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烤串前十名:请问,抒情言志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4 09:31:47

抒情言志方法

在古代诗词中,诗人通常通过写景、叙事、抒情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此一一举例说明。
一、直抒胸臆。是一种直接对景象、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可强烈而率真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沧然而涕下。”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这首诗对其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丝毫未加掩饰,你会强烈而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二、触景生情。或称缘事生情,即因为见到某一现象而有所触动,引发某种感情,一般先写景,而后转抒情,情和景之间多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阙“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的是词人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相思,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下阙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比喻人生、爱情、年华、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往后5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3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
三、寓情于景。即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景物中,间接而含蓄地抒发。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就是于一片美好的景致中,写出了一个诗意的离别:李白把朋友送上船,目送帆影远去直至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流向远方的水天交汇之处。这看似写景,而在写景中,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寄寓于长久的注视中,而他的心潮起伏,却也似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这些情感虽未点明,却显得含蓄而有深意。又如秦观的《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句,写的是寂寞孤馆,料峭春寒,杜鹃啼血,日暮斜阳,而这些景致里无不透着强烈的落寞和凄婉,在这重重的凄厉中,诗人贬官失意,所不堪忍受的悲苦和无奈虽不着一字,却通过此情此景,让人读来倍觉心酸。
四、融情于事。即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把褒贬抑扬、喜乐之情寄寓于叙事之中。如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表面上说的是歌女在衰世之年,还弹唱着这曾使南朝灭亡的靡靡之音,实则讽刺的是那座上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他们才是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人,作者没有明写,却意味深长,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又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不明说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正如吴乔《围炉诗话》所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五、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的特征、赋予它别的意义,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趣。例如陆游的《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即是意在言外,作者是以梅花自喻的。上阙“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开在郊野的驿桥外面,自开自落无人关注,这是暗喻自己的无人赏识;在日暮黄昏,还遭遇了风雨的欺凌,这是象征作者在政治上遭受的压力和打击。下阙更是着力塑造梅之高尚品性,“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更是把梅花与人完全交织在一起,把草木争春、群芳相妒暗喻人事,表现出作者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傲骨,“零落成泥辗作尘”承接上阙的风雨的摧残,“只有香如故”则把词推上了最高峰,所有的不幸都改变不了梅花别有韵味的香味,表现出作者无论受到何种打击都百折不回的精神。这样一来,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自己的思想寄寓于梅花,使本篇成为文学史上的咏梅杰作。
六、叙情明理。与托物言志不同,这是通过叙事来阐明道理,或在叙事中隐含哲理,又称为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的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写的是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半亩大小的一方池塘,水清如镜,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微微晃动。仅读此两句,人们还以为诗人在描写一般的景物,直至第3句用设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第4句才顺势作答,道出题旨“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注意一下诗的标题为《观书有感》,就会明白这是用诗的形式写的一篇读后感,所写的景物不过是表现观感的一种比喻,诗人借景说理,意在说明只有不断学习、吸取前人的成果,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常新、思维常清,其中渗透着他宝贵的治学经验。
七、借古讽今。这是借历史事件、人物、典故来讽喻现实。如李商隐的《贾生》,此诗的前两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从正面着笔,颂扬文帝的求贤若渴,以及贾生的少年才俊,第3句则把文帝虚心垂询、凝神倾听的神情描写得惟妙惟肖,而最后一句则突然话峰一转———“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郑重求贤,推重叹服,不是求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于贤者又有何意义!诗人点破而不说尽,其表面上似刺文帝,但用意并不在此,作者矛头所指是现实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的影子,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八、以人喻已。用他人的生平、事迹、思想感情等来描绘自己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蜀相》,全诗写的是丞相祠堂的所观所感,以及诗人对孔明的钦佩景仰,在全诗的最后,作者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此处泪流满面的“英雄”当然也包括作者自己,他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知恩图报,进而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抱负。又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中发出的感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在赵国是一名将,勇猛持重,但由于奸臣的阴谋,始终未得重用,作者当时虽然已66岁,但仍壮心不已,在北固亭上追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兴衰之事,唤起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作者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鲜明而丰满,深化了词的主题。

是指寄志于情,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比如说《静夜思》里的李白抒思乡之情,就没有言志。
表明自己的志向: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抗金报国之志。
还有明显的既抒情又言志的《示儿》中报国之志与壮志未酬之情,不妨细细体会。

借用对一些事物的赞颂,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是写文章中的一种用法

不同于议论

及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又表明了作者自己的远大志向,你给个例文我好帮你分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