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购买奶粉可靠吗:湖南常德桃花节的来由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7 16:08:29
请知道的朋友帮忙,由衷感谢!!

桃花源这个名胜古迹,神洲大地家喻户晓,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的“世外桃源”,环球之内尽人皆知.久负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权威工具书<辞海>在有关"桃源山"条目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公元前2000多年,桃花源风景区在三一九国道境内,风景幽寂,林壑优美.据传说,上古唐尧时,善卷先生由中原南下,隐居在与桃花源一水(沅江)相依,相距不足百里的今常德德山,这位虞舜以天下相让而受德高望重隐者,给湘沅之地带来了中原文化,人们把他隐居的山称为"德山",因而民间流传有"常德德山山有德"之说.善卷先生晚年经桃花源到溆浦,寓居庐峰山,后又移居大酉山,常往来于两地,影响和教育两地人民.
  夏,商两代,这里属百濮.同朝时,周成王大封诸侯,封熊绎为楚子.楚国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称.楚国处于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开拓疆土.于是楚子侵占百濮,将这一带改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内.春秋后期,楚平王(公元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县境内筑了采菱城.从发掘出的采菱城遗址来看,桃花源这一带虽属南荒,但开发较早,文化相当发达.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初封于武陵,曾把这一带治理成礼仪之邦.加之物腴粮丰,桃花源这一带后来便成秦时避难场所.公元前3世纪,伟大有爱国诗人楚三闾大夫屈原被除顷襄王流放于江南,他又步善卷的后尘,在沅江一带流浪很久."乘令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涉江>),"沅有芷兮澧有兰"(<离骚>),这些名句都是他在沅水生活的写照.他从枉渚(德山)出发,溯沅江经桃花源至辰阳,最后入溆浦居留了很久.现在常德还有以他的官职命名的"三闾桥","三闾巷".他继承和发展了楚文化,在长期流放生涯中,到处行呤,创造了骚体文学,上承国风雅颂,下吸楚风民谣,独树一帜,成为南方文学之祖和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桃花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个县,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阳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临沅县境内,当时叫乌头村.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伏特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曾驻军乌头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马援石室"以及他曾设帐蓬的"营盘洲".他的将士曾患瘟疫,当地老百姓献"三生汤"(即擂茶)为将士治愈瘟疫,因而桃花源这一带,留下关于擂茶的传说和以擂茶待客人的习俗,相沿至今.就在此后两年,即东汉建武帝二十六年,从临沅县中析置沅南县,禁属武陵郡,桃花源属沅南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桃花源均属武陵郡沅南县.就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晋代(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桃花源这处山水风光地便开始有了建筑.明陈洪谟编纂的<嘉靖常德府志>载:桃源观,晋人建."道观因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山"即是桃花之源或者桃树之源的山,是桃林茂密,桃花缤纷,美不胜收之处.南北朝宋初二年(公元421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他用浪漫主义的大手笔构造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桃花源,反映了人民群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社会的抗议.陶渊明从小受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民寡民"的思想的影子.陶渊明继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风",<桃花源诗并序>问世之后,石破天机,使桃花源声名大起,现实中的桃源山,桃源观,桃花山,桃川宫(即桃源山滨临之沅江一带)等名胜景物随之暇迩闻名.
  惜桃源观于隋末被兵所毁,但风光秀丽的桃源山,桃花山却依然烂漫在奔流不息桃川之滨,陶老先生勾勒的桃花源更深深地刻在世人的心中.当朝,应武陵郡.改郞洲.合临沅.沅南.汉寿3县为武陵县,桃花源属武陵县. 进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唐初,大约公元730年,于桃花源重建桃源观,并免除附近20户农民的徭税(公元748年)夏五月十三日,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户赋税.桃源观道人瞿柏庭,在桃源山建坛,和瞿仙馆.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桃花源以道观为主的建筑群已具一定规模,并由官方确定下山界范围,据狄中立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所撰<桃源观山界记>称:东西阔七里,南北长九里,东至厮罗溪五里,西至水溪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沅江五里.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云:"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廻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县."在唐代,桃花源进人初兴时期.特别是在元和初年(公元807年左右),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时常到桃花源浏览,题下<桃源佳致>并刻碑之后,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这晋代留下的名胜古迹和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原址,更被官宦,文人,道士乃至百姓为之向往和探寻.桃源观道士陈通微与道友王志言乞准武随陵太守,将桃源观改为石级祠坛,并配置多处建筑,使桃花源愈展名胜姿容.
  由于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深远影响,凡唐之著名诗人,文学家,士宦,道人等,对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几乎都向往顷心向往.据史记记载,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唐代名人多达四.五十名,其中有:孟浩然.张旭.王维.李白.刘长卿,刘禹锡.王昌龄,李群玉等.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公元963年),朝庭把有名胜古迹的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其后不久,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县境内桃花源遂属鼎城州.(公元1165年),鼎州改为常德府,桃源县及所辖桃花源随之属常德府,从宋初开始,桃花源大兴土木,广建道观.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诏修建五百仙人阁,竣工后命令名为望仙阁.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宋徵宗亲赐"桃川万寿宫"匾额.
  元代89年中,因朝庭不重视,桃花源不但没有得到修复和开发,反而在其末年顺帝在位时期(公元1333-1368年),被毁坏,这一时期,仍有不少著名文人来桃花源浏览题咏.如张斛.元好问等十人,写下了不少关于桃花源的诗文.
  明代,桃花源时修时毁,时兴时废.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桃源住持道士尚维德在废墟上有所兴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刘禹锡所题"桃源佳致"碑,万历十八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590-1595)年,建成八方亭(即今方竹亭).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湖广按察使司分巡湖北道副使刘之龙嘱桃源县令魏以克于桃源洞前修建堂宇,约在明末清初(公元17世纪中叶),新建黄闻阁于黄闻山顶.与此同时,桃花源滨沅江一带的道观建筑群,又再次毁.随着时间推移,始建于晋的桃花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集>.整个时代,在桃花源留下姓名和有桃花源诗文作品问世的诗人多达68位之多,其中有王维.王守仁.袁宏道.李得阳.张镜心等.
  历经清代260多年,桃花源陆续得以修复,但远不如唐宋兴盛时期.清初,邑人罗其鼎倡修渊明祠(又名靖节祠),并于祠前种桃树.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桃源知县王增华倡修桃川宫书院于桃川宫附近,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桃源知县屈宜伸增筑桃川宫书院围墙.同治元年(1862年)县人王道风,曾云樵等建成关圣宫.同治四年,桃源知孙桐生续修成大士阁.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桃源知县麻维绪刊陶潜.刘长卿.李白.王维.孟浩然.张旭.刘王建.王安石.苏试等14人题咏桃花源诗文城集贤祠内.光绪十四年,桃源知县余良栋开始清理在桃源洞,桃川宫前后左右的桃溪校经书院.光绪十七年大雨冰雹,渊明祠屋瓦碎落.知县余良栋建庙于大士阁后山顶,移奉渊明神主.交绪十八年,知县余良栋重修渊明祠,并布置亭阁,按陶诗,记题名为问津亭.穷林桥.延至馆.水源亭.桃花潭,渔人进入处.豁然台.寻契亭.高举阁.渔人辞去处.即出亭.向路桥十二处继明代桃花源道教文化面纱的"薄"化和陶潜文化本色的强化,清代往这方面跨进了一大步.乾隆高宗(公元1736年--1795年在位)所写桃花源的两首诗<凝桃花源中人送渔郎出源>.<凝渔郎复至桃源不复得路>,均以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为主体,据而咏叹抒怀.清代间,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到道光二十六年,不足百年间,就先后有桃花源大士阁住持僧一休,武陵秀才唐开韶和武陵胡绰,相继编成<桃花源洞天志>整个清代,文人墨客,更是纷纷亲临桃花源,仅有史记载者多达百余人,其中较有名气者如陈士本.罗人宗.李渔.查慎行.俞益谟.王文治.张百龄.陶汁.石达开等.
  民国时期,桃花源也稍有修复和开发.民国三年(1914年),桃源知事杨瑞卿主持修梅道然人李贯在大士阁故址修建观宇.夏四月告成,规模比原阁有所扩大,题名桃花观,并将大士堂改名为"古隐君子之堂",以奉祀陶渊明像.民国32年(1943年),在县人国民党中委扩省参议长的倡议下,于桃花山大门建桃花源牌坊.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桃花源的保护.修复和开发.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门拨款修整穷林桥.玩月亭等建筑,并对桃花源其它古迹进行了修缮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门也拨款修复桃花山牌坊,蹑风亭.集贤祠等建筑.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复.1976年重修桃花观山门.1977年县政府拨款建桃源佳致碑.1982年月日983年省文化部门拨款修复水源亭,新建碑廊,并将历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迈内.1983年春,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直单位各级干部在桃花源种桃一星期共种4310株.1984年省水电拨款十万元,建怡然桥.1986年整修游路,再度维修蹑风亭.穷林桥筹建秦人宅宾馆.1988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列入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内.省文化部门拨款40万元,修复高举阁.1990年竣工.桃花源虽经文化大革命期间损毁,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展现出自明.清以来没有过的新规模,新容貌.新活力和新意境.
  当时代步伐迈进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盛世春风吹绿了桃花源这方神奇的山水田园.从1991年至1997年,这7年成为桃花源历史上修复开发的又一鼎盛时期.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中共常德市,市政府,桃源县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了这次规模修复开发工作.1991年,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由原来的股级升格为副处级管理机构.1991年冬至1992年春,完成了第一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花源跨国道大牌坊.渊明园.桃花湖.刘禹锡草堂.咏归亭.花影亭.双星亭.五柳湖.水府阁.问津亭.黄闻山庄.秦人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议堂.奉先祠.延至馆.自乐桥.奇踪馆.傩坛等景点.1992年冬至1993年春,完成了第二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川万寿宫(上宫).天宁碑院.悠然圆.八仙亭.秦城.秦人古洞.玄亭等景点.此外,还修建一批供食宿的宾馆.餐馆等旅游设施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1996年-1997年,展开了以挖掘桃花源文化内涵,开发沅水风光和完善景区功能配套为重点的第三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修整和配套了一部分景点,包括桃林.渊明祠.集贤祠桃花观.水府阁.观景台.天宁碑院.沅水风光线等处.7年时间,三期工程共投入10万平方米,封山育林300余公顷,植树50万株.2001年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桃花源的修复和开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使现在的桃花源的总面积扩大到157.55平方公里,其中“世外桃源”主体景区15.8平方公里,“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沅江风光带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
  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服务功能齐全,现有接待场所三处、宾馆5家,大小酒店87家,床位1020个,餐位1800多个。景区内,程控电话、移动通讯、邮政网络、医疗服务齐全。2001年,桃花源风景名胜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示范单位。
  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的举办了七届桃花源游园会和三届桃花节,引来了海内外商贾旅游,或探胜观光,度假休闲,或洽谈商贸,开发投资,使幽静之境,一顿闹市.古老的神秘的桃花源,正以崭新的时代风采,迈向未来,迈向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