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并肩做孩子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3:12:24
用哲学的眼光分析一下

一向为李鸿章所倚重的北洋舰队竟会在甲午海战中败给日本,这是李鸿章及其他清朝统治者所万万料想不到的。他们虽然对西方列强畏之若虎,但对日本却从没用正视的眼光去打量过它,因为臣伏了千年的小小岛国,不过是个蛮夷小邦,是决没有掀起黄海千尺浪的能耐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蛮夷小邦掀起了千层浪,掀翻了清政府赖以自慰的新式海军——北洋舰队,使清朝的海岸线一下子暴露在正觊觎中国这块肥脔的列强的眼前。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如此不堪一击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产物。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开明地主为了挽救清王朝濒危的统治,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用于壮大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终于,在80年代中期,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步组建完成,其中以北洋海军的实力最为雄厚。但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舰只,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一位日本将领参观舰队后说:“这种舰队,吨位再大也是没用的。”

  为什么有了舰队却不训练呢?其原因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重视舰队的存在与发展。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再加上慈禧大搞“万寿庆典”挪用了海军的军费,极度紧缺燃料、弹药成为舰队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在关键的时刻,英美等国也从中作梗,把质量低劣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的炮弹出售给中国。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利最终又使中国套上了《马关条约》这一沉重的枷锁。随着条约的签定,外国列强极大地加紧了对中国的输出和原料掠夺,外国势力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

  甲午中日战争后,素来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对昔日的蛮夷小邦刮目相看。中国的仁人志士更是为此苦苦思索日本强盛的根源。

  日本的近代化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当时以明治天皇为首,中下层武士为主的倒幕派以暴力推翻了幕府统治,阻碍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最大毒瘤被割除了。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如废藩置县、改革土地制度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等,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由天皇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也赋予了公民以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的自由。日本还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垄断组织的形成及壮大,促使日本于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转移人民斗争的视线,日本出台了“大陆政策”,把中国和朝鲜划入了其“利益线”范围。

  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种主观上的桎梏影响了洋务运动的进程及其发挥的作用,无法形成中国近代完整的工业基础和新的生产关系。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学校虽然引进了一些新的教育形式,但仅限于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有关的内容,未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近代教育体系。这一切都决定了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经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代社会,凡是在国际事务中指手划脚、甚至粗暴动武干涉他国内政的无不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因为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他才有胆量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行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战争惨败的钟声时时撞击,提醒整个中华民族清醒地面对中华发展之大计。

  新中国历经五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奋斗,开创了经济腾飞的新局面,但问题与不足却仍不容忽视。虽然中国有了如此辉煌的业绩,但却不是世界强国,没有在国际事务上充当主角的能力。而且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右翼势力掀起历史逆流,使中国和亚洲的和平面临挑战。

  腐败与落后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经济决定一切,腐败的政治、落后的生产力必将导致经济的衰弱,从而把民族、国家引向败亡的深渊。

  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方面如政治、军事、文化的突飞猛进。九七年的金融风暴中,中国站住了,站稳了,经受住了冲击,说明中国经济已具备了一定实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经济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将再掀起国内经济发展的新高潮。而且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会大大提高,她将是稳定亚太乃至世界的镇石。

  世界局势,风云莫测,中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文明建设,消除腐败,稳定社会。把建设有中国物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振兴中华民族,才是中华发展之大计。

(1)日本方面

①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②日本统治集团,为摆脱国内危机,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2)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行径的支持

①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助手;

②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③德法企图趁机夺取新的权益;

④俄国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3)中国方面: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不认真备战,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清军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4)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共同出兵朝鲜,日本趁机制造事端,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

(1)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①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宣战,但李鸿章却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②平壤战役:日军分路进攻平壤,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抗日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日军占领平壤。

③黄海战役

概况: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遭遇,丁汝昌下令迎战,结果双方互有胜负。

影响: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不许北洋舰队巡海迎敌,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2)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①辽东战役:黄海大战后,日军一路从朝鲜越过鸭绿江,进攻辽东,沿海清军除聂士成率部抵抗外,其余大部溃逃,日军占领九连城;另一路日军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制造了旅顺惨案。

②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双方代表:1895年4月;李鸿章、伊滕博文。

(2)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3)危害

①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于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总之,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二、三国干涉还辽

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

2.经过

(1)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2)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中国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斥责清政府投降卖国。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

(2)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回大陆。

2.经过

(1)在台北,义军首领徐骧、丘逢甲率义军同日军苦战。

(2)在台中,刘永福率黑旗军和徐骧联合作战,猛烈打击敌人。但由于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台湾抗日军民的处境日益困难。

(3)10月,台南的英国传教士导引日军进城,台湾全部沦陷。

3.意义:台湾保卫战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重点阐释】

⒈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影响

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②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③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给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影响:①对中国:日本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允许在华投资设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②对远东: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国力加强,吞并朝鲜进程加快;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受到法、德、俄国的抵制;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加激烈。

2.《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

相同点:

①从性质上看,都是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②从内容上看,都有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的规定。

③从危害上看,都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

不同点:

①从内容上看,《马关条约》割地的面积远远超过《南京条约》,赔款数额也大大超过《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所开放的通商口岸都是在东南沿海,而《马关条约》所开商埠已深入中国内地;《南京条约》的关税协定是为了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马关条约》在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开设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

②从特点上看,《南京条约》体现了列强要打开中国大门,开辟中国市场的要求;《马关条约》体现了列强分割世界、资本输出的新要求。

③从影响上看,《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3.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共同点

(1)从性质上看,都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2)从战争的背景和爆发来看,都发生在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都是从中国邻国引起。

(3)从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来看,在两次战争中,中国军民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清军涌现了一些爱国将领。

(4)从清政府的抗战态度来看,清政府都奉行妥协退让的方针,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甲午中日战争中,他又奉行“避战自保”的政策,致使中国军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5)从战争结局来看,中法战争清政府乘胜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些条约都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利益,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⒋三国干涉还辽的原因及其实质

原因: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侵犯了俄德法三国的既得利益。从俄国来看,沙俄早就对辽东半岛怀有野心,要侵占辽东半岛的方针已定。当它获悉日本要强占辽东半岛时,就迫不及待地联合法、德进行干涉。从德国来看,德国东部边境长期受到俄国威胁,它一则为了把俄国拖进远东纠纷之中,疏远俄法联盟,减轻自己的压力;二则为了趁机从中国获得一个海军基地,扩张在远东的侵略势力。从法国来看,法国是俄国的盟国,显然要追随俄国,同时也不希望日本在华势力过于强大,影响法国的在华势力,也趁机增强在中国的地位。

实质: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出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

清朝末年对外的官方战役之所以失败,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战术的失败,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失败!重农轻商,封闭国门,这才是清末众多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士气。
日本全歼俄舰队。
中国近乎50年不胜。
没想过能打赢啊,就没给好的补给过。
于是李大人命令在港口不准出战。
于是在港口被歼灭。

落后就要挨打!!!

主要是当时的皇帝是没能之辈.
李鸿章是清代十大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