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面怎么用: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22:10:08

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选自《杜诗详注》。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7 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2]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2][3]

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石壕吏
天色阴沉沉的,像一块脏兮兮的抹布,走呀走,我想找一个借宿的地方,但一路上都是残垣断壁,烧焦的房梁,张着空洞无神的眼,冷冷地瞅着面无表情的天空。走了不知多久,我突然发现了一个略有些活气的人家。门关着。这扇门显得很老旧,似乎是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靠旁边的木架支撑着。“砰砰”,我便上前敲门。“吱呀”的一声门开了。眼前的是一位老妇,看起来很和蔼,但也很沧桑,眼神却显着迷茫。我问道:“老人家,在下是经过的路人,不知可否借住一宿。”老妇人看着我,像在思考什么。过了一会她回答我:“好吧,请进。”走进门口,才发现院子里只有一头老掉了牙的老牛,一个蓬头垢面的妇女,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还有一个睡熟的老人。
夜幕降临。从窗口照进了阴暗的月光,黑云还在吞咽着月亮。树下沙沙着,像在说什么。突然,嘈杂的一片打破了宁静。紧接着只听见“砰砰砰……”的打门声,那声音显得很粗鲁。老人被惊醒了,慌忙拉上几件衣服,熟练地翻墙而过了。老妇人连忙出去应付。官兵看起来虎视眈眈,横眉竖眼的,大声吆喝道:“老太婆,让你们家的男人都给我出来。”老婆婆连连叫苦:“官爷呀,你们行行好吧,我们家哪里还有人呀。我的三个儿子都去邺城当兵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信回来,他的两个兄弟在最近的战争中刚刚死去了。只剩一个还在苟且地活着,想想我的儿们已长久的离去了,我……”老妇人再也讲不下去,开始哭泣起来。屋里的孩子被嘈杂声惊醒,“哇哇……”大哭起来。门外又传来老妇急急忙忙解释的声音:“家里只剩下这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再也没有其他人了。”“难道孩子没有娘?”这声音中渗着狡猾。“孙子的娘还没有离去,但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也没有。如果一定要一个人去的话,就让我去吧,老妇我虽然老了,没多大力气,但也能帮上一些忙。请让我今晚就跟你们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给你们做做饭,打打杂……”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了,好像突然间蒸发了似的,隐约中好像有人在低声的哭泣。天亮登程时,老妇已被抓去了,我只同老儿独自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