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甲硫洗剂有副作用吗:形而上学怎么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4:53:11
解释一下 形而上学

碰到这个词N次了
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

简单点嘛,其实呢就是说,想问题做事情时不用发展的眼光去想去做,一切出发点都停留在自己所能看到的某个片面上,不联系过去未来。你可以理解为“机械主义”因为有这种思想的人通常很死板,不懂变通。

建议看这里:
http://zhidao.baidu.com/q?ct=17&pn=0&tn=ikaslist&rn=10&word=%D0%CE%B6%F8%C9%CF%D1%A7

形而上学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形而上学”一词的解释有两种,其一是指哲学史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其二是我们所熟悉的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但在现行的人的主观意识流中,第一种观念已被遗忘,反之第二种认识占据了主流,成为了绝对。这里强调的,并非是人的主观意识中消极的、错误的、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即形而上学,而更侧重了人的主观意识发展过程中所必然依赖各种形式化的思维表述对人的意识的沟通所起到的桥梁般的联结作用。形而上学,如果我们排除常规偏见的话,真正具有了导引我们的意识与思维向着某种惯性般束缚的意识引力寻求突破的促动作用,从而为我们思维体系的完善建立起了更为简捷的通途。
按着哲学的观点,“形式”、“手段”、“方法”、“工具”等词语的哲学含义是同一的,具有文学词典所无法表述的更为深远的思想内涵。至于形式化,除了反映的是人的思维意识形成、发展、沟通所必须的依托之外,最大限度地代表了无限丰富的物质世界所具有的规律性运动的一面。物质世界存在于人的大脑及其意识之外,如何反映和认识这个充满无穷魅力的外部世界,不仅是我们活着的人所具有的天然冲动,数千年的我们古人早已开始了这种深入的探索历程。今天我们所利用的种种物质的和精神上的手段,都是从人类文明中的不断交流传播中继承而来的,古人的意志以其特有的思维表现形式为今天的人类所读懂。象数学、几何原理的发明,象文字、语言的形成,还有一切科学原理和其所最终体现的物质性创造都对今天人类社会的辉煌起到了奠基作用。今天的人类群落俨然站在了我们先辈们的肩膀上,而这种历史般的优越感却很难为普遍的群体意识所领会,人类还在为某种历史性的旋涡所束缚。
思维的形式化是指人大脑中的意识所具有的天然般的惯性深入的特点,与其他生命不同,人类在选择生存条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要丰富得多。举个简单的例子,食肉动物以凶猛著称,其牙齿、四肢的特有结构是便于捕食猎物,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而形成的,这表明食肉类动物的生存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与专一。同样,食草动物的特点,决定了食草动物选择食草这一生存方式的很难改变。除此之外的其他种类的生命,都各具其生存特点,而且以人类的观察视角也想当稳定。再回到前面的命题,我们不难发现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的最大区别,不仅仅是人类大脑所拥有的独特思维形式,而是更深入的富含历史性渊源的人类选取生方式过程中所具有的灵活性、易变性。这主要归功于人类的大脑在自然般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功能。至于形式化,则更突出地表现为人类及其个体思想意识的形成所必然遵循的外在的学习与创造的交替过程之中。
相对于其他生命,人的大脑要灵活得多,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个体的人所拥有的创造性智慧,已湮没于历史般的某种注定了的进程之中。反映在每一个活生人心灵空间之内的某种自信般的聪慧感觉,实为模式化了的思维运动轨迹的显现而已。就象流动的河流,摇动的树枝,飞驰而过的车辆等等有规则般的机械运动或其它形式的运动一样。尽管我们是人类,尽管我们有着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在某种必然般潜在意识的物质性束缚中,人的行为与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在表现运动所固有的内在规律性一面,具有相同的存在意义,假若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特征,具有有章可循、可读、可解的一面,那么人的那种原始般的气息,显然仍未断决。虽然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依旧不断地在激发着创造力的膨胀,可在人类群落这一巨大的整体性背景下,人类个体日益显得无足轻重了。逐渐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而失去了独立自我意识的存在,看似摆脱了自然般的奴役,却无形中又走进了自酿的更具迷惑性的新的进化形式之中。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