

市场出售的号称50年代生产的"铁饼"。其实这种茶是1972年才出了第一批。

一博物馆在"银毫沱茶"下标明的牌子是"1973-1977"。其实"银毫沱茶"是87年以后才生产的……
普洱茶的鉴别常识

如何辨别干仓普洱与湿仓普洱

干仓普洱与湿仓普洱,有时可以从型茶表面就看出来,但是有些曾经在湿仓,后来改到干仓储存,往往从冲泡后的叶底识别出来。湿仓的普洱是经过了"霉变",对普洱茶的真性有了极大影响。往往熟茶与湿仓茶,有着极相似的失真品味。也有较轻度的,短时间的湿仓普洱,经过三五开的冲泡后,可以还原到干仓特色。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要控制干仓的环境并不太困难,有好的干仓,才能储存出来最自然美好的陈年普洱茶。

如何品出新鲜普洱
要品出新鲜的普洱茶,必须先能辨别生茶和熟茶。普洱生茶和熟茶的辨别,可以从香气、汤色和叶底来找到答案。 1. 从香气辨别
普洱熟茶因为是经过渥堆,所以会产生一股熟味,一般只有十年陈期以内的干仓熟茶(依传统说法,未曾霉变过的茶品为干仓茶),可以从型茶表面闻出一股熟茶味。约在十年至二十年左右,那股表面熟茶味已经消失,则可从茶汤中感觉出熟味香。一九七三年间由紧茶的材料改做成的第一批熟砖茶,称之为[73厚礴茶],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无论从型茶或茶汤,都再也没有熟味感觉,却有一股[沉香]。沉香是由熟味,经过长期干仓陈化而转变过来最好的熟茶茶香。熟茶味、熟味和沉香是最直接而有效分辨生茶和熟茶的方法之一。

2. 从汤色辨别
干仓的普洱茶生茶茶汤是栗红色,接近重火乌龙茶汤色,即使是陈年的生茶,比如已经有八、九十年历史的龙马牌同庆老号普洱茶,它的茶汤颜色只略比五十年的红印普洱圆茶的茶汤深一些。而熟茶的茶汤颜色是暗栗色,甚至接近黑色。所以在现代的茶种分类中,将普洱茶列为黑茶类,是因为普洱熟茶的汤色有关的。

3. 从叶底辩别
干仓的普洱生茶叶底呈栗色至深栗色,和台湾的东方美人茶叶底颜色很相似。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新鲜感。一泡同庆老普洱茶的叶底,可以显现出百年前那种新鲜活力。普洱熟茶的叶底多半呈现暗栗或黑色,叶条质地干瘦老硬。如果是发酵较重的,会有明显炭化,像被烈日烧烤过,有些较老的叶子长期泡在水中那种碎灿的样子。但是,有些熟茶若渥堆时间不长,发酵程度不重,叶底也会非常接近生茶叶底。反之,也有些生茶在制作程序中,譬如茶菁揉捻后,无法立即干燥,延误了较长时间,叶底也会呈现深褐色,汤色也会比较浅而暗,跟只是轻度发酵汇堆过的熟茶是一样的。

普洱茶的鉴别方法
在台湾,能够判断乌龙茶品质好坏的人很多,但有能力判定普洱茶等级的人,少之又少。多数卖茶的店家也分不清楚普洱茶的等级如何判定,反正大家都搞不清楚,随便卖就有人随便买,结果是价格代表品质,而不是品质代表价格。

如何透过观察普洱茶的外形、汤色、口感,辨别普洱茶的好坏与等级。看普洱茶首先看外观,不管是茶饼、沱茶、砖茶,或其它各种外型的茶,先看茶叶的条形,条形是否完整,叶老或嫩,老叶较大,嫩叶较细。若一块茶饼的外观看不出明显的条形(一片片茶叶形成的纹路),而显得碎与细,就是次级品制作的.第二要看茶叶显现出来的颜色,是深或浅,光泽度如何。正宗的是猪肝色,陈放五年以上的普洱茶就有这样的黑中泛红的颜色;第三看汤色。好的普洱茶,泡出的茶汤是透明的、发亮的,汤上面看起来有油珠形的膜。不好的,茶汤发黑、发乌;第四要闻气味。清香味出不出的来,有没有回甘。陈茶则要看有没有一种特有的陈味,是一种很甘爽的味道,而不是"臭仆味"。若可以试泡的话,看泡出来的叶底完不完整,是不是还维持柔软度。还有以茶饼而言也要注意是否内外品质如一,而不是那种好茶在外茶渣在内"盖面茶"。

判定普洱茶的基本品质,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普洱茶必须洁净,不含非茶类夹杂物;普洱茶不得着色,不含添加剂;普洱茶饼的外形要平滑、整齐、厚薄匀称等。

普洱茶属于越放陈旧越好的茶类,因此现今有人以标榜普洱的年限为荣,追求年限长久的普洱茶,普洱茶这就涉及到如何辨别普洱茶陈期,以下的方法仅供普洱茶爱好者参考:

1、1950年之前:这个时期称为“古董茶”如百年宋聘号,同兴贡饼,同庆号, 同昌老号,宋聘敬号。通常都有一张糯米纸,印上名称,就是“内飞”。

2、1950年~1968年:所谓“印级茶品”,也就是包装纸上,“茶”字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3、1968年之后:此时茶饼包装不再印上“中国茶叶公司”字号,改由各茶厂自行生产,统称“云南七子饼”,如:雪印青饼,73青饼,大口中小绿印,小黄印等。另外,品茗、辨识普洱茶时需注意“四大要诀”及 “六不政策”,本要素为众多专业人士经验之谈,仅供普洱茶爱好者参考。

四大要决是:

一是清:闻其味;味道要清,不能有霉味。
二是纯:辨其色;茶色如枣,不能黑如漆。
三是正:存其位;存放干仓,不可位潮湿。
四是气:品其汤;回味温和,不可味杂陈。

六不政策:

一不以错误年代为标竿。
二不以伪造包装为依据。
三不以深浅汤色为借口。
四不以添加味道为假象。
五不以霉气仓别为号召。
六不以树龄叶种为考量。

(来源:中国茶文化网)

越老越好

有时间旅游,去趟云南,看看丽江、西双版纳,去趟普洱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