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e拼音的所有汉字:冰心的简介与生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7 23:06:29
要详细哦!谢谢

冰心的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省的福州。1901年移居上海。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在燕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到美国留学,1926年回国。曾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6年后到日本东京大学任教。

1954年以来,曾被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8年开始写《再寄小读者》。

1978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上被选为作协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同年被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

生平简介  1900年10月5日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那购得。
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
冰心(24张)
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谢葆璋前来北京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
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美国公理会创办)。
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等。
1922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出版于北京的《晨报》。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1923年由燕京大学(由协和女子大学等教会学校合并而成),燕大期间,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归主。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宋美龄也毕业于该校)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
1926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后,冰心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冬儿姑娘》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1933年末写就《我们太太的客厅》,内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为文坛公案。
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
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年—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讲授中国新文学史。
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更有《冰心小说散文选》、《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等作品出版。
文化大革命后冰心受冲击,被抄家并进了“牛棚”,烈日下接受造反派批斗。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至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合作翻译《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
1994年9月因心脏功能衰弱需入住北京医院;虽住院却仍一直关心社会:1998年水灾时她知道后捐出二千元,及后知道灾情严重,再捐出一万元稿酬到灾区;冰心至1999年2月13日病情突然恶化,心跳加速血压偏低并有发烧,翌日下午女儿吴冰带同总理朱镕基亲自到医院探望,至同年2月28日晚上九点于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编辑本段人物事迹少年时期  
18岁的冰心和母亲,三弟
1900年10月5日,冰心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战争,参加过抗击日侵略军的战争,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
冰心出生后7个月时,就随全家搬迁到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漫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其它的北方港岸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就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读《大卫·科波菲尔》时,当读到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家出走,去投奔他姨婆的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掰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后,
冰心&她的作品(19张)
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这里住着祖父的一个大家庭,屋里的柱子上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这幢房子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后,林家怕受株连,卖去房屋,避居乡下,买下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老先生。在这里,冰心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女中时期  在北京闲居半年之后,冰心向舅舅杨子敬提出要上学,经过打听,他们选择了贝满女中(即今北京市第166中学)。这是一所教会学校,隶属于当时的公理会,校名依中国的传统,写作"贝满中斋"——”贝满“音译自学校捐建者的姓氏”Bridgeman“。1914年的秋天,舅舅带冰心去贝满女中报名。在校长办公室,冰心被考了一道论说题”学然后知不足“。由于冰心在家塾中做过这道题,于是一挥而就,令校长叹服,就这样顺利地取得了入学资格。
刚进入女中的一段时间,冰心并不适应,同学们拘谨、严肃的性格让她感到拘束,圣经课让她觉得枯燥无味,另外,算术课的内容又超过了她的知识背景太多,以至于她第一次月考不及格,给了她很大的打击。后来,在1915年的暑假,经由培元蒙学的一位数学教师的辅导,她才补上了这一段知识的空白。随着同学之间渐渐熟稔,原先枯燥的校园生活开始有了改观。她发现同学们其实很淘气,很爱开玩笑,她们因着冰心的本名”谢婉莹“叫她”小碗儿“,又因为她道地的烟台口音叫她”侉子“——她和同学已经亲密无间了。除了在数学上一开始有些费力,冰心其他课目的学习成绩都十分优异,作文甚至得到过120分。
贝满女中有不少集体活动,比如周日,非基督徒学生要学习圣经故事,然后一起参加礼拜,而这占用了冰心一周中唯一能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是以她常常借故不去。但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她结识了很多好朋友。除此之外,学校每周三下午会举办”文学会“,活动有读报、演说、辩论等,是同学们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一年下来的磨砺,冰心的演讲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她晚年回忆道:”我觉得这训练很好,使我以后在群众的场合,敢于从容地作即席发言。“
1915年,时局动荡,年初日本军国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年末袁世凯称帝,其间爱国运动更是声势汹涌,冰心也在其列。到袁世凯不久下台后,校园暂时恢复了平静。1917年暑假,冰心和一些同学参加了女青年会在西山卧佛寺举办的夏令会。开会回来,北京正处于张勋复辟的前夕,谣言四起,甚嚣尘上,冰心父亲决定让妻子和儿女回烟台暂避一时。复辟的丑剧,从1917年7月1日起,只演了12天,冰心很快就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1918年的夏天,冰心从贝满女中毕业,当时全班只有18个人,她以最高的分数,按照学校的传统,编写了“辞师别友”的歌词,在毕业会上做了“辞师别友”的演说。同年,冰心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晚年回忆贝满女中的这四年,冰心写道:”我以十分激动的心情,来写这四年认真严肃的生活。这训练的确约束了我的‘野性’,使我在进入大学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前,准备好一个比较稳静的起步。“ [1]青年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其间,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
冰心手稿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对人生的感悟和自然四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美国留学  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奈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任教清华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结婚成家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 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3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
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

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他们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在英国,冰心与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伍尔夫进行了交谈,她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文学与中国的话题。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吴平吴冰吴青三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
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之一。
冰心在创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冰心和吴文藻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冰心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知识分子,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求光明,永不止息。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与周恩来就有过接触,相约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周恩来曾邀请她访问延安,虽然未能成行,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解放战争时期,冰心拒绝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支持亲属投奔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之初,她身居日本,心向祖国,坚决支持吴文藻毅然摆脱国民党集团的正义之举。在新中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期间,她先后出访过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尼亚、英国、苏联等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中间传播友谊。同时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1949元旦全家东京合影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冰心受到冲击,家被抄了,进了“牛棚”,在烈日之下,接受造反派的批斗。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人,通力合作完成了《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的翻译。在这段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冰心也和她的人民一样,陷入困顿和思索之中。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尽管受到不公正对待,她坦然镇静地面对一切,坚信真理一定胜利。她时时密切关注社会主义祖国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实践证明,冰心是长期与党患难与共的亲密朋友。二次创作高潮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冰心迎来了奇迹般的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她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54年一届人大福建代表,后排右四为冰心
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病痛不能令她放下手中的笔。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她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九旬时发表的《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都是用正直、坦诚、热切的拳拳之心,说出真实的话语,显示了她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她身体力行,先后为家乡的小学、全国的希望工程、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与发展基金和安徽等灾区人民捐出稿费十余万元。她热烈响应巴金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捐出自己珍藏的大量书籍、手稿、字画,带头成立了“冰心文库”。冰心作为民间的外交使者,经常出访,足迹遍布全球,把中国的文学、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她为国家的统一和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
冰心(9张)  。

冰心简介

原名谢婉莹,笔名有冰心女士、男士等。1900年生于福建省福

州市,原籍福建长乐县。父亲是清政府的海军军官。1904年她随父移

居烟台,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自幼热爱大海。1911年进女子师范

学校学习,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学习,1918年入北

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

的宣传活动。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两个家庭》,开始了以社会、

家庭、妇女为主题的“问题小说”的创作。随后发表了《斯人独憔悴》、

《庄鸿的姊姊》等。1921年后,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

星》、《春水》等,作品多以“母爱”或“人类之爱”为解决社会

人生问题的理想。1923年,她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专攻英

国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

《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后,冰心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

教。1931年写了小说《分》,标志着作家对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

识。1932年北新书局开始分集出版《冰心全集》。

抗战爆发后,她于1938年到昆明,1940年到重庆,曾以“男士”

的笔名写了散文《关于女人》。1946年抗战胜利后,曾在日本东京大

学教授“中国新文学”课程。1951年秋回国,她写了散文《归来以后》

等作品,创作上揭开了新的一页。1956年出版了《陶奇的暑期日记》。

1958年3月《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她的《再寄小读者》,内容多是介

绍国外见闻、歌颂友谊以及勉励儿童努力上进。此外,还出版了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以

及《冰心小说散文选》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香港朝阳出版社还出版了

她的散文集《樱花和友谊》、《我们这里没有冬天》。粉碎“四人帮”

以后,她开始在《儿童时代》上发表《三寄小读者》。

建国以后,冰心曾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社会活动。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省的福州。1901年移居上海。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在燕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到美国留学,1926年回国。曾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6年后到日本东京大学任教。

1954年以来,曾被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8年开始写《再寄小读者》。

1978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上被选为作协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同年被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

冰心是从五四时期开始写作的,先是作为女学生联合会宣传股之一员,些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这时奔腾澎湃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些时代思潮,把她卷进了狭小的家庭和学校的门槛,使她慢慢地看出了她周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处处都有使人窒息的社会问题。她开始写了一些问题小说,用“冰心”的笔名发表了。后来写得滑了一手,就一直写作下去,理科的功课拉下了很多,她就索性转了系,改了文科。
小说集:

《超人》、《斯人独憔悴》、《空巢》、《女侦探》、《自由花》

散文集:

《中国作家》、《关于男人》、《我的老伴——吴文藻》、《怀念郭小川》、《悼念孙立人将军》、《我们全家的老朋友——沙汀》、《随笔》、《冰心小说散文选》、《小桔灯》等

诗集:

《春水》、《繁星》等

除了创作之外,冰心还先后翻译过泰戈尔的《园丁集》、《吉檀迦利》、《泰戈尔诗集》和他的短篇小说,穆·拉·安纳德的《印度童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