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红颜:什么是资本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4:58:55
还有一点,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他们之间是对立的呢。

资本主义
capitalism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抗的、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
基本特征 ①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②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③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④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⑤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
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强制地使劳动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全部过程的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从而既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又给它造成了商品市场。剥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历史在不同国家带有不同的特点,经历不同的阶段。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的变换,即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资本原始积累还包括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以及其他利用国家权力的暴力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
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终确立的。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由于在工场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比资本主义初期实行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8世纪,在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同工场手工业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生矛盾。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诞生的机器大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结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国家具有共同的规律并带来类似的后果,但是各个国家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把从前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即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从个人的产品变成社会的产品。但是,这些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却不是归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者所共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产生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的发现证明,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价值,两者的差额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资本的竞争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不仅产业资本家,而且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都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瓜分。在资本主义社会,地租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整个资本家阶级发财致富的源泉,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获取剩余价值或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家进行生产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动机。一切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同时都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缩短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的手段。机器的改进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受到排挤,形成一支产业后备军。这支后备军是工人阶级对资本家进行斗争的绊脚石,是资本家把工资抑制在合乎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机器的改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本来是增加社会财富、缩短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变成了提高劳动强度、增加失业人口、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的手段。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它自身受剥削的程度也越深。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是工人贫困的积累。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还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简单商品生产已经包含着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这种无政府状态推向极端。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也在竞争规律的支配下,竭力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改进机器,加强自己企业中社会化生产所具有的组织性,其结果是不断加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大工业巨大的扩张遇到了资本主义占有所造成的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社会化生产所必需的客观比例遇到了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破坏,冲突便成为不可避免。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就是这种冲突的突出表现。在危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构在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社会生产力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的这种反抗,迫使资本家阶级不得不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由资本集中而产生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以及国家占有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它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见帝国主义)。但是,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资本的属性。资产阶级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君主立宪制也好,议会共和制也好,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理想的总资本家。而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因此要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真正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资本主义在它的发展中已经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在现代,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已经使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以及对政治、精神的统治,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严重障碍。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实现社会主义,为消除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人为障碍、消除资本主义对生产和产品的明显浪费和破坏创造了前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不仅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经济条件已经具备。资本主义还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它是最具有革命性、组织性的阶级。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武装,建立了自己的政党,它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证实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更使社会主义的实现在地球的大片土地上成为现实。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有两种理解。一种定义是从生产技术的角度定义的。手工磨产生封建主为首的社会,机器磨产生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完全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此之前,只有地主、领主、奴隶主,没有资本家。但是,远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16世纪后半叶的尼德兰革命,17世纪中叶的英国革命,以及工业革命刚刚发生、还远没有影响到法国经济时,1789年的法国革命,又都被马克思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马克思还有另一种定义,即从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来定义资本主义的。大体来说,如果一个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的生产关系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则该社会是奴隶社会;是领主与农奴制的关系,则是封建社会;如果是资本家与自由雇工的关系,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更进一步,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劳动者的身份是奴隶,则是奴隶社会;是农奴,则是封建社会;是自由雇工,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正是按这个定义,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法国革命才被看成是资产阶级发动并受益的资产阶级革命。

仍然按此定义,则中国古代社会各王朝前期,农民从国家分得土地,既可理解为农民直接受雇于国家;亦可理解为农民都拥有私有土地,是自我雇用,只需要向国家交税,不受地主、领主或奴隶主剥削。但这两种理解都无法纳入上述三种社会形态,倒是接近新中国土地改革后的社会。到了王朝后期,自耕农大量失地,流入城市或进入大庄园,成为大资本家或大庄园主的自由雇工,则社会性质当可归入资本主义社会。仔细辨认尼德兰、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人们很快会发现,他们是一些商人、工场主、船东、银行家、庶族地主、自耕农。在中国唐、元、明各朝中后期,汉、宋、清各朝全期,同样的社会阶级蓬勃发展,茁壮成长,实力之雄厚,远非欧洲各国可比,为什么不能叫资产阶级?

人们会说,中国古代社会的资产阶级不掌握国家政权,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调节,因此中国古代有资产阶级,却不是资本主义。换言之,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机器的社会。然而,按此定义,德国社会民主党、英国工党、法国社会民主党以及北欧各社会民主类型的政党曾经长期执政的欧洲各国,资产阶级也受到种种重农抑商政策措施的调节,如高额累进所得税、加速折旧、强大工会、高工资、高福利、高社会保障等,就将被排除在资本主义之外。事实上,这些国家也往往自认是社会主义,或者回避主义,自称是福利国家。但是,在所有这些国家中,基本生产单位仍然是企业,基本生产关系仍然是资本家和自由雇工。因此,这些国家仍然属于马克思定义下的资本主义。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古代社会就不是资本主义社会?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古代社会的资本家一旦赚了钱,就购土地、置房产、买爵位、奢侈消费,而不象西方的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因此,中国的资本家具有封建性。但是,仔细阅读西方企业史会发现,除美国以外,欧洲的资本家,无论是英国、德国、还是法国,赚来的钱同样会购土地、置房产、买爵位、奢侈消费。理由很简单。随着利润不断投入生产,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风险越来越大,而房产、土地则是垄断性产业,风险较小,购买爵位则相当于是买政治保险。在生活方式上,美国和欧洲的资本家一样,都羡慕贵族的生活方式,住宅和别墅的风格都刻意模仿欧洲贵族,甚至地名、街名、人名都常常用欧洲贵族来命名。无论是现代西方还是古代中国,只要资本积累规模增加,因地理、产品、技术、规模等各种因素而导致的垄断程度就会提高,与各级政权勾结的程度就会加深。随着垄断利润滚滚而来,企业在竞争性阶段的节俭就变得毫无必要。事实上,意大利文艺复兴正是威尼斯商人讲排场、比阔气、高消费的产物。西方各大企业家族或企业王朝,例如,福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梅隆家族,杜邦家族,罗思柴尔德家族,蒂森家族,等等,哪一个家族没有成群结队的私人飞机、游艇、庄园、高档轿车?既然现代西方和古代中国的资本家无论在资本积累和消费方式上都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为什么欧美的资本家不具有封建性?

更加不公平的是,中国的资本家群体被称为“帮”,什么山西商帮,安徽商帮。“帮”暗示着黑社会。而执行着同样社会功能的欧洲资本家群体,尽管在经营规模和资产上都比中国小得多,却被称为资本集团——暗示着文明和进步。如果说中国资本家群体会有官商勾结的倾向的话,所以叫“帮”;那么当代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与美国国防部勾结,美国大石油公司与白宫勾结,更进一步,美国的大企业通过政治捐款系统地与政府勾结,是不是也有官商勾结倾向,也应该叫“帮”?如果说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商品流通,方便资金筹集和融通,是资本集团的功能,那么中国的资本集团同样具备上述象征着文明和进步的功能。

由此可见,只要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只要该社会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人一无所有,只有劳动力,则该社会就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新王朝建立之初,基本上都有一次土地改革,或者平分,或者承包,使每个家庭都拥有一份土地。这时,有市场经济,但缺乏大规模的失地农民,也许可以叫做小资产阶级社会,甚至可以叫社会主义社会。大体上,经过30、50年后,由于水旱灾害、生老病死等各种变故,贫穷的农民只好出卖土地,或流入城市打工,或流入大农场,成为大地主的雇工,社会分化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性质就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

再回到重农抑商的命题上来。如果上述叙述成立,则可以看出,在王朝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确将放慢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的步伐,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两极分化倾向极其强烈,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要顽强地到来。从各王朝中期起,以大地主、大商人和大官僚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力量,这种力量最终将摆脱政府的调节,将政府权力市场化、资本化,使社会崩溃。

也就是说,恰恰是市场经济的两极分化机制,导致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积聚和无产阶级人数的壮大。与此同时,权力体系也日益失去制约,权力集中到少数谋求短期私利的权臣、宦官或外戚手中。资本的积聚与权力的积聚相互推波助澜,社会财富完全集中到一小撮人手中,社会必然崩溃。

资产阶级是一个社会阶级.它是由有一定资本的社会人组成的特定阶级.
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是一种由资产阶级掌控国家政权的国体.
封建社会是地主剥削农民的生产关系.
欧洲范围革命,你指的不清楚,是否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详细资料请看高中二年级历史课本上册

资本主义
capitalism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抗的、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
基本特征 ①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②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③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④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⑤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
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强制地使劳动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全部过程的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从而既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又给它造成了商品市场。剥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历史在不同国家带有不同的特点,经历不同的阶段。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的变换,即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资本原始积累还包括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以及其他利用国家权力的暴力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
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终确立的。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由于在工场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比资本主义初期实行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8世纪,在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同工场手工业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生矛盾。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诞生的机器大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结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国家具有共同的规律并带来类似的后果,但是各个国家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把从前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即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从个人的产品变成社会的产品。但是,这些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却不是归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者所共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产生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的发现证明,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价值,两者的差额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资本的竞争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不仅产业资本家,而且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都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瓜分。在资本主义社会,地租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整个资本家阶级发财致富的源泉,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获取剩余价值或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家进行生产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动机。一切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同时都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缩短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的手段。机器的改进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受到排挤,形成一支产业后备军。这支后备军是工人阶级对资本家进行斗争的绊脚石,是资本家把工资抑制在合乎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机器的改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本来是增加社会财富、缩短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变成了提高劳动强度、增加失业人口、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的手段。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它自身受剥削的程度也越深。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是工人贫困的积累。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还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简单商品生产已经包含着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这种无政府状态推向极端。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也在竞争规律的支配下,竭力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改进机器,加强自己企业中社会化生产所具有的组织性,其结果是不断加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大工业巨大的扩张遇到了资本主义占有所造成的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社会化生产所必需的客观比例遇到了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破坏,冲突便成为不可避免。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就是这种冲突的突出表现。在危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构在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社会生产力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的这种反抗,迫使资本家阶级不得不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由资本集中而产生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以及国家占有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它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见帝国主义)。但是,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资本的属性。资产阶级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君主立宪制也好,议会共和制也好,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理想的总资本家。而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因此要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真正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资本主义在它的发展中已经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在现代,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已经使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以及对政治、精神的统治,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严重障碍。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实现社会主义,为消除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人为障碍、消除资本主义对生产和产品的明显浪费和破坏创造了前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不仅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经济条件已经具备。资本主义还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它是最具有革命性、组织性的阶级。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武装,建立了自己的政党,它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证实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更使社会主义的实现在地球的大片土地上成为现实。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资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形势被称为资本主义
工农专政下的社会形势被称为社会主义
两者并不对立,只是有些国家对立罢了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抗的、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
基本特征 ①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②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③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④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⑤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