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周胎死引产过程:<<背着父亲上学>>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22:23:10
找作者是谁?

作家王浙滨编剧

  背起爸爸上学》—中国的《父子情深》

  2005年4月6日 9:46:51 来源:新浪网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把铜勺决定了石娃和姐姐各自的命运,一个上学,一个辍学,既简单又严酷。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马莲河畔一个普普通通的上学娃获得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一等奖。 这是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面对着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和瘫痪在床的父亲,16岁的石娃变卖家产,背起父亲,走出了马莲河……

  曾经北京市青年宫举行了电影《背起爸爸上学》的首映式和百名学生家长座谈会,很多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都流下了眼泪。当主要演员赵强和故事的原型李勇出现在台上的时候,孩子们一拥而上……

  曾拍摄了《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根据真实事件拍摄了这部电影。由女作家王浙滨编剧,周友朝导演。1996年3月6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背着父亲上学》的报道,介绍了甘肃宁县一个叫李勇的孩子背着瘫痪的父亲坚持上学的事迹。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决定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女作家王浙滨进入甘肃老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深入生活,采访李勇。在这一个月里,她几乎每天都要流泪。她说,我喜欢那一个“背”字,究竟是什么力量能使一个16岁的孩子卖掉家产,“背”着父亲进城上学?那是一种怎样不同寻常的父子亲情?他今后的路怎样走?他的生命将承受怎样的重负?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凭一颗母亲的心,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从小在西北长大的导演周友朝,在这部影片里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拍摄了这部质朴感人的电影。15岁的农村少年赵强的表演使这部影片散发着浑金璞玉般的光辉。赵强说,我从小就不爱哭,山里的孩子,只会吃苦不会哭,15岁的男子汉,我好像从没流过泪。可在这部戏里,他哭了。大伙儿夸他会演戏,他说,“我心想我不是演戏,我为石娃难过”。

  正在甘肃庆阳师范学校就读的李勇也被邀请到北京参加了首映式。这个身体瘦弱、肤色黝黑的农家少年不擅言辞。当王浙滨第一次在他和父亲租住的简陋的房子里问他,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他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可是每一个集上,父亲都要给他买一根麻花,不为别的,就为这。我背着我爸上学,是我们父子俩的事,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也不想拍成电影……李勇说,他的父亲已经在去年去世,学校免掉了他的学费,他现在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仍然
  名列前茅,他希望毕业后能够被推荐到西北师范大学去继续深造。

  紫禁城影业公司把这部影片称为“中国第一部亲子电影”。

  PS:我觉得楼下的说的挺好的

《背着父亲上学》是三位老师合写的,他们是高自珍(笔名吴锋)、夏涵禄两位老师,师范学校的杨永庚老师。1996年3月6日,这篇文章在《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的头版发表。

这篇文章先后被全国100多家报刊转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的张和平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他为文章中的父子深情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打动,委托著名的电影剧作家王浙滨对我的故事进一步深入挖掘创作。1998年3月电影《背起爸爸上学》公映。

背起爸爸上学是根据一个学生李勇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主人公李勇出生在甘肃省庆阳地区的一个小山村里.上小学的时候,爸爸患中风瘫痪了,从此,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妈妈的肩上,家庭生活很困难.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也为了能继续读书,小李勇决心自己解决学杂费.他除了帮妈妈做家务外,还养了十几只兔子,利用课余时间给兔子割草.就这样,他利用劳动争来得钱,完成了小学学业.初中时,妈妈因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他们.爸爸的病也越来越重.李勇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仍然一边坚持上学,一边照顾病重的爸爸.放学回家还要做农活、做家务......可他依然保持着优秀的成绩。终于考上了庆阳师范中学,但由于爸爸,李勇就一边认真读书,一边照顾爸爸......
楼主啊!不好意思啊,没找到作者,我是在十一册小学思想品德书上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