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力哥 感动中国:什么是达达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07:42:46
它和超现实主义有什么联系吗?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达达主义的倡导人查拉在宣言中为达达主义下定义说:“这是忍不住的痛苦的嗷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达达主义的目的和对新视觉幻象及新内容的愿望,表明了他们在以批判的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力图从反主流文化形式中解脱出来。达达破坏的冲动给当代文化以重要的影响,成了本世纪艺术的中心论题之一。
  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1915年秋委,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叫“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队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达达团体后,巴黎就成了这一流派活动的基地,文艺杂志《文学》则达了达达主义者的喉舌。参加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东、阿拉贡、苏波、艾吕雅、皮卡比亚等。达达主义虽然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终因精神空虚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对达达主义的憎恨。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溃,它的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现代文艺流派。倡导者是法国诗人特里斯唐·查拉。1916年,查拉在瑞士苏黎世与一些青年诗人组成文艺小组,他们翻开一部字典,用手随便一指,恰好指到"Dada"这个字,就用它命名。"Dada"本来是初学说话的幼儿语言,意思是"马"。用作文艺活动的旗号,并无任何意义。但达达主义的宗旨在于反对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反对一切传统,反对一切常规,也反对被认为有意义的文学艺术,包括达达主义在内。它主张以梦呓一般混乱的语言、怪诞荒谬的形象表现不可思议的事物。正当规模空前的战争在摧毁物
  质世界和人民的生命的时候,有一群青年人仇恨这场战争和产生这场战争的精神世界。他们要否定这个精神世界,但又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来代替它。他们所意识到的,就是必须将旧的精神世界彻底破坏,新的精神世界才能够产生。这就是达达运动的根本意义。
  达达主义者的精神状态是非常空虚的,他们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话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在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
  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达达。"查拉认为达达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的确是‘破坏一切',不过它的价值也正在于为后继的事物扫清道路。"
  代表人物:

  阿尔普(Jean Hans Arp)
  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
  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
  奥托·狄克斯(Otto Dix)

  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 1887-1968 )是达达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作品:《泉》;《有胡须的蒙娜丽莎》;《甚至新娘也被光棍们剥光了衣裳》等。

达达主义

诞生时间:上世纪初。

诞生地点:瑞士。

诞生背景:战争期间,对现实的恐惧和无奈,陷入生存的意义迷失,加上当时盛行的“虚无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反战争、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态度。认为一切道德和美学都无意义。

名字来由:“达达”在法语中的意思是“玩具小木马”。

代表人物:杜尚(美术史)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文学史)等。

苦枯朋友,“达达主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超现实主义”。

有关“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资料如下:

超现实主义

一、概念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他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均产生了影响。

从1919年布勒东和苏波合著“下意识书写”的作品《磁场》开始,到1969年让.许斯特正式宣布超现实主义团体的解散,共半个世纪的时间。

规模上,由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巴黎小组,发展成为跨越欧美亚非四大洲的国际性运动。

影响上,不仅对小说、诗歌、戏剧方面发生作用,而且在雕塑、绘画、建筑、电影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名称的由来:阿波利奈尔在1917年发表的剧本《蒂雷西亚的乳房》的序言中说:“人当初企图模仿行走,所创造的车轮子却不象一条腿。这样,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出超现实主义。”在阿波利奈尔看来,所谓超现实主义,只应从现实中受到启发,而不必做照相似的模仿。布勒东为了纪念自己的精神导师阿波利奈尔,便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这个名字。

按照布勒东自己的解释:
“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
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地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 (《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

二、文学渊源

1、上溯到18世纪英国哥特式小说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哥特式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想象出来的事物获取了生活中的精华,并且表达了他们想要彻底摆脱人在道德、心理、乃至生理方面所受限制的愿望。他们的潜意识里显示出一种说不情所以然的力量,这力量竭力和压制它们的“超我”抗争。总之,他们用解放性的“魔鬼-肉欲-潜意识”的概念来对抗压制性的“上帝-灵修-意识”的概念。

2、也可追溯到爱伦.坡的怪诞故事:

他轻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只追求效果和气氛,用快感原则代替了真实原则。

3、还可以把法国作家萨特奉为神明: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哥特小说:反教会态度、政治上的乌托邦观点、对欲望之力量的赞颂、在快感中对绝对的追求、对传统价值观念及其体现者的蔑视、作为幻想者的才能。布勒东把萨特和弗洛依德、傅利叶并称为“欲望的三个伟大的解放者”。

4、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们也为他们开启了大门:
布勒东承认可以把超现实主义看作是浪漫主义的尾巴,“然而却是一根很有攫握力的尾巴”。荷尔德林、诺瓦利斯等,真实存在于梦幻、爱情和诗歌之中,想象通过梦幻和爱情才得到最自由、最广阔、最富有创造力的发展。
5、直接影响他们的是几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兰波、(内瓦尔、洛特雷阿蒙)和阿波利奈尔。

波德莱尔:艺术家只属于他自己。神奇的事物就藏在表面看来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诗人或艺术家的任务便是通过各自的体验去发见这些神奇的事物并把它们表现出来。

兰波:强调“交感”,诗歌的暗示性,诗歌的力量不在于抒情或雄辩,而在于它所激起的想象和联想。用象征和隐喻表达内心和潜意识。“我要当一个诗人,我致力于使自己成为通灵者,这就是要通过各种感觉的错乱来把握未知的事物,我是他人。”

内瓦尔:(1808-1855),1855年的小说《奥蕾利亚或梦幻生活》,“梦幻是第二生活”。

洛特雷阿蒙:(1846-1870),1869年写的《马尔多洛之歌》,在1918年一下抓住了三个人:布勒东、苏波、阿拉贡。下意识写作,诗人应该把精神生活而不是日常生活作为表现对象。

阿波利奈尔:《行走与轮子》。

三、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辩证的统一观点,使生活和梦幻、现实和超现实统一起来。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和意识绵延说。

弗洛依德的梦幻、直觉、潜意识理论。布勒东和阿拉贡都学过医,布还见过弗洛依德。

--加上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催化剂。见《未、超、魔》P98页。

四、发展历程

1、达达主义的准备时期(1919-1924):

达达主义:一战期间出现的现代派文艺流派,也叫早期超现实主义。领袖是法国诗人斯特里唐.查拉。

最初是从绘画领域开始的,1913年,杜尚把一个自行车座倒置在一张凳子上。被奉为达达的先驱。《蒙娜丽莎》。
1916年,许多知识分子不愿进入“血腥的屠宰场”而避居瑞士,一位德国作家鲍尔在苏黎世组织了一个“伏尔泰小酒店”俱乐部。2月8日,罗马尼亚人查拉将一把裁纸刀插进一本德法辞典,然后在刀尖所指的那页上随意用“达达”作为流派的称号,Dada,儿语,意思是“马”。用它作为文艺活动的旗号,并无任何意义,又恰恰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一切都具有偶然和不可知性,也就是毫无理由、毫无意义。

查拉的宣言给达达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令人抽搐的痛苦的号叫,一切对立物、矛盾、怪诞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便是生命”。“让每个人叫喊吧:有一件催毁性的、否定性的伟大工作要完成。清除吧,扫荡吧。”--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达达的精神--破坏一切,否定一切,甚至包括达达自身。
法国:布勒东、苏波、阿拉贡号称“三剑客”,1919年3月在巴黎办了一份名为《文学》的杂志,取名文学是种反讽,其宗旨是反对一切文学传统。同年开始接触达达主义。1920年,查拉来巴黎组建了法国的达达主义集团,三人全部加入。在1922年宣布“抛弃达达”。
2、《第一次宣言》时期(1924-1929):

1924年布勒东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布勒东为首,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形成声势浩大的潮流,与达达不同,他们有理论、有奋斗目标、有比较成功的作品。

同年在巴黎格勒奈尔街15号,建立了常设机构“超现实主义研究办公室”,提出以生活本身为原料,欢迎一切追求创新、和现实生活不和谐的人。

同年还创办了机关报《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在上流社会眼中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一份杂志”。出版了十年。
传单、小册子,《一具死尸》,讽刺刚去世的法朗士:“随法朗士而去的,是人的一些奴性。让我们把埋藏诡诈、传统主义、爱国主义、机会主义、怀疑主义、现实主义和懦弱的那一天作为节日来欢庆吧。”

逐渐转向法国共产党,比如阿拉贡,内部分裂。

3、鼎盛时期(1929-1941):

1929年12月,布勒东《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纯化超现实主义”。阿拉贡事件,1930年阿拉贡参加苏联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革命作家代表大会,结果没有捍卫超现实主义路线,导致与布勒东的决裂。
参加西班牙内战。

组织十几个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会。

大量作品问世。

被二战打断。

4、战后时期(1946-1969):

1947年,布勒东召集巴黎举行的国际超现实主义博览会,重振旗鼓。

拓展为世界现象,延伸到各个领域。

1966年,布勒东去世,让.许斯特接替,1969年宣布解散。

五、理论

1、现实和梦幻可以统一。统一之后的名字就是“超现实”。

2、理性是枷锁,精神错乱和梦幻才是创作的源泉。

3、彻底抛弃一切传统的艺术形式,自动写作。

六、方法

1、下意识写作: 例如《磁场》的片段。

2、对梦的研究:催眠术。疯狂和想象。

3、集体游戏:精美的尸体。

七、代表作家与作品

布勒东(1896-1966):
法国人,1927年曾参加法国共产党。
1928年发表小说《娜佳》。

电影:布努埃尔和达利合作的《安达卢西亚之犬》。
美术:达利、米罗。

诗歌:埃利蒂斯、帕斯。

是不是僵尸主义!“达达”是不是僵尸踏地的声音呢?^_^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