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整顿什么时候完:《荷塘月色》中为什么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01:43:38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
,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
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
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 谈《荷》

l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
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
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们“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
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
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
,“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
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
”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
“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l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
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感情?主要是因为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
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如何去看待朱自清的这种思想感情呢?朱自清的苦闷是可以理解的。
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
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
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
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在当时,朱先生没有倒向国民党的怀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任何过分要
求只能是一种苛求。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
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拔高即等于贬低,只有结
合当时作者的实际思想去分析《荷塘月色》,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也只有如此,我们
才能真正理解朱自清先生在晚年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高尚人格!

——程翔《荷》主题探

l 有浓浓的哀愁

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
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过的”,
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
乐,也完全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也没有一般
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
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l 不消沉 无哀愁

在这优美、静谧的意境中,流露的是诗人的“哀愁”吗?否,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
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诗人对祖国大地的感情简直如恋情般深沉、强烈,富有扣人心弦的感
染力。尤其是,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
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
品性。

诗人的想象在广阔的空间飞翔,由北国到江南,织成一幅连及大江南北的广阔的荷塘月色画
面。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
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散文创作不能缺少灵魂。缺少了灵魂,也就没有了情致。《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
“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
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看看我的
看来跟你是同行,这课我上了很多遍了,这是我们学校订的教师用书里面的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些分析,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奇怪,怎么你们教学进度那么慢的?才到《荷塘月色》!

——————————————————————————————————

朱自清的不平静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而我们的阅读、欣赏,却恰恰应抓住这偶尔的显露(暗示),并从这里切入。因此,强调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语句的深刻含义,以此作为理解文章的主旨的钥匙;应该说,这是抓住了要害的。
但将朱自清的“不平静”仅仅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却是不全面的。近年学术界在考察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心路历程时,于《一封信》之外,又不约而同地注意到写于1928年2月(写作《荷塘月色》七个月以后)的《那里走》一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朱自清全集》第四卷)。也许将《一封信》与《那里走》合起来,就可以较全面地把握这一时期朱自清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与内心反应(参看陈孝全《朱自清传》第八章及拙作《丰富的痛苦——唐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第十一章的有关分析)。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不过我们在注意到朱自清这类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时,还必须看到,这是一批与中国士大夫中庸主义传统有着深刻联系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的内心矛盾及其外在表现形态都不可能如鲁迅的“大爱”与“大憎”那样激烈与极端,同样具有“平和”的特点:《荷塘月色》里的景色,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香”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色”“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山”也是“远山”,而且“只有些大意”,如朱自清自己所说,写的不是“酣眠”,而是“别有风味”的“小睡”。这里所显示的有节制的含蓄的美,不仅与朱自清式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庸主义”的世界观、人生哲学、思维与情感方式相适应,而且也与“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风格有着内在的和谐。

社会背景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
,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
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
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 谈《荷》

l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
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
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们“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
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
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
,“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
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
”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
“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l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
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感情?主要是因为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
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如何去看待朱自清的这种思想感情呢?朱自清的苦闷是可以理解的。
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
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
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
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在当时,朱先生没有倒向国民党的怀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任何过分要
求只能是一种苛求。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
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拔高即等于贬低,只有结
合当时作者的实际思想去分析《荷塘月色》,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也只有如此,我们
才能真正理解朱自清先生在晚年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高尚人格!

——程翔《荷》主题探

l 有浓浓的哀愁

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
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过的”,
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
乐,也完全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也没有一般
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
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l 不消沉 无哀愁

在这优美、静谧的意境中,流露的是诗人的“哀愁”吗?否,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
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诗人对祖国大地的感情简直如恋情般深沉、强烈,富有扣人心弦的感
染力。尤其是,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
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
品性。

诗人的想象在广阔的空间飞翔,由北国到江南,织成一幅连及大江南北的广阔的荷塘月色画
面。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
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散文创作不能缺少灵魂。缺少了灵魂,也就没有了情致。《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
“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
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朱自清写这篇散文时正是白色恐怖笼罩的时期,当时的社会很不稳定,身为爱国爱民的他,整天为国担忧,所以心情颇不宁静

朱 先 生 对 我 们 清 华 大 学 的 贡 献 是 巨 大 的, 他 在 中 文 系 任 教23 年, 做 系 主 任17 年, 任 过 学 校 图 书 馆 馆 长, 他 的 散 文《 荷 塘 月 色》 里 的 月 色, 至 今 仍 朗 照 清 华 园。 校 园 里 有“ 荷 塘 月 色 亭”、 有“ 朱 自 清 亭”、 有 朱 先 生 的 大 理 石 雕 像, 我 们 中 文 系 会 议 室 墙 壁 上 还 挂 有 朱 先 生 的 标 准 像, 朱 先 生 对 于 我 们 师 生 职 工 不 仅 是 敬 爷 不 置, 而 且 是 亲 近 和 亲 切 的。
在 这 里 请 允 许 我 顺 便 提 出 一 个 商 榷, 那 就 是 我 的 朋 友, 北 京 大 学 温 儒 敏 教 授 在 他 的 力 著《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批 评 史》 里, 论 述 了 十 四 位 批 评 家, 却 把 我 们 的 朱 先 生 放 逐 了! 我 猜 测, 温 儒 敏 教 授 多 少 受 到 冯 雪 峰 对 于 朱 先 生 的 某 些 评 论 的 影 响。 冯 雪 峰 本 是 朱 先 生 早 年 在 杭 州 教 书 时 的 学 生, 他 的 悼 念 朱 先 生 时 说 朱 先 生 是 一 个 可 敬 佩 的, 吴 晗 先 生 所 说 的 保 母, 但 他 缺 少 思 想 上 的 革 命 的 开 路 和 火 炬 似 的 照 明 的 气 魄, 冯 雪 峰 还 说 朱 先 生 文 学 批 评 的 原 则 是 时 代 前 进 和 文 艺 的 进 步 性, 因 此 他 作 广 泛 的 批 评 解 释, 但 还 只 是 从 时 代 推 移 的 表 面 去 说 明 文 艺 现 象, 不 是 人 与 社 会 关 系 的 发 展 变 化, 以 及 在 这 里 特 别 重 要 的 思 想 斗 争, 理 出 文 艺 发 展 的 跟 本 线 索。
我 忽 然 想 到 一 个 问 题; 是 不 是 朱 先 生 感 情 世 界 特 别 丰 富, 内 心 世 界 矛 盾 冲 突 特 别 多, 因 而 影 响 到 他 作 为 学 者 的 成 就 和 深 度? 是 否 这 样 的 人 文 素 质 使 得 他 抒 情 散 文 家 的 名 声 盖 过 学 者 的 成 就? 这 样 说 来 探 索 朱 先 生 的 感 情 世 界, 就 是 很 有 必 要 的 了。
能 不 能 说 一 个 人 的 感 情 世 界 与 社 会 现 实 的 关 系, 一 个 人 的 感 情 趋 向 与 时 代 潮 流 的 关 系, 直 接 影 响 到 一 个 人 对 于 现 实 世 界 的 作 用 和 他 在 社 会 生 活 中 的 建 树。
朱 先 生 是 一 代 新 文 学 家, 可 是 他 写 父 亲 的“ 背 影” 、“ 五 四” 启 蒙 主 义 运 动 对 于 儒 家 的 批 判 是 很 严 厉 的, 什 么 君 君 臣 臣、 父 父 子 子、 什 么 家 族 制 度, 正 好 是 批 判 的 对 象。 父 与 子 的 冲 突 已 经 成 为 时 代 冲 突, 你 见 过 巴 金 在《 家》 里, 钱 钟 书 在《 围 城》 里, 是 怎 样 批 判 父 亲 和 家 的 吗? 朱 先 生 的《 背 影》 赞 扬 儒 家 的 父 亲, 而 且 朱 先 生 还 接 受 了 父 母 包 办 的 婚 姻:“ 家 里 已 是 不 由 分 说 给 娶 了 媳 妇, 又 有 甚 么 可 说?”(《 儿 女》)。
朱 先 生 的 名 篇《 给 亡 妇》 所 怀 念 的, 恰 好 又 是 旧 式 婚 姻, 旧 式 妇 女, 旧 的 感 情, 而 且 是 他 与 新 女 性 结 婚 之 后,与 新 女 性 产 生 矛 盾, 而 去 怀 念 旧 日 的 婚 姻。
这 些 看 法 是 我 们 今 天 的 分 析, 当 年 的 朱 先 生 他 是 浑 然 不 解 的, 只 知 道 写 出 自 己 的 真 情 实 感 和 苦 闷。
朱 先 生 的 内 心 世 界 又 常 常 是 冲 突 的, 他 说 刚 结 婚 时 见 过 培 根 的 一 句 话 说“ 有 妻 子 者, 长 命 定 矣。” 当 时 确 吃 了 一 惊, 仿 佛 梦 醒 一 般, 引 起 内 心 长 久 的 冲 突, 然 而 事 实 上 又 无 可 奈 何。
朱 先 生 感 情 世 界 的 丰 富, 我 们 可 以 从《 桨 身 在 灯 影 里 的 秦 淮 河》、《 踪 迹》、《 荷 塘 月 色》 等 看 得 十 分 清 楚。 前 二 篇 正 面 写 感 情 难 以 抗 拒 声 色 的 诱 惑, 后 一 篇《 荷 塘 月 色》, 可 以 看 作 一 篇 情 的 隐 喻:“ 自 由”、 “ 热 闹”、“ 嬉 游”、“ 江 南”、“ 风 流 的 季 节” 等, 之 所 以 要 用 隐 喻, 因 为 这 时 的 朱 先 生 已 经 是 清 华 大 学 教 授 了。
就 在 朱 先 生 当 年 低 徊 赏 月 的 地 方, 在 荷 塘 深 处, 有 一 个 荒 岛, 而 今 的 荒 岛 已 不 荒 凉, 花 木 复 苏, 万 紫 千 红, 荷 塘 荒 岛 现 在 是 个“ 热 闹” 的 地 方, 有 舞 池、 亭 榭 和 吴 晗 雕 像, 已 经 修 复 为 近 春 园 遗 址。“ 半 国 精 英 在 清 华”, 清 华 学 生 的 生 活 是 忙 碌 而 充 实 的, 可 以 说 连 谈 恋 爱 的 功 夫 也 没 有。 但 是, 在 有 月 的 晚 上, 这 儿 就 是 恋 人 们 散 步 谈 心 的 地 方 了。 对 此 有 一 个 学 生 写 过 几 句“ 词”: 昨 夜 喝 酒 过 度, 误 入 荒 岛 深 处, 呕 吐 呕 吐、 溅 起 鸳 鸯 无 数!
你 看, 今 昔 多 么 雷 同 啊, 朱 先 生 的 感 情 丰 富 得 压 抑 了, 他 就 去 月 下 散 步, 然 后 写 作, 而 今 天 的 大 学 生 感 情 寂 寞 了, 就 喝 一 点 酒, 宣 泄 一 下, 等 到 酒 醒, 他 们 又 去 做 功 课 或 上 课 去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