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樱作品集txt下载:郑和公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17:31:18
郑和公园有什么意义?

郑和公园始建于1953年,原名太平公园,1985年5月3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80周年而更名为郑和公园。
  郑和公园位于白下区太平南路的中段东侧,占地2.2化顷,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公园内有古色古香的双抱亭,优雅的长廊和庭院式的郑和纪念馆。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在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8年(1433)的28年时间里,他率大批船队,先后7次远洋出海,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南纬四度以南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周多。郑和的航海事业,畅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华侨在南洋定居、生存、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刺激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航海技术,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五月已卯,“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第二次,永乐五年回国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回国。接着又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已,“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其家属”。第四次,据《明成祖实录》卷86载,永乐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九月壬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第五次,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已,“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这位63岁的老人“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不久,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
  郑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高约8米。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7次下南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郑和公园,在昆阳月山上,距昆明60公里。原名月山公园,因昆阳是郑和故里,其父马哈只墓又在月山上,故于1979年改为今名。250余亩林园中,松林,柏林,果林郁郁葱葱;
登高远望,景象开阔。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公园。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公元1371年生于昆阳。现公园内立有“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并在碑附近发现民房建筑遗迹。郑和的祖父与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他幼小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闻。明初,入宫做宦官,后在北京服侍燕王。在燕王朱棣起兵与建文帝朱允 争夺帝位的斗争中,“有功,累擢太监”,(《明史·郑和传》)成为明成祖身旁要人。

 在优裕安定的生活中,他想起了亡故的父亲,便请礼部尚书李至刚为父亲撰写墓志铭。但郑和幼小离家,父亲叫什么名字却不知道,只依稀记得乡里间呼父亲为“哈只”,于是,碑文中便写“公字哈只”。哈只原是对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过圣的人的尊称。碑文在北京写好,带回云南刻石立碑。这个碑现立于公园内的马哈只墓前,高1.6米,宽0.93米,砂石,额呈半月形,碑额篆书“故马公墓志铭”,字迹间有剥蚀。原文如下: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已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四人。和自幼有才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 ,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戍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仪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时)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在碑的背面右上角,另浅刻有楷书三行,文云: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祖家坟茔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十二日吉日 还记耳。郑和家世,《明史》仅说他是“云南人”,《马公墓志铭》提供了籍贯、身世、任职、赐姓等确切的资料;郑和成了显贵之后,是否回乡,史书阙载,碑阴的三行题记,反映了郑和在第二、三次远航之间曾回乡扫祭的事实。因而,此碑成了研究郑和的珍贵文物,今已建碑亭保护。在马公墓志铭两侧还立有石碑二方,一是师范(荔扉)录的《明史三保太监郑和传》;一是夏光南的《郑和太公墓志铭跋》,均为民国24年所立。对了解郑和及碑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就在郑和请李至刚为父亲撰写墓志铭的那一年,明成祖派郑和带队,以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他们于1405年从苏州刘家港(今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达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至1407年返国。以后又于1408——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1403——1433年出海远航,前后28年,7次远航,历30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所乘的船只,最大的长约148米宽约60米,可容1000人。这些航行比西方的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世纪以上,舰队的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远远超过了他们。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丝绸、瓷器、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的特产,“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不可计量)”。有的国家和地区还派使者随船来到中国,促进了国际间的交往。三保太监下西洋,是世界远航史上的创举,传为“明初盛事”。
  
  郑和公园的建立,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这位航海家的怀念。公园入口处高大的门楣上雕刻着千帆竞发,乘风破浪,向前挺进的图案,正象征着郑和不畏艰难险阻,为国家民族创功立业的精神。公园内还建有“望海楼”;以巨船形为底,楼设三层,其中陈列郑和像、郑和航海图、福建《天妃应灵之碑》及有关史籍等文物,登上这座“楼船”,可望五百里滇池,睹物思故,怀念郑和的感情油然而生……不必讳言,郑和回云南、下西洋,也与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有关。
  
  建文自被朱棣赶下台后,有的说他死于宫中,有的说他从暗道逃跑,削发为僧,往来于滇黔巴蜀间。明成祖始终心不下,多次派心腹之臣,以各种名义,四出查访,郑和回云南祭扫祖茔,也还负有此使命;派他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也是“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明史》)。这一点,后人也看得很明白,清代雍乾之际的诗人孙髯,就曾写道:“楼船西洋岸,意在捕蛟龙”(《春日登狮山》),但建文行踪不定,未能如愿。郑和卒于何时何地,今史学界仍有不同意见。其中一说是,他于公元1430年最后一次出海,至1433年于返航途中卒于故里。相传,郑和墓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之三保垅市,至今,三保垅市有三保洞,供有郑和塑像,三保洞前之土墩,传为“三保大人埋骨之地”(郑健吾《南洋三月记》)。国内,南京牛首山有郑和墓(疑为衣冠冢)。为纪念这位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航海事业,为发展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贡献的人物,郑和公园内,还立有“郑和纪念碑亭”和“郑和纪念馆”。郑和身为太监,无子,相传以其兄长子为后嗣,家住南京马府街,自称“马府郑”;其兄次子后迁往玉溪,两支子孙繁衍,至今已是近20代数百人。多年来,他们一直分别到牛首山和昆阳月山扫墓。


就在我家旁边
纪念郑和的
旁边就是太平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