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永恒txt下载完整版:向我解释加沙问题(10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3:45:35
用简练一点,通俗一点的话说一下加沙问题的始末,最好能给我一个切入点深入了解一下

加沙———一个埋葬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祖父的地方;一个亚欧大陆与非洲大陆交汇的地方;一个先后被英国、埃及、以色列统治的地方。现在,它马上就要回到巴勒斯坦人的手中,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加沙是一个希望,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加沙更像是一个巴以冲突的符号。
  加沙位于地中海东岸,南部与埃及的西奈半岛接壤,东北与以色列国土相连。其形状南北狭长,东西窄小,总面积为365平方公里。由于处在干旱地区,加沙1/3的土地是沙丘,水资源十分贫乏。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最有名的特产是陶器、地毯和骆驼毛斗篷。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这里一直是欧亚大陆同非洲之间的主要商道和民族迁徙通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加沙还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及其祖先活动过的地方,穆罕默德的曾祖父就葬在这里。
  1937年,加沙是巴勒斯坦南部阿拉伯区的一部分,在地理上并没有同约旦河西岸分离。根据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的第181号决议,加沙地带归属巴勒斯坦,但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强烈反对这一决议。“加沙地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概念。第二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与以色列会战加沙,以军在战争后期不仅占领了加沙北部,而且从埃以边界中段攻入了埃及本土。1949年停火协议签订后,以色列撤出埃及本土,但永久占领了加沙北部和与埃及接壤的大部分内陆领土。而加沙的大部分土地处于埃及的控制之下。埃及并没有宣布兼并加沙,而是对该地区实行军事统治。由于战争期间大量难民拥入,加沙地带的人口从战前的6万上升至战后的25万。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攻占了加沙地带。以开国总理本-古里安对占领加沙的表述是“解放”,而对埃及本土西奈半岛则使用“攻占”一词。在回复美国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以色列撤军的信件中,本-古里安仅表示将撤出“埃及领土”,暗示了对加沙的领土要求。但在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以色列最终撤出了加沙。埃及在恢复对加沙占领的当年,开始组建地方议会,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鼓励当地居民建立工会和妇联等社会团体。1962年,埃及军事长官将地方议会的控制权交给了当地人士。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埃及允许其在加沙建立基地并提供了部分轻武器,巴解游击队从加沙出发袭击以色列目标。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再次攻占了加沙地带。在消灭了巴解抵抗力量并比较稳固地控制了难民营局势后,以色列于1971年9月任命了一位当地阿拉伯商人担任加沙市长,组成了军事管制下的地方议事机构,但埃及同加沙的联系并没有完全被割断。1978年,埃以“戴维营协议”签订后,由于加沙居民掀起的抗议埃及放弃加沙的大规模示威惹恼了萨达特总统,埃及宣布停止支付1967年以前加沙本地管理人员的工资,并禁止埃及大学录取加沙学生,实际上终止了同加沙的联系。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以色列开始推行移民政策,陆陆续续在加沙修建了21个定居点。现在约有8000名犹太定居者在这里生活。由于不到1%的犹太人占了加沙15%的土地,政府不得不派驻近万人的军警部队负责保护这些定居者的安全,但袭击事件还是时有发生。在经历了长期的血腥折磨后,以色列政府终于决定在今年8月实施撤离计划。这意味着以色列对加沙持续38年的占领状态终结。
  从8月15日起,以色列正式开始实施酝酿已久的单边行动计划,从加沙地带的全部21个犹太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的4个犹太定居点撤离,并从17日凌晨开始对滞留者采取强制性措施,令其迁出加沙地带。这是自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首次主动撤离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定居点。
  实际上,以色列撤出加沙定居点是加沙实现完全自治的最后一步。1993年,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以色列允许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区自治。1994年5月,以军撤出加沙。7月,巴自治领导机构迁往加沙和杰里科。此后,根据巴以有关协议,加沙地带60%的土地实现了完全自治。对以色列来说,加沙没有什么经济和军事价值,军队保护定居点很困难,以方每年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还会不断受到袭击。早在工党时期,以方就确定了全部撤出的政策,此计划在以国内得到了工党和利库德集团的强大支持。而巴方虽然收复了失地,但面临的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大了。其一,在以色列打工的巴勒斯坦人将受到影响;其二,以方每年将不再向加沙的基础设施投钱;其三,接管后面临的是难民就业问题,这对巴方来说困难重重。但无论如何,以色列撤离加沙是巴以和平进程的一个里程碑,是双方为和解走出的重要一步。 不管沙龙政府是出于什么目的推行单边撤离计划,这次从加沙撤离都是史无前例的,它是以色列首次在没有得到安全保证的情况下放弃占领土地。表面上看,这一让步超越了马德里中东和会确定的巴以通过和谈方式实现“以土地换和平”的范围,但它能对巴以之间产生更大的和平成果有多少促进作用现在很难估量。很多人对此并不乐观,毕竟沙龙的出发点是在没有和平的前提下寻找单方面安全。

  理念之变
  在1967年中东战争后,沙龙是极力主张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新建定居点的人,他也被认为犹太定居点的总设计师。当初和沙龙抱相同想法的政客希望,通过修建定居点造成占领土地的既成事实,让一代代犹太定居者牢牢地占据加沙这块土地。而与此同时,这块土地也可以为以色列一直推行的吸引海外犹太移民政策提供安置的土地。于是,在政府的多重政策鼓励之下,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开始向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移民,他们中有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也有来自俄罗斯的。定居者在那里修建房屋,种植鲜花和蔬菜。多年之后,曾经的荒漠沙丘逐渐变成了绿洲。
  相比之下,加沙地区的生存环境和安全环境不如约旦河西岸。在加沙,定居点规模相对较小,而且也没有像约旦河西岸定居点那样连接成片,比较容易遭受到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的袭击。在这里,以色列安全力量累计丧生超过百人,因此也有人称加沙是以色列军警的墓地。在这里的定居者比其他地区有着更强的宗教信仰,大多是犹太复国主义的狂热分子,都是抱着开疆扩土的心态在这里安营扎寨。在议会通过撤离法案后,他们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被沙龙出卖了”。
  根据特拉维夫大学所做的社会调查,60%的国民支持这一撤离计划,而30%的受访者明确反对从加沙撤离。反对者所持的最大理由是,这片土地是上天赐给他们的,沙龙没有权力要求他们撤离,根据犹太人对圣经的理解,这块土地应该属于他们。在撤离行动开始后,大量定居者聚集在教堂祈祷,恳求上苍不要让撤离发生。而另外一些反对者则更多的出于政治战略考虑,他们认为以色列不应该在没有得到任何安全保障或者巴勒斯坦方面对应行动前主动放弃土地,这样会助长巴勒斯坦极端武装分子的气焰。沙龙在利库德集团内部的一个重要挑战者内塔尼亚胡为了反对此计划不惜从政府辞职,他声称以色列的加沙撤离将使这个城市成为恐怖主义的巢穴。
  政府为了安抚这些定居者,为他们的撤离开出了高价。根据议会通过的补偿协议,每户定居者可以收到30万美元的巨额补偿金。通常情况下,在加沙建一座普通的住宅只要约4万美元。而且,政府还负责给他们重新找土地进行安置。但那些不按时主动撤离的定居者将会被扣除30%的补偿款。许多定居者对这笔罚款并不以为然,为了对抗政府的驱逐行动,一些人甚至用木条在屋里将门钉死。几千名提前混进定居点的右翼分子夹杂在人群中阻挠撤离计划,他们用垃圾、油漆招待进驻的军队,致使双方的关系一度紧张。虽然以色列军队尽量保持了克制,但仍逮捕了数百名滋事者。而定居者被强制送离的场景也让沙龙本人伤心不已,他在电视讲话中数次表示撤离时伤心的心情。“但是我们不能永远占领加沙。”沙龙在电视上宽慰国人说。
  从疯狂推崇犹太定居到执着推行加沙撤离,沙龙的巨变其实反映了利库德集团一种思潮的变化,即利用改变人口结构的方式吞并这些土地的方式被证明行不通。根据最初的移民计划,以色列至少要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移民100万人,从而改变这两个地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人口比例。通过这种方式迫使国际社会和巴勒斯坦承认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和两个独立国家的方案是行不通的,从而建立一个以犹太人占多数的国家。但实际上,移民速度远远没有赶上阿拉伯人的人口增长速度,犹太人从梦想多数派又一次变成了少数人群。
  加沙撤离计划的实行表明这种理念已经死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缓步侵占的理论,即通过将定居点和以色列国土逐渐连成一片来拓展疆界。但这一过程却只能由沙龙来完成。交还加沙控制权以及从加沙撤离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物,早在奥斯陆协议中就有所体现,但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洛杉矶时报》称只有沙龙有这样的魄力能够推行这一计划,因为他可能是奥斯陆协议后最强势的以色列总理,具备光辉的军旅生涯和资深的政治背景,而不管是拉宾、巴拉克、佩雷斯还是内塔尼亚胡,都是最多占有两者中的一点,地位总在飘摇之中。

加沙地带总面积365平方公里,是一条位于以色列西岸、西奈半岛东北部的狭长地带,主要由巴勒斯坦人聚居。1948年阿以战争埃及占领,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又再被以色列夺回。像加沙地带这样人口稠密,但是在法理上却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地区,是很不寻常的。

约120多万巴勒斯坦人和7500多名以色列人住在加沙地带,大多数巴勒斯坦人是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的难民或他们的后代。保守的犹太人认为加沙地带是以色列的领域,而巴--NEWSZW_HZH_END-->勒斯坦人则声称这是将来要成立的巴勒斯坦国的领土。

2005年8月,以色列政府决定将以色列军队撤出加沙地带,并放弃所有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居民点。撤军后,以色列将依然控制加沙地带的海岸线,以及加沙地带与埃及之间的一个狭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