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百花御景文都:诗人海子为什么会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4 00:03:29

一、性格的孤僻和抑郁。
海子出生在农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在封闭的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又长期蛰居北京郊区(昌平)。生活环境一直很局限。虽然他是大学老师,但是在他的卧室里,你看不到电视机,就连收音机都没有,他甚至连不会骑自行车。平时只是写作,在写作的过程当中还过度抽烟,熬夜,生活习惯的反常让他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些也让他的性格愈加显得孤僻。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他虽然表现出了对尘世生活的向往,但却又不甘于现实的平凡、庸常,这一矛盾也造成了他性格的抑郁。

二、对诗歌的追求
海子在诗歌中常常以流浪者的形象出现,他很自我,总是沉迷于个人的王国中孤芳自赏,吧自己称作“王”说:“那是诗人的王座”(《黎明和黄昏》),“秋天了,王在写诗”(《秋》)。他向往神的生活,在他死的时候,身上就放着一本《圣经》。有时候,他希望通过死来实现诗歌中的理想,变为“王”,变为“神”。因此他的诗歌就常常出现诸如“死亡”“黑色”“黑夜”等意象,甚至自己“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而且也为自己设想了死的方式,在诗歌中有“劈开的肢体”“断头流血”“劈开的疼痛”这样的描写,他对死有着深沉的迷恋。

海子自杀的原因:
  ①自杀情结。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我在《怀念》中已经引述过海子于1986年写下的一篇日记,那篇日记记于他一次未遂自杀之后。此外,我们从海子的大量诗作中(如发表于1989年第一、二期《十月》上的《太阳?诗剧》和他至今未发表过的长诗《太阳?断头篇》等),也可以找到海子自杀的精神线索。他在诗中反复、具体地谈到死亡--死亡与农业、死亡与泥土、死亡与天堂,以及鲜血、头盖骨、尸体等等。海子对于死亡的谈论甚至不仅限于诗歌写作中。他死后,朋友们回忆起他生前说过的一些话,深悔从前没有太留意。有一位海子在昌平的友人告诉我,海子甚至同他谈到过自杀的方式。海子选择卧轨,或许是因为他不可能选择从飞机上往下跳;在诸种可能的自杀方式中,卧轨似乎是最便当、最干净、最尊严的一种方式。我想海子是在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人说话应该避谶,而海子是一个不避谶的人。这使得他最终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海子的另一个自我暗示是“天才短命”。在分析了以往作家、艺术家的工作方式与其寿限的神秘关系后,海子得出这一结论;他尊称那些“短命天才”为光洁的“王子”。或许海子与那些“王子” 有着某种心理和写作风格上的认同,于是“短命”对他的生命和写作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探究海子的写作方式与其写作理想的矛盾时还会谈到。
  ②性格因素。要探究海子自杀的原因,不能不谈到他的性格。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喜欢嘉宝那样的女人,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在多数情况下,海子像一只绵羊一样对待他人。有一回海子的一个同事给他送信,因为信有好多封,那人便一边读着信封上海子的名字--“海子海子海子”--一边把信递给他。可是忽然,送信人不再读“海子海子海子”,而改口为“孙子孙子孙子”,海子觉得送信人是在说着玩,便只是笑,倒是站在一旁的骆一禾火了起来,把送信人大骂一顿。一般说来,海子是温和的,但他也有愤怒的时候,而且愤怒起来像一只豹子。有一回他在饭馆里一个人和几个人打起架来,结果打碎了眼镜,脸上也留下了血痕。事后他对我说,因为当时他真把命豁出去了,所以他一个人和那几个人打了个平手。
  海子性格的形成,应该既有其先天因素,也有其后天因素。所谓后天因素,自然指的是其农业背景。海子是农业的儿子,他迷恋泥土,对于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的某些东西,他自然伤感于心。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他说。“你在家乡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至于先天因素,我指的是他的星座。海子生于1964年4月2日,属白羊星座。如果我们不仅仅是出于迷信的兴趣来看待他的星座的话,我们至少可以在这里发现某些有趣的东西。
  ③生活方式。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我在《怀念》一文中对此已有所描述。我要补充的一点是,海子似乎拒绝改变他生活的封闭性。他宁可生活在威廉?布莱克所说的“天真”状态,而拒绝进入一种更完满、丰富,当然也是更危险的“经验”状态。
  1988年底,一禾和我先后结了婚,但海子坚持不结婚,而且劝我们也别结婚。他在昌平曾经有一位女友,就因为他拒绝与人家结婚,人家才离开了他。我们可以想像海子在昌平的生活是相当寂寞的;有时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与别人交流。有一次他走进昌平一家饭馆。他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可没有那种尼采式的浪漫,他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我想是简单、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他的生活缺少交流,即使在家里也是如此。他同家人的关系很好,同大弟弟查曙明保持着通信联系。但他的家人不可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据说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因为他是一位大学老师。海子死前给家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有一段时间,海子自己大概也觉得在昌平的生活难以忍受。他想在市里找一份工作,这样就可以住得离朋友们近一些。但是要想在北京找一份正式的、稳定的工作谈何容易。海子的死使我对人的生活方式颇多感想,或许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被一张网罩住,而这张网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一般说来,这张网会剥夺我们生活的纯洁性,使我们疲于奔跑,心绪难定,使我们觉得生命徒耗在聊天、办事上,真如行尸走肉。但另一方面,这张网恐怕也是我们生存的保障,我们不能否认它也有可靠的一面。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婚姻关系,还是社会关系,都会像一只只手紧紧抓住你的肩膀;你即使想离开也不太容易,因为这些手会把你牢牢按住。但海子自杀时显然没有按住他肩膀的有力的手。
  ④荣誉问题。 弥尔顿说过:追求荣誉是所有伟大人的通病。我想海子也不是一个对被社会承认毫无兴趣的人。但和所有中国当代诗人一样,海子也面临着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社会对于诗人的不信任,以及同权力结合在一起守旧文学对于先锋文学的抵抗。这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海子生前(甚至死后)可谓深受其害。尽管我们几个朋友早就认识到了海子的才华和作品的价值,但事实上1989年以前大部分青年诗人对海子的诗歌持保留态度。诗人AB在给海子的信中就曾批评海子的诗歌 “水份太大”。1988年左右,北京有一个诗歌组织,名为“幸存者”。有一次“幸存者”的成员们在诗人CD家里聚会,会上有诗人EFG和HI对海子的长诗大加指责,认为他写长诗是犯了一个时代性的错误,并且把他的诗贬得一无是处(海子恰恰最看重自己的长诗,这是他欲建立其价值体系与精神王国的最大的努力。他认为写长诗是工作而短诗仅供抒情之用)。 1987年,海子到南方去旅行了一趟。回京后他对骆一禾说,诗人JK人不错,我们在北京应该帮帮他。可是时隔不久,海子在一份民间诗刊上读到了此人的一篇文章,文中大概说到:从北方来了一个痛苦的诗人,从挎包里掏出上万行诗稿。这篇文章的作者评论道:“人类只有一个但丁就够了。”“此人(指海子)现在是我的朋友,将来会是我的敌人。”海子读到这些文字很伤心,竟然孩子气地跑到一禾处哭了一通。这类超出正常批评的刺激文字出自我们自己的朋友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因为几乎在同时,北京作协在北京西山召开诗歌创作会议,会上居然有人给海子罗列了两项 “罪名”:“搞新浪漫主义”和“写长诗”。海子不是作协会员,当然不可能去参加会议,于是只有坐在家里生闷气,而对于那浅见蠢说毫无还击之力。在所有这些令人不解和气愤的事情当中,有一件事最为恶劣。海子生前发表作品并不顺畅,与此同时他又喜欢将写好的诗打印出来寄给各地的朋友们,于是便有当时颇为著名的诗人LMN整页整页地抄袭海子的诗,并且发表在杂志上,而海子自己都无法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后来,此人欲编一本诗集,一禾、海子和我便拒不参加。
  ⑤气功问题。有一件事人们或许已有所耳闻,但我却一直不愿谈论,因为我怕某些人会对此加以利用。现在为了客观起见,我想我应该在此谈一谈。这件事情便是海子对气功的着迷。练气功的诗人和画家我认识几个,据说气功有助于写作,可以给人以超凡的感觉。海子似乎也从练气功中悟到了什么。他跟他的一位同事,也是朋友,学气功。有一回他高兴地告诉我,他已开了小周天。他可能是在开大周天的时候出了问题。他开始出现幻听,总觉得有人在他耳边说话,搞得他无法写作。而对海子来说,无法写作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了生活。也是在那时,海子对自己的身体也有某种幻觉,他觉得自己的肺已经全部烂掉了。海子前后留有三封遗书。他留给父母的那封遗书写得最为混乱,其中说到有人要谋害他,要父母为他报仇。但他的第三封遗书(也就是他死时带在身上的那封遗书)却显得相当清醒。他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海子自杀后医生对海子的死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海子所在的学校基本上是据此处理海子自杀的事的。但我想,无论是医生还是中国政法大学校方都不可能真正、全面地了解海子其人。倘若有人要充当冷酷的旁观者来指责或嘲弄海子,那么实际上他也是在指责和嘲弄他自己。他至少忘记了他自己,忘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的生存。
  ⑥自杀导火索。每一个人的自杀都有他的导火索。作为海子自杀诸多可能的原因之一,海子的爱情生活或许是最重要的。在自杀前的那个星期五,海子见到了他初恋的女朋友。这个女孩子198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在做学生时喜欢海子的诗。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中等身材,有一张圆圆的脸庞。她大概和去年去世的内蒙古诗人薛景泽(雁北)有点亲戚关系。海子最初一些诗大多发表在内蒙的刊物上恐怕与这个女孩子有关。她是海子一生所深爱的人,海子为她写过许多爱情诗,发起疯来一封情书可以写到两万字以上。至于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分手的,我不得而知。但在海子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已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海子见到她,她对海子很冷淡。当天晚上,海子与同事喝了好多酒。他大概是喝得太多了,讲了许多当年他和这个女孩子的事。第二天早上酒醒过来,他问同事他昨天晚上说了些什么,是不是讲了些他不该说的话。同事说你什么也没说,但海子坚信自己讲了许多会伤害那个女孩子的话。他感到万分自责,不能自我原谅,觉得对不起自己所爱的人。海子大概是25日早上从政法大学在北京学院路的校址出发去山海关的。那天早上我母亲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从学院路朝西直门火车站方向低头疾走的海子。当时我母亲骑着自行车;由于急着上班,而且由于他和海子距离较远,不敢肯定那是不是海子,便没有叫他。现在推算起来,如果那真是海子,那么他中午便应到了山海关,我想任何人,心里难处再大,一经火车颠荡,一看到大自然,胸中郁闷也应化解了。看来海子是抱定了自杀的决心。
  ⑦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 以上我谈的都是一些具体的事情。但正如加缪所说:“最清楚的原因并不是直接引起自杀的原因。”我想海子的自杀应该也有其更加内在原因,那就是他的写作。记得有一次海子、白马和我在骆一禾家里聚谈,大家谈到写作就像一个黑洞,海子完全赞同这种看法。海子献身于写作,在写作与生活之间没有任何距离。所以确切地说海子是被这个黑洞吸了进去。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海子迷信“短命天才”,这势必影响到海子的写作方式。他可以一晚上写出几百行诗,而坐下来的头两个小时所写的可以几乎是废品。海子的写作就是对于青春激情的燃烧,他让我们想到一个来自德国文学的词:狂飚突进。然而,海子梦想中最终要成就的却不是“狂飚突进”的诗歌,他所真正景仰的大诗人是歌德。于是这里便有了一个矛盾。歌德的《浮士德》从从容容地写了60年,并非一蹴而就,而海子却想以激情写作的方式来完成他的大诗《太阳》。他从浪漫主义的立场上向古典主义的歌德踊身而跃,结果是出人意料的,他落到了介乎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间的荷尔德林身上。海子所写的最后一篇诗学章就是《我所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最终发了疯,而海子则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一种命运的暗合?这不能不说是海子写作本身的一个悲剧:在他的写作方式和写作目标之间横亘着一道几乎不可跨越的鸿沟。当我们读到他那么多匆匆忙忙写下的未完成的长诗章节时,我们由衷地感到惋惜。以他的才份,而不是以他的工作方式,海子本可以写出更多、更好、更完整的作品来。

海子之死
李俊
在这个世界里,你已经消失了很久。可你昔日的笑容依然历历在目,对你的怀念却与时俱深。我每每徘徊未名湖,我就忆起你生活的诗的海洋。假如我是一个女人,我会以结束生命形式去实现对你完全的爱,与你一道寻求黑暗里唯一的光明。
——献给海子
在这段日子里,我的脑海中浮现海子的名字。我永远忘不了1989年3月26日,海子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不到25岁的海子就像诗所说的,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尽管事情已经将近15年,可我的心情依旧未能平静。海子作为北京大学79级法律学生,毕业后一直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他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是一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的作品有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水》等。海子以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激情关怀,对美的事物的眷恋,使海子的作品有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
从海子之死使我想到屈原之死,同样是诗人,同样是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屈原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如此伟大的诗人,他最后还是选择投江自杀。这使我对诗人的心情思考,为何非得选择自杀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北京大学85级中文系学生,北大诗坛上活跃的诗人戈麦以海子一样以死殉诗。1991年9月24日,戈麦在湖边的厕所焚毁了所写的大部分诗稿之后,投湖自杀。戈表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但在一封未曾寄出的信中他说:“很多期待奇迹的人忍受不了现实的漫长而中途自尽……我从不困惑,只是越来越受到别人的悲哀。”
一个又一个北大才子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使我不得不反思。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其实真正严肃的哲学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诗人海子之死给我们带来那些的思考,为何要以生命来推动诗歌的发展呢?我不得不思考这个社会给诗人的空间,难道北大未名湖培养出来的诗人非自杀不可吗?现在,商业大潮一步步将“诗人和诗歌”推到了边缘线上,恨不得把“诗思”从这个世界上消灭掉。在中国文坛上,我看到一种悲剧,那种真正的人文精神正在流离所失,各种创作存在商业驱动。于是,在纪念海子的诗中,戈麦写到“对于一个半神和早逝的天才/我不能有更多的怀念/死了,就是死了,还如未生的一切/从未有人谈论过起始和终止/我心如死灰,没有一些波澜”。不久,戈麦就投湖自杀。而《哲言》则标志着戈麦彻底地向人类告别:“好了,我现在接受全部的失败/全部的空酒瓶子和漏着小眼儿的鸡蛋/好了,我已经可以完成一次重要的分裂/仅此一次,就可以干得异常完美/对于我们身上的补品,提干的校样/爱情、行动、唾液和远大的理想/我完全可以把它们全部煮进锅里/送给你,渴望我完全垮掉的人/……”。
海子的自杀鼓励着戈麦的自杀,一个又一个诗人就在这个世界上窒息而死。在国内总是流行一种怪圈,总要等到作家死之后才开始大肆宣扬。例如,王小波死后,国内媒体就炒作他,这对死者来说毫无意义。对读者来说,未免会有“相见恨晚”。为何国内的人们总是轻视作家与诗人的地位,甚至缺少一种理解。在中国文坛上,很多的文字却是虚幻的东西,在字里行间中的客观实在的东西实在太少。而王小波的文字才是真正自我的展示,那么深刻地反映着他的世界。可是很多人骂王小波的文字下流,黄色,猥锁等。其实这些人根本不懂生命真正意义和独立的人格,根本就不明白生活是极其真实的。王小波的文字表现他对生活的坦诚,对真理无限渴望,做到没有逃避的文字。
然而海子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应该与整个社会人文精神有关。对海子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不能在海子身上,而是把尺度放到整个社会空间中去。从古到今,诗人的命运总是坎坷的。诗人对现实总是一种悲观的处世哲学,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白的“人生得意时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对于根本原因,我想一定不是诗人的本身。海子说:“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的自然,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然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冬天的朝霞,但他所热爱的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从海子的话中也印证了海子对生命是热爱的,这跟他的自杀似乎成了矛盾体。关于海子死因的解释有许多种。一是,海子写完《太阳》,创造力面临绝境,写不出诗,宁愿一死。另一种说海子以死,来抬举其诗的价码。对我而言,我不赞同两种说法。我认为这两种解释的定位缺少客观实在性,不符合理性本身。海子死因始终是不易解释,始终折射着繁荣背后的凄凉。
在海子看来,诗是在抒情,其实真正的意义是提示生命的内涵,塑造生命中的灵魂,提升生命中的精纯。诗人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仅用形容与定义是无法确定。诗人的痛苦与失望也是我们难以察觉的。即使诗人在诗的海洋中暂时找到宁静的自我安慰,可是也无法避免与生活的真正遭遇,往往这样的现实存在,死亡也就成为诗人的宿命,也是诗人的至尊。诗人的特点总是这样,不能永远生活,就迅速生活。
海子《答复》“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海子《太阳王》:“赤道/全身披满了大火/流淌地太阳的内部/太阳,被千万只饥饿的头颅抬向更高的地方/你或者尽快成长,成为我/或者属于我/隶属于我的光明/隶属于我的力量……赤道,全身披满了大火,流淌于我的内部。”在海子的两首诗,我从抽象中体会一种真实感,感悟到大自然最原始的力量。海子就依靠这种灵感,促动他与生俱来的灵气。
不管从形式还是内容来说,海子之死是北大诗坛的损失,更是中国诗坛的损失。对海子来说,我们没有必要用文字来评价他的死对其本身是否值得。海子已经离开我们将近15年,在这些年头里,也有不少人对海子做过浅析。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不能仅局限海子本身来思考。这个思考必须突破诗人本身,更加注重思考存在的处世哲学。
从海子的问题作一种回归与思考,选择沉默本身将意味回答了问题。诗人的精神家园是他们永恒追求和守住的,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是一块圣地。在文化价值失落的年代,诗人依然执著追求自己特有的生活状态,探索与求知对生命的权利。诗人的处世哲学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而是理解一种生命历程。
在诗人的生命中总有失落、委屈、伤痛、徘徊,但怎样才能找到生活与生命的平衡点。诗人如何才能从容接纳一切不如意,同时又不会在红尘中迷失自我,这就是诗人的生存哲学。
海子之死,一切都会流离失所,但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作者于2004年2月14日

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谈谈看法:

为了怀念这位天才般的诗人,我们先对海子的生平进行简单的回顾:

海子,当代青年诗人,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创作。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 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一生,凭着辉煌的天才,奇迹般的创造力和敏锐的直觉,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 了包括诗歌、小说、剧本等大量的文学作品。海子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特别奖(1986)、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1988)。海子的部分作品已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

我曾经对海子死的原因进行过简单的归纳分析:

一、性格的孤僻和抑郁。
海子出生在农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在封闭的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又长期蛰居北京郊区(昌平)。生活环境一直很局限。虽然他是大学老师,但是在他的卧室里,你看不到电视机,就连收音机都没有,他甚至连不会骑自行车。平时只是写作,在写作的过程当中还过度抽烟,熬夜,生活习惯的反常让他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些也让他的性格愈加显得孤僻。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他虽然表现出了对尘世生活的向往,但却又不甘于现实的平凡、庸常,这一矛盾也造成了他性格的抑郁。

二、对诗歌的追求
海子在诗歌中常常以流浪者的形象出现,他很自我,总是沉迷于个人的王国中孤芳自赏,吧自己称作“王”说:“那是诗人的王座”(《黎明和黄昏》),“秋天了,王在写诗”(《秋》)。他向往神的生活,在他死的时候,身上就放着一本《圣经》。有时候,他希望通过死来实现诗歌中的理想,变为“王”,变为“神”。因此他的诗歌就常常出现诸如“死亡”“黑色”“黑夜”等意象,甚至自己“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而且也为自己设想了死的方式,在诗歌中有“劈开的肢体”“断头流血”“劈开的疼痛”这样的描写,他对死有着深沉的迷恋。

(本文原创)

一个超越时代的人,生活在一个不属于不的时代是多么 痛苦,无赖,当他在为自己所属时代感到失望的时候,唯有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