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晴和张翰天涯:大林的典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0:12:57

有名的大林寺,就有好几座,庐山的大林寺因为白居易的诗扬名。
易那首大林寺咏桃花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不仅写得很美,而且还揭示了物候学的规律,给人以很大启示。已故著名科学家竺可祯先生在他的著作《物候学》一书中,多次引用白居易这首诗。可惜的是,人们再也找不到当年江州司马投宿的大林寺了,因为它已消失在如琴湖的碧波中。所以本地一般的中、青年人,都只知有花径,而不知有大林寺,更不要说外地游客了。
其实,在庐山佛教史与寺院史上,大林寺是很有名的。庐山“五大丛林”与“三大名寺”中,大林寺与东林寺、西林寺并列,被谓为“三大名寺”。
在庐山,名大林寺的寺院有三座,即上、中、下三座大林寺。白居易赏桃花的大林寺是上大林寺,也是三座大林寺中最早建立的。西晋高僧建东林寺后,他的弟子们随之在庐山山北创建了一些寺院,其弟子之一的昙诜上山在云顶峰建了这座寺院。因昙诜在云顶峰一带广植花木,数年后这些花草树木蔚然成林,于是人们改云顶峰为大林峰,峰下的寺院自然也就叫大林寺了。
公元817年(唐元和十二年)农历4月9日,任江洲司马的白居易偕友人游大林寺,在寺中住了一晚,大林寺清流苍石环绕,桃花梨花灿若云霞,春意盎然,白居易忍不住挥笔写了篇短文《游大林寺序》,文中引用了他咏桃的一首七绝“人间四月芳菲尽……”江山也要名人扶,从此,大林寺名声远扬,迁客骚人往往不辞辛劳,来大林寺观赏桃花,更有人将白居易这首诗写在寺院墙壁上,诗人赏花处被称作“白司马花径”。大林寺风光也确实很美,若春天来此,可见寺院四周落花缤纷,溪水潺潺,人立溪边,如处图画中。宋周敦颐诗《大林寺》称;“三月僧房暖,林花照眼明;路盘松顶上,人在半空行。”清超渊《大林寺看花,次雪壑法师韵》描写道: “红雨林间寺, 青溪画里人, 幽禽啼不住, 留客作花邻。”
看来,诗人描写的大林寺的春天实在是令人神往。
1000多年来,大林寺虽屡有废兴,但它的名声却一直未衰。这自然与白居易那首咏花诗分不开。1923年,世界佛学联合会曾在此召开。抗日战争中,日寇侵华,攻占庐山,焚毁了庐山很多名寺,唯独保留了这座大林寺,日军还从日本召来了一些日本僧侣主持大林寺……建国初,大林寺虽已残破,但屋舍仍存,直到庐山1961年开挖如琴湖,千年古刹大林寺才与这座新建的人工湖融为一体,从此消失了。但人们在人工湖西南,开辟了一座花径公园,以纪念诗人白居易,也算是为大林寺留下了一点遗迹。
说到花径公园,倒有一段奇缘。
前面已经说过,自从白居易那首诗传出后,登山赴大林寺赏桃花,领略“白司马花径”神韵与意趣的名流学士不知有多少。直到清初,还可以看到不少以《白司马花径》为题的诗。只是清中叶以后,“白司马花径”便渐渐不为人知晓,大林寺寺内寺外的桃林也破坏殆尽,当年白居易赏花咏诗处再也找不到了。1929年,在大林寺旁筑“慕陶居”隐居的湖北人李凤高(清湖广总督张之洞高足,曾任江西上犹、彭泽县县长)领友人游大林寺,见寺外道旁有石工凿石作业,叮当有声。李凤高走近,无意中发现石工手下一块旧石料上有“花径”二字,李是有心人,忙示意石工不要随便凿打这石料,他与友人近前细看,见这“花径”二字字体遒劲,每字一尺见方。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可惜因年代久远,已经模糊难辨。此字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书。不过经推测,此石刻的年代一定很久远。李凤高寻找消失了的司马花径多年,今天一见这古人留题,他便心中一喜,寻思道:这莫不是当年白司马咏花赏花的地方?经地一番考证,他坚信自己最初的判断。于是,他向拥有这片土地的主人严孟繁要下了这片土地,计划恢复当年的桃园。二年后,在友人的资助下,一座名为“景白亭”的五彩方亭终于建起来了(亭名“景白”是意为景仰白居易之意),在那刻石“花径”二字的石块上盖了一座小亭 花径亭。两亭附近,李凤高令人载种了数百株桃树。这年冬天,李凤高邀集一代名人陈三立(陈宝箴之子,清末著名诗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被称为“四公子”)、吴宗慈(著名方志学家)等在“景白亭”宴聚。不久,一块由80岁的陈三立撰文,吴宗慈书写,李凤高题额的《花径景白亭记》的石碑便立在“景白亭”里,文中记叙了立碑造园经过。李凤高还为他新建的桃园题写了“花开山寺,咏留诗人”一联。如今游人所见的花径公园就是在李的桃园基础上扩建的,李凤高题写的“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石刻成了花径公园古朴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