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千代婆婆哪个村:快来救我!我们政治老师留的问题,18日就要用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10:48:31
☆分组搜集十月革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料.
○有关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杰出人物的事迹.
○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历史事件.
○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统计数据.

☆分组搜集有关报道,证实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
○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行径.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现象.
○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性质没有改变的统计数据.

☆在上述资料的基础上,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要经历长期,曲折的过程.
○从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和反复斗争的现实来看,对西方敌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的图谋,要保持高度警觉.
这些内容不需要全部都答,只需要部分就可以了.
请把问题和它的答案写在一起.谢谢谢谢.

中国近现代史“要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掌握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思想教育有几个方面,其中特别强调的是:第一,爱国主义思想。通过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备受侵略的事实和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事迹,教育学生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从历史事实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树立从国情出发,面向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定信念;第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上各族人民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斗争史实,尤其是新中国实现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国内各民族都是社会主义祖国的平等成员,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睦是实现祖国强盛的重要保证,从而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28]

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国情,着重讲述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曲折历程和中国近代思想的逐步解放过程。特别增加了林则徐放眼看世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形成和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同时加强了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兴起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内容。教材特别讲述和分析了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世界的事实和原因,对清后期的腐败也持批判态度。如讲述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指出“从清朝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并且指出,19世纪上半期“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在思想文化上,它批判“乾嘉学派”,赞扬了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对后来洪仁干的《资政新篇》,赞扬了其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事实“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在“清朝后期的文化”一章中,突出叙述了“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向西方学习,既学‘西艺’,又要学习‘西政’”。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也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对义和团的评价也更加客观,一方面指出其“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性质,“灭洋”的口号“虽然能够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义和团运动虽然是爱国的,但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

世界近现代史教育目的也体现了新意,它说:“要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过程,进一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形成统一整体的进程,近现代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科学技术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要达到的思想教育目的包括“社会发展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具有曲折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改革与守旧、开放与封闭、进步与反动始终影响着历史的全过程,但社会进步的总趋势不可逆转,从而进一步树立坚持改革开放,追求社会进步的观点。世界历史教育还要求通过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趋势的讲述,“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信念和责任感”;在世界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是要“通过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上民族英雄、革命志士以及其他优秀人物的事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通过比较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并结合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明确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它还提出要形成“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通过了解世界近代史上科技、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掌握科技文化知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29]

从选材的内容上看,西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开始得到更多的篇幅。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得到进一步客观的评价。如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就把中国史学界的三种不同观点介绍给学生:①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做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②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③“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除了继续批判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殖民地的掠夺,使殖民地人民陷于灾难之中,给殖民主义者带来了巨额财富外,新航路开辟的进步意义得到新的补充:认为它对世界,特别是欧洲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扩大了经济和文化的往来,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有了联系,世界各地区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世界近现代史在讲述17、18世纪的东西方世界时具有启发性地指出:这两个世纪欧洲经历的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此间出现的启蒙思想,使西方由此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然而与此同时,在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封建国家“却闭关自守,正在走向衰落,他们日益落后于世界巨变的大趋势,最终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势。”对于日本明治维新课本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对作为中国的近邻和国情基本相近的日本面临西方威胁时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它的“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的举措,都给予了肯定。对它的意义归纳为“日本自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并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明治维新还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30]

对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这一章,突出体现了对西方文化传统的客观态度。认为“文艺复兴后,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和理性的风气促进了科学和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在文学艺术方面介绍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总体评价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1]。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对历史的重视,赋予历史课更大的责任。1999年4月25日,江泽民致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一封信中再次强调了学习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江泽民认为,学习中国历史的益处在于:弄清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增强唯物史观,丰富治国经验。同时,他还强调:“我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历史。历史知识丰富了,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眼界和胸襟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32]

1999年6月中旬,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首要任务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他再次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德育方面,他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等等。”为了体现教育“要面向世界”的宗旨,会议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要“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在这种新形势下,历史课无疑在下一个世纪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同时在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也正在积极地研讨和制定中。它将体现新的时代要求,在以下几方面体现新意。对历史学科的性质、任务、目标的表述至少要体现这样的思想,即“历史学科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以面对21世纪的挑战的总体目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学科是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意识培养,加强保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尊重理解其他文化传统和文明成果的意识,增强学生在未来国际竞争、合作、交流中能力的重要学科。”传统上的“思想教育目标”将可能被“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或其它类似的提法)所取代,其内涵也必须加以丰富,例如增添“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增进国际间各民族的理解,汲取各国文化和文明中的精华的意识,以这种客观的历史理解和开阔心态为中国和世界服务”这样的提法。

四、小结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曾经而且还将受到特定时代的若干主要条件的影响:第一,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第二,国家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上的方针和政策;第三,国际形势和与此相适应的国家制定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换言之,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科书的的编写基本上是一种“国家行为”,不是“私家之言。”当然,专业历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家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过去的50年中,中国中小学的历史教育毕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而调整和变化。在毛泽东逝世后的邓小平时代,特别是1992年以来,中学历史课中“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内涵和内容方面,以及在两者的辨证关系上都发生了可观的变化。

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在前30年的时间里,主要体现如下的基本思想:;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明有重大贡献,长期处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能工巧匠;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华文明是是中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在经济、文化方面交流、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在共同抗击外来侵略,保持中国的独立和统一的共同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探索和斗争的内容得到强调。中国5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在各方面的成就。所有这一切历史事实,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就国际主义教育而言,在最初的30年中,其定义和内涵,受马克思主义传统意识形态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在五十、六十年代特别强调“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国际主义”;1966年至1976年,特别强调“三个世界”的理论,在历史教材中要体现联合第三世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的宗旨。也就是说,受到时代的局限,其内涵是相对狭窄的,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而且就“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相互关系而言,似乎二者是不能够彼此兼容的。当然这是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决定的。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20年来,虽然有所曲折和反复,在两种“主义”的彼此关系上孰重孰轻,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就如何保持自己优秀传统和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的尺度上如何恰如其分把握的问题上也曾经出现过争论和反复。但是无论如何,主要的进步在于,在爱国主义教育得到进一步强化的同时,传统上的“国际主义的教育”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迁,正在向“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教育的方向转化。通过历史,了解世界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不但尊重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精华,更要了解、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情感。为世界的和平、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的交流等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改革开放,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传统和文化吸收他人长处为我所用,积极进行国际合作和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对中国的发展和振兴有益,而一个现代化的繁荣稳定的中国,对世界的稳定和发展有利。总之,面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和对新一代人才新素质的要求,中国领导人和教育工作者产生了很强的紧迫感,他们一直在努力思考如何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培养成在保持中国文化精华、热爱祖国的大前提下,成为胸怀更加宽广,眼界更加开阔,更富于竞争力、更具备世界意识和全球眼光的新世纪人才。通过相对客观的、平衡的、生动的、令人信服的和面向世界的历史教育,中国的历史教学无疑将在培养中国21世纪人才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