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49选7 基本走势图:波西米亚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2 08:41:54

波西米亚在哪儿?这问题可真是难以回答。它好像是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什么地方,当然也有可能不是。你不必因此而愤怒谴责我的草率和不负责任——相信我,在这个季节被时尚人士整天挂在嘴边的波西米亚风格跟地理上的波西米亚并没有什么大关系。
波西米亚。波西米亚。波西米亚。

这个词语每天在我耳边此起彼伏。各大品牌的PR告诉我他们这季节的设计是波西米亚式的融合风;我们的时装编辑铆足了劲头要制作一组波西米亚式的时装片;有一些女人和女孩子,她们兴致勃勃地打扮起来,出现在一些时髦的派对和时装秀场,“你是不是认为我今天看上去很波西米亚?”在我开口之前,她们先对自己做了一个盖棺定论的说法。

究竟什么是波西米亚风格?

东欧的,德国的,吉卜赛的,墨西哥的,松松垮垮的,少数民族的,色泽暗淡的,刺绣多多的,层层叠叠的,最后使人看上去有点饮酒过量精神涣散的——波西米亚风格可是决不局限于波西米亚这个地方,它的范围比我们想象的大多了。

TOM FORD为圣罗兰设计的土耳其式豹纹长衫据说是今季波西米亚风格的代表。虽然它看上去实在是太奢华了,远远超出了一个真正波西米亚人对于华丽生活的想象,可是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在一开始就讲过,波西米亚风格跟波西米亚没什么大关系。

像波西米亚风格这样的专有名词近来出现很多。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谁发明了谁。或者说谁被谁所诠释。除了国籍民族肤色性别年龄的区分之外,有些人群需要一些独特的称谓来划分。基本上,那是一些所谓特立独行的动物。

比如说BOBO。这是去年的热门词语。文化学者把他定义为是嬉皮与雅皮的杂交品种。像嬉皮那样的叛逆精神,也可以有适当的颓废,大麻是允许的,毒品是反对的,同时还有体面的工作,优越的收入和良好品位。

据说一个真正BOBO的标准行头是这样的:穿着几千美金的GUCCI皮衣和几十块钱的LEVIS牛仔裤,他的头发乱乱的,仿佛有三个月没有打理过,可是他的身上散发着适当的香水味道,他习惯穿廉价而舒适的运动鞋,可是他对于他的内裤无比讲究。

哦。听上去还不坏。甚至是令人心动。正邪一体。双面共聚。这样的BOBO,无论男女,必定横扫千军所向披靡。

如果没有由于网络而诞生的新贵们,BOBO这个词语还会不会出现也是疑问。没有比这个行业的人士更BOBO了,那些网络新贵哪一个不是些疯狂艺术家和奸诈商人的混合体。看看比尔·盖茨乘着私人飞机住着5星级以上的酒店,并且穿着让时装编辑作呕的,很像是来自廉价商店的T恤和仔裤——BOBO就是这么肆无忌惮,够自由,够歹毒。

那种丝毫不顾忌别人的令人艳羡的歹毒。

波西米亚风跟BOBO似乎是薪火相传,至少,它们是近亲关系。它们的精神都是强调人的艺术气质、叛逆和自由,这是大众还是设计师的爱憎取向?又有多少人具有或者真正渴望艺术、叛逆和自由?结果是我在许多场合看见无数人打扮得像是街头为人画肖像的潦倒画家,或者就像个鬼鬼祟祟的特异功能人士。

也许在这时刻人们难免堕落。全球经济不好也已经有很长时间,911的阴影刚淡下去,中东又开始刀光剑影,——许多我们原本以为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事情,其实沉甸甸地压在心里,然后一有机会就蔓延起来。

岂止是蔓延。这简直就是腐蚀。

当然也有令人愉悦的腐蚀。

就像我们享受BOBO风或者波西米亚风或者吉卜赛风,无论什么流行,我们一律愉快接纳。时尚就是这么一种东西:以万变应不变。

谁可以预测下一次的流行吗?

说不定是布尔乔亚的爆炸颠覆。那些我们脑海中沉闷乏味教条的中产阶层形象也许快要过时,你可能再也不能这样去看待他们。如果布尔乔亚们抓起狂来会怎么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疯狂的方式。而时尚动物们永远是各种集体疯狂的参与者。

又怎样?

至少现在你可以说:

“我很波西米亚,而且,我很快乐。”

Bohemian,一般译为波西米亚,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赛人和颓废派的文化人。然而在今年的时装界甚至整个时尚界中,波西米亚风格代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浪漫化,民俗化,自由化。浓烈的色彩、繁复的设计,会带给人强劲的视觉冲击和神秘气氛—实际也是对这两年简约风格的最大冲击。

详细见下面

http://cache.baidu.com/c?word=%B2%A8%CE%F7%3B%C3%D7%3B%D1%C7&url=http%3A//eclub%2Ebs169%2Ecom%2Ecn/printpage%2Easp%3FBoardID%3D5%26ID%3D1899&b=0&a=4&user=baidu

  

什么是波希米亚?

  答案很简单: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它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省,1918年以前还由维也纳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今天的波希米亚在捷克共和国境内,布拉格曾是波希米亚最大的城市,现在已成为了捷克的首都。过去数百年中,波希米亚常常被卷入欧洲几大政治力量的争斗之中。二战以后,作为捷克的部分,这里仍然是东西欧两大阵营的交冲之处。许多世纪以来,布拉格一直是中欧重要的文化中心,其音乐传统尤为源远流长。这,就是地理上的波希米亚。

  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杨纳切克等作曲家,以及作家哈谢克(小说《好兵帅克》的作者),从地理的角度来讲,他们都是波希米亚人。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天生就有波希米亚气质。事实上,我们常说的波希米亚,严格来说并不是那个真实地存在过的国家,它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脑中的一个概念,是真正的波希米亚被我们误读了的版本。而在英语世界中,这笔糊涂账一直可以算到莎士比亚的头上。

  人们认为波希米亚是艺术家们的精神家园,这种想法源于另外一个对真正的波希米亚国的误解,因为人们也一度认为这里是吉普赛人的故乡,却忽略了吉普赛(gypsy)乃是埃及(Egyptian)的同源词。1843年,迈克尔·威廉·巴尔夫的著名歌剧《波希米亚女郎》在伦敦首演时,波希米亚一词就已经是吉普赛的同义语了。当时,“波希米亚人”泛指一切四处漂泊的流浪者,与艺术没有任何关系。而真正将这个词与艺术家结合在一起的,是巴黎诗人亨利·缪尔热。

  1849年11月,缪尔热曾为《海盗》杂志撰写的关于巴黎拉丁区的小说《波希米亚生活情景》被改编成了舞台剧,在Varietes大剧院演出,结果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巨大成功,由此便在人群中掀起了对吉普赛式艺术家的崇拜之风。缪尔热的小说成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生活的范本。

  在缪尔热的笔下演进和发展的波希米亚精神包含了哪些元素呢?

  首先,波希米亚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分支,它崇尚个体想象的力量,主张将艺术信仰世俗化。正如早期的基督教一样,波希米亚也有自己的追随者和异教徒。这里所说的追随者是那些得到了上天的点化、拥有强大想象力艺术家,而异教徒则是在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在大规模商品生产中成长壮大的中产阶级。对艺术家们来说,后者是物质至上、缺乏想象的一类人,这些平庸愚昧的人永远生活在波希米亚的国度之外。缪尔热让人们牢牢地相信,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正是用于判断是否具有波希米亚气质的标准。在他的波希米亚国度中,艺术的创造不如艺术的形式感来得重要,《波希米亚生活情景》更加推崇的是吉普赛式的艺术家生活,推崇自由思想者的群居体验,而非艺术成就。

  缪尔热还将“波希米亚人”的涵义拓展到了具有反传统和反体制精神的艺术家。在他进行小说创作之前的二十年里,这样的一些特征就已经出现在巴黎了。但由于在这个新时代之初的人们,尚未从混乱的物质环境中理清头绪,因此缪尔热本人可以算是第二代波希米亚人的代表,他所描绘的正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缪尔热说,真正的波希米亚人只存在于巴黎。的确,19世纪的英国虽然也出产了爱德华·菲茨杰拉尔德(《鲁拜集》的译者)和韦达这样的怪才,罗塞蒂兄妹和威廉·莫里斯这样的唯美主义者,以及离经叛道的斯温伯恩和王尔德,但是对于整个英国来说,这几个波希米亚分子都只是特例。英国没有真正的波希米亚运动,也没有波希米亚聚居地(直至布鲁姆斯伯利出现)。安德鲁·朗在其文章《法国波希米亚三诗人》中指出,英国的大学生普遍来自上等或者中等阶级家庭,从来不知道塞纳河左岸的穷学生生活。英国学生也许会像雪莱在牛津时那样撰写宣扬无神论的小册子,也许会像拜伦在剑桥时那样讽刺社会传统,也许会一面在信念上背离正统、一面在行为上奢侈放纵,但是他们从来不可能过上那种白日混迹酒馆、夜晚宿于阁楼、以裁缝为妻、以面包屑果腹的穷苦生活。

  事实上,就在《波希米亚生活》登上舞台的那一年,法国一名作家就写道,波希米亚就在巴黎的“塞纳区”,它的“北边是寒冷,西边是饥饿,南边是爱,东边是希望”。

  法国小说家阿尔色纳·胡塞宣称,只要巴黎还有诗人,波希米亚精神就不会死亡。组成了波希米亚人的主体,就是各种各样的画家、音乐家、演员、诗人,以及拉丁区里的准小说家、塞纳河左岸的穷学生、自命不凡的潦倒画家和徘徊在文化圈外的纨绔子弟。

  19世纪是波希米亚的黄金年代。但是随着19世纪的结束,波希米亚精神也开始日渐衰落。这群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逐渐遭受到大众的抛弃,人们不再爱听艺术青年们整日坐在咖啡馆里夸夸其谈。波希米亚气质虽然还能在学生们的身上看到,但是成年人们却不能再靠空谈艺术天赋来混饭吃。

  然而,《波希米亚生活情景》并没有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收场,在一战后20年代的巴黎,波希米亚风卷土重来。在二战期间再次经过一轮衰竭后,我们又能看到这股潮流在1945年之后的兴起。出于对战争时期的严酷和简朴的反抗,波希米亚精神表现在了战后女性时装对传统的挑战上。乔治·桑第一次穿上男性装束时曾让世人惊呼,但现在长裤已经成为了女性时装的组成部分。而这一风潮在男性装束上的表现则走得更过,超越了以往的尚美标准,加入了更多的女性气质。60年代的嬉皮士赤脚露足、披头散发,用鲜花和铃铛装饰衬衣,将迷你短裙和太阳镜染上迷幻色彩,一如19世纪30年代的Bousingo;那些吸食致幻剂LSD的年轻人们,则与19世纪40年代服用印度大麻的人别无二致;而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则和当年的青年法国运动如出一辙。这一切行为都似曾相识,时代背景也大抵相同。

  和19世纪30年代一样,今天仍然存在着宗教信仰和爱国主义无力填补的真空地带,今天也不可能再有一场东征运动来吸收这么多的剩余能量。但是今天依旧需要人们自我主张,需要人们寻找地方来释放能量,依旧有时刻准备着起来反抗权威的青年学生。

参考资料:经济观察报

已赞过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收起
joins2003
2005-07-15
joins2003
采纳数:13获赞数:587LV4
擅长:暂未定制
向TA提问私信TA
展开全部
捷克有三部分:波西米亚,西里西亚,摩拉维亚
波西米亚为其一,历史上是捷克民族的发源地

捷克

的一个地名

面向海洋,心胸开阔,情绪热烈,自由奔放,绚烂多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