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ucai310con:唐太宗实行的开明政策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6 07:59:27
要详细
详细中要有简略

  1. 唐太宗的用人标准是“才行兼备”,“举行能之人”(《旧唐书·杜正伦传》)。所谓“才”与“能”是指办事能力而言,所谓“行”就是讲政治标准。

  2. 其次是发展科举、重视进士及第,进一步为庶族地主士人开拓了一条入仕和发挥才智的途径。据《唐摭言》记载:唐太宗曾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不禁大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3. 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

  4. 在经济方面,由于实行“让步政策”,力行均田、劝课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为当时的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 在军事方面,唐太宗为最后打败突厥,曾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校射”,亲自考试诸将武艺。又整顿了府兵制度,改天下军府为折冲府,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作为封建政权的重要支柱。

  6.  唐太宗对被统一的北部和西部边疆,设置羁縻州,实行“羁縻”政策,这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压迫政策相较,是极其开明和进步的。

  7.  在文化方面,贞观时代提倡儒学、奖掖文士;兴办学校,制礼作乐;广收天下图籍编纂成书。这些文治措施,反过来又对巩固唐初的中央集权国家起了重要作用。

  唐太宗的用人标准是“才行兼备”,“举行能之人”(《旧唐书·杜正伦传》)。所谓“才”与“能”是指办事能力而言,所谓“行”就是讲政治标准。他曾与魏征讨论用人,认为“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魏征说:“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顾不得德行,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才德兼备才可用。”唐太宗基本上遵循了这个规矩用人。他公开宣布:“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若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旧唐书·房玄龄传》)处理高祖时的老官僚,东宫、齐王府的主要人员,秦王府的僚属就足以证明他对选用的对象,执行的是不避仇敌、不避亲疏,惟才是举、破格提拔的原则,如对待魏征、薛万彻就是最著名的、突出的例子。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贵为国戚,当册封其为司空时,有人以“私亲之俏”加以反对,太宗排除干扰:“委以重官,盖是取其才行耳。”他还能从贫贱中选拔人才,如马周,曾为人门客。太宗用其为“直门下省”,继又提为“监察御史”,十分称职。他还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渠道选拔人才。方法之一是改定“氏族志”,提高新的士族的尊荣,压制旧有的士族势力,为士庶并用的方针开辟了道路。

  其次是发展科举、重视进士及第,进一步为庶族地主士人开拓了一条入仕和发挥才智的途径。据《唐摭言》记载:唐太宗曾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不禁大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由于他的“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贞观政要》卷1)政策的实施,获得了用人致治的显著效果。贞观一代,人才辈出,佼佼者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才济济的盛况,“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读通鉴论》卷20)。

  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他指出:“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贞观政要》卷4)“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万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同上)他也不认为自己是完人,而是敢于承认:“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自谓己长,若使达者、大匠诋诃商略,则羌辞、拙迹见矣。天下万机,一人独断,虽甚忧劳,不能尽善。”(《新唐书·吴兢传》)

  唐太宗认为,“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贞观政要》卷2)他多次向大臣强调,“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他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在求臣纳谏的基础上,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政治主张。贞观三年(629年),他与群臣论治,首先阐明了“人君必须忠良辅弼”的道理,竭诚希望“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贞观政要》卷2),开创了君臣共商国事的开明局面。

  经过君臣们的共同努力,贞观三年,开始出现了“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安静”的大治景象,唐太宗兴奋地对大臣们说:“此非朕一人之功,实由公等共相匡辅。”(《贞观政要》卷10)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成就,是地主阶级内部群策群力的结果。

  贞观时代,由于政治上的清明,导致了经济、军事、文化上的日益繁荣,故贞观年代的治绩,被封建史家们赞称为“贞观之治”。

  唐初,面对着隋末大乱之后“伊洛之东,暨宁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唐文》卷2)的衰敝景象,百废待举、百事待复。求治心切的唐太宗,亲自组织了关于“自古理政得失”的讨论,首先从政治上统一群臣的思想。太宗当时也怀疑“大乱之后能否大治”。他说:“在大乱以后,教化怕不易实现。”魏征认为:“不然。民众遭受战乱的痛苦,教化正容易实现。譬如,给饥人做饭,给渴人饮水,是很不费力的事。”封德彝则反对魏征,说:“三代以下,人心愈来愈浇薄,所以秦专用法律,汉朝杂用霸道,他们想教化而不能,不是能教化而不想。”魏征驳斥说:“如果说古人纯朴,后世愈来愈浇薄,那么,浇薄到今天,人早化为鬼怪,还要什么人君来治理呢?”(《贞观政要》卷1)唐太宗赞同魏征的意见,定出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专心从改善政治、使百姓安定等方面来实现天下大治。广开才路、广开言路、用人致治;虚心纳谏、共理天下,就是这种清明政治的主要方面。

  在经济方面,由于实行“让步政策”,力行均田、劝课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为当时的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方面,唐太宗为最后打败突厥,曾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校射”,亲自考试诸将武艺。又整顿了府兵制度,改天下军府为折冲府,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作为封建政权的重要支柱。贞观三年至九年(629—635),唐太宗便向西开始了一连串的进击,先后平定了东突厥、吐谷浑,统一了高昌,打击了西突厥,开拓了和西方来往的商路。这对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唐太宗对被统一的北部和西部边疆,设置羁縻州,实行“羁縻”政策,这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压迫政策相较,是极其开明和进步的。他曾总结自己的统一经验,其中之一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里虽有溢美之处,但也与事实相去不甚太远。

  在文化方面,贞观时代提倡儒学、奖掖文士;兴办学校,制礼作乐;广收天下图籍编纂成书。这些文治措施,反过来又对巩固唐初的中央集权国家起了重要作用。唐朝的重要制度,都在贞观时制定。如长孙无忌、房玄龄和一批“学士法官”制定的《唐律》、魏征等编成的《群书治要》、孔颖达编成的《五经正义》等,开创了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也孕育了虞世南、姚思廉、欧阳询等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名流。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二、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三、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四、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五、轻瑶薄赋
六、重视纳柬
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八、重视农业发展
九、十分重视地方官的委派,认为“治人之本,莫重刺史”。

1。轻瑶薄赋
2。重视纳柬
3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4重视农业发展

开明政策;
第一、“安人宁国”,删削繁苛
第二、“为官择人”,“唯才是与”
第三、“开直言之路”,兼听纳谏

我知道的
期末考试考了
我要回去翻下书啊!
好象是什么
1。轻瑶薄赋
2。重视纳柬
3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4重视农业发展
我是说好象是

第一、唐太宗坚持量材器使,用人所长。甚至任用曾经与自己为敌的人。这种以才取人的做法逐渐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第二、尤其注意从普通地主和平民中选拔人才,如秦叔宝等。由于不拘一格选用人材,致使贞观朝中人才济济。
第三、十分重视地方官的委派,认为“治人之本,莫重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