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为什么怕割鹿刀:什么是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21:16:04
什么是道?
怎样才算得道?
成仙以后又会怎样?
成了仙就没有追求了吗?

什么是道?
“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它而行以便达到某一目的地的“道路”。遵循怎样的方式在运行可以比喻地说成沿着怎样的“道路”在“行走”,所以,“道”又借指各种行为体(如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支军队、一个人等)运行之所遵循,引伸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一般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这是中国古代思想中“道”的通常涵义,也是老子道论中“道”的基础涵义。老子道论所提出的“大道”、“常道”、“天道”、“可道”、“人之道”等的“道”字保持着“道”的通常涵义,其具体所指由它的前缀修饰决定。
由于存在物都有它的存在方式,事物之运行总伴随着它的运动规律,所以,有其物则有其道:物有物之道,人有人之道,天有天之道……同样,进入特定的行为领域则有相应的行为之所遵循,所以,治国有治国之道,持家有持家之道,为人有为人之道,企业经营有企业经营之道等等。就道的通常涵义讲,天下万物都是“有道者”,它们所奉行的道可以各自不同,又可以互有相通。在这些既可不同又可相通的众道之中,有些道只为极少数的存在物所奉行或只能在很小的领域中奉行,有些道可以被广大的存在物所奉行或可以在广大的领域中奉行;有些道被存在物在绵长的时间里遵循,有些道只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暂时用用;有些道据说被天所奉行,有些道则不为天所奉行;有些道因某种功用而值得我们大力倡导,有些道则相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就适用范围的广与狭以及持守时间的长与短而言,千差万别的道就有了一定的等级之分。值得在广大的领域中予以推行的道就是老子所说“大道”,值得在绵长的时间里予以遵循的道就是老子所说的“常道”。某道在广大领域值得推行说明此道值得行为者在涉足广大领域时恒常持守,某道值得恒常持守说明它在行为者所遭遇的广大领域普遍适用,所以,“大道”与“常道”是一致的,既可无所不包覆又可长且久的“天道”就是这种一致性的代表。这个以“天道”为代表的“大”而“常”之道就是老子劝道五千言所要大力标榜倡导,并主张在各种具体行为中(如治国、统军、持家、为人处事等)予以推行贯彻的理想范式。在老子道论的特定语境中,除了用作动词时另有含义外,别无前缀修饰的“道”或某些虽有前缀但仅属强调性修饰的“道”就特指该理想范式。文中所说的“有道”、“无道”、“几于道”、“非道”等的“道”都是该特指意义。这时如继续把这些“道”字理解成它的通常涵义,相应的表述就变得毫无意义。这与汉语中“理”字的情况是一样的:就理的一般意义而言,有其物则有其理,天下万物都是“有理”或“合理”的。但平常所说的“有理”、“合理”的“理”则不是这种意义的理,而是有其特指意义,在大谈其理的理学家中情况则更是如此。这种特定语境对普通概念的特指在日常语言中是很正常的,一般构不成理解的障碍。
但老子道论的特指意义的“道”还兼指宇宙的本源,世界的本体,比如它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等。这就造成了通常指斥之为“没有分清物质实体与物质运动规律之不同” 的玄妙用法。这是怎么可能的呢?理解其中的奥妙而不把它简单地归结为古人思想的混乱乃是理解老子“道”概念的关键之所在。
就象拙劣的程度规则会使计算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而良构的程序规则则可以使计算机更趋智能化一样,不同的行为方式或系统组织机理可以使行为体产生不同的行为表现,呈现不同的存在形态,并导出不同的行为结果。就此而言,行为方式或系统组织机理是一般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堪称系统的“灵魂”,发挥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道论所讨论的主要对象是道而不是物,所以,各种行为方式或某一理想范式就成了道论语句的最常见的主语。当道论把特指意义的“道”作为主语而谈论某一理想范式可以使奉行它的人或一般行为体怎么样的时候,听起来就好像是在说某一被称之为“道”的“东西”或某一被称之为“道”的“存在物”可以使人或一般行为体怎么样。这就使“道”有了可以被拟实化的倾向,有了“道体”的意味,就像计算机程序有了“软件”的叫法,某些方针原则可以说成是“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一样。由于不同的行为方式导出不同的行为结果,行为结果就可以看成是道所结的“果”,所以,道在母子之譬中就有了母本的含义;由于设想绝对无差别的世界之本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绝对之“无”,是道的差别分化在绝对均衡的背景中呈现出纷芸的形态,而某物从“无”中循某道呈现则决定了某物作为具体存在的具体性,所以,具备被拟实化倾向并能结“果”生“子”的“道”就被老子与世界的母本合而为一,宛然成了笼护整个世界的宇宙精神,无远弗届,亘古如一。有了这样的基础,老子就顺势推出了他的劝道五千言所必然要推出的最高行为楷模,并推行了一种把理想范式的确立通过一个理想典范的确立而确立,把对理想范式的倡导通过对理想典范的描述赞誉而推行的劝教手法。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道体的宇宙本源地位可以说明理想范式可以使行为者达成系统的主控地位,宇宙本源的无限化育能力则可以借以显示理想范式催生事业功果的良好功效,“道”轻而易举地超越了神帝的拘管而成了宇宙的“太上”。在道论的理论旨趣中,如此确立的典范模型更应看成是某种理想的虚拟,或某种并不完全匹配的假托,其真实性可姑置不论。这也是老子道论对此几乎不作论述的原因所在。
道被拟实化后,某些良好的行为方式在一般行为体所发挥的良好功用就可以说成是道体所发挥的作用。理想范式可以同时在很多行为体中产生良好的功用,因此道体也就显得无所不在,成为分身于各种行为体的“神魂”。在宇宙层次,道体俨然成了生养一切,主导一体的“上帝”。由此更进一步,老子大可借这“上帝”的出口言谈来劝教天下,就像一般宗教之所为。但老子却截然相反,他反复强调道体是虚无,它是“不言”的,从不打算借着摩西、耶稣或其他的什么“先知”来向世人传达它的意志和喜恶。相比于上帝的大威大权与大能,道显得无威无权又无能。它既不来管教我们,也不来救助我们,更不对我们造成任何阻碍;它不是一个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生存投靠在它的有意识的介入千预之上的主宰者,而只是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生存维系于对它的成功仿效之中的理想典范。除了可以作为典范而予以感念仿效之外,它并没有事实的存在意义,也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可以与我们能所相待的对象物而与我们遭遇。类似说法如“道冲”、“谷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道隐无名”、“道大似不肖”等。这一系列表现常常让人觉得神妙莫测,招来了“神秘主义”、“虚无主义”、“故弄玄虚”、“自己也没弄清楚”等等的批评。如果我们明白了道体不过是理想范式的拟实化,这些神妙莫测的表现就显得很容易理解:这不过是“道”的拟实化的反动,是把一个并非实在的“东西”作为实在物作表述之后所必然导致的自我否定,是虚无返归于虚无。这是老子道论的精义之所在,它使老子免于走向立神帝以设教的老路,使崇道不依附于神帝的权威或任何现实的力量而完全出之于人本的理性自立。
综上所述,在老子道论中,道在经由被特指、被拟实,最后又被化的虚无的系列演变之后,“道”仍然仅指某一理想范式。道论对这个很像“上帝”的“神魂”所发挥的作用的表述都是对某一良好的行为方式在一般行为体中所发挥的良好功用的例示,并不是指人或一般行为体获得了身外的某一物质性或精神性存在物的实际帮助,更不是力图确定该物质性或精神性实在物的真实存在及其运动规律以教导我们怎样去应付。注意老子把怎样的理想范式拟托给这虚无的楷模,然后又怎样把这理想范式推行贯彻于人类的现实行为,是理解道论思想的基本点。

道,我的感觉是一种状态。孙子日:“道者,上下同欲也”。可能此“道”非你所说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