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神雕侠侣杨过:工夫茶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1 20:41:07

工夫茶道

工夫茶,流行中国闽南及广东的潮汕地区一带,是一种历史悠久,极为讲究的品饮艺术,当地也是一种庄重的待客礼仪。
清代就有人说,工夫茶的烹饮方法,源出于陆羽烹茶艺术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工夫茶有整套与众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称“茶房四宝”。一是“玉书,是一只赭褐色的表陶烧水壶,溶水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风炉,用以生火烧水;三是孟臣罐,一种小型精致的宜兴紫砂壶,相传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后,大小若鹅蛋,容水仅50毫升左右(器小茶香易发);四星若琛瓶,一种小得出奇的白瓷茶杯、只半个乒乓球般大小,通常四只为一套,放在一个椭圆形的瓷盘中。
四定齐备,方可烹饮。工夫茶所用茶以乌龙茶为主,也有用工夫红茶的。
工夫茶的冲饮方法别具一格。先取洁净的泉水,洗涤茶具,放入茶盘。用木炭生火。待茶中水开、将孟臣罐,若琛瓶一一烫过。继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壶以上的茶叶,冲入沸水至壶口(讲究一点的,还将头道茶水倒去,用以再烫茶盅)。冲时需高“冲”就是将茶里的沸水,从茶壶上方二三十厘米的高冲下去。这种高冲法,可使壶里每片茶叶都能在滋水里翻动,充分受热,并能把茶叶中的杂质激上水面,溢出壶外。水满至罐口时,用壶盖刮去表层浮沫后当即加盖,以保香气。有时怕水温不够高,还再用沸水淋浇盖上盖的茶壶,俗称为“淋壶”,以发茶性。壶在盘中。以水满盘而卡淋,也可敷上干净的热毛巾以保温。然后将四个小茶盅(若琛瓶)排成方型,杯口相连。待片刻后,茶有香气溢出时,便可提壶转圈,将茶汤依次注入四个小茶盅内,以保证每盅之内,茶汁浓度一致,这种转着倾注的方法,传统上称为“关公巡城”。斟茶时要“低基”,就是用壶嘴贴着盅面基茶,这样可以避免发出声响,也不会使茶汤泛起泡来。注到最后一点一滴时,还要转着往四个小盅内滴茶(当地人认为这是茶之精华所在)。此举,传统上称为“韩信点兵”。

工夫茶我想应该是福建的乌龙茶

但现在最好工夫茶应该是日本啊
他们真的很讲究的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
元是工夫茶的发展时期,到了明代是工夫茶的鼎盛时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人尽皆知了。
潮汕工夫茶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里面写道:工夫茶,烹冶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未能与之同步行进的工夫茶泡法,陆续被加工改造。而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工夫茶具。 至七十年代后期,红泥小火炉、火炭和羽扇,已渐被煤油炉、酒精灯、煤油灯炉所代替;八十年代,上述替代品复为电炉所代替;九十年代,家家户户几乎都用电热壶,因其能集生火、煮水作用于一身,实在不失为省"工夫"的好办法。至此,砂铫冲工夫茶者,不是被当成改造好的"前朝遗老",就是被视为可与秦始皇兵马俑争价出土的"活文物"。当今则是盖瓯大行其道,冲罐倒成了稀有物种,茶洗虽仍应用,但其规制也有所改进: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茶盘,下层为茶洗容量颇大。上下连体,可合可拆,各司其职,兼备了原茶盘和茶洗的综合效用。
工夫茶具简化了,也有其好处。茶瘾大的人出差通常也会带上一套简化的工夫茶具,以便随时随地,只要是可以寻到刚烧的开水,就喝上几杯。

茶是健康的饮料和安全的兴奋剂。茶多酚能刺激口腔的唾液分泌,所以饮茶能生津止渴。茶单宁能凝固蛋白杀灭病毒病菌,故中医外科常用茶水洗涤患处疮口。茶碱有兴奋神经中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收缩,帮助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所以饮茶能够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利尿强心,提高工效。在我们的调查中,一部分年轻人表示他们喜欢喝工夫茶,就是因为工夫茶有减肥的作用。唐陆藏器的《本草拾遗》中也说?quot;茗苦茶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这是因为茶叶含芳香化合物,能融解脂肪,帮助消化肉食。从以上的介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喝茶导致疾病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虽然茶有如此多的药用价值,但冲法不对,无益反而有弊。曾见一些人把茶叶放在热水壶中,沤成半黑色的茶汁。这等喝法,既喝不到茶的益处,反而把大量的“鞣酸”喝到肚子里,鞣酸是制皮革用的,试想一张牛皮那样硬的东西,尚且可以用鞣酸泡制变形,人的肠胃又怎能抵挡得住呢?
原来,茶叶中除香精外,最大量的就是鞣酸,又名单宁酸。少量的单宁酸可以助消化,对抗烟碱的毒素。但是,大量的单宁酸,可就很不益于肠胃了。而工夫茶的冲法,既可以使香精迅速挥发,又不让单宁酸大量溶解(单宁酸要泡在水里一段时间才能大量溶解),所以喝工夫茶,尽得茶之精华而免却茶之弊害。工夫茶一般只冲四次。首冲为皮,二三冲为肉,四冲为极。就是因为茶素已经发挥尽了,茶叶中最有益的部分已经被我们取用,再冲下去就要喝到无益的部分。
苏东坡有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全七碗茶。"看来,在苏东坡眼中茶比道家的炼丹仙药还更有价值。

说起茶文化,不得不提一提日本的茶道。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据参加茶道的人说:在一个不过几平方米的清静小屋里,排列着炭炉、水罐、茶釜、茶碗等茶具,碾成粉末的"抹茶",以及煮谁冲茶的方式方法,和中国唐宋茶书中描述的大致相同。但是茶道的礼仪非常繁琐。客人进入茶室时,推门、坐跪、寒暄都有一定的礼节;主人煮水、冲茶、递茶,都有一定的规范;一切举止行动如擦碗、接物、品饮、观赏茶具乃至说话等等都要按照十分细致的规矩进行。
这种把蛮有生活情趣的茶文化,僵化为礼仪程式,而且代代相传,不敢逾越,有什么意味,这恐怕只有日本人才能知道,而我们潮汕人饮工夫茶,既是生理卫生的需要,亦是生活情趣的要求;既讲科学,有讲道德;既要审美,有不拘泥。茶之物质功能和精神效应,发挥无遗。
潮汕工夫茶文化,总结起来为:和、爱、精、洁、思。
和,是指祥和的气氛。饮茶的环境如"明窗净几"、"小院焚香"、"久别重逢"、"良朋欢聚"、"酒后清谈"、"研究问题"、"集体创作"……在这样的场合里,正是非茶不可。高尚的情谊,互相尊重、互相爱慕的心溶化在高洁的工夫茶中。通过品茗谈心,离情别意表达了,共识提高了,不用见解通过讨论而趋一致,友情进一步发展了。亦有争执的双方,经过品茗谈心而和解了;亦有理屈的一方,通过敬茶而熄灭了对方的火气。这时心平气和,没有火气,没有怨气,忘了烦恼,忘了悲哀,达到了宁静祥和的境界。这是工夫茶的效应。
爱,是爱心的表现。茶是高尚的礼物,它具有敬爱、慈爱和友爱的意味。潮人素好客,对于德高望重的硕学鸿儒、挚交好友、远亲近邻,不论长幼,造门访问必用工夫茶相赠,以表达爱心和敬意。
精,指的是精美的茶具和精巧的冲技。清代的袁玫写道:"杯小如胡桃,壶如香橼。"这说的就是工夫茶具。茶杯要求:"小、浅、白、薄。"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白则衬托茶色,薄易起香。冲茶的水要掌握适当的火候,冲茶之前要烫罐、淋杯,冲茶时要注意"淋盅刮沫,高冲低筛"。筛(倒)茶时要做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冲出来的才会同色同香同量。综观工夫茶具,整套冲沏工夫无不体现着一个景致、精巧的精字。
洁,指有着高洁的品性。茶有辟邪驱恶、治病保健的功能,为医药卫生界所称道。茶又是口香饮料。苏东坡说它"每食已辄以浓茶簌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清。"这一切都无不体现出茶与邪恶势不两立,它应该得到圣洁的美称。
思,是指能启智和益思。尹桂茂《茶道》云:"文人饮茶,以茶助思,一边清饮雅尝,品味茶叶清香。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从而有助于构思,一旦腹稿打成,或下笔千言,或挥毫作画,有佳作从茶中来。因此,茶与文人墨客结不解缘。"至于明窗净几,独自爬格子,茶会帮你提神、醒脑、通窍、小息、深思、明辨。在这样的场合中,工夫茶可说是高度发挥起效能。
在潮汕民间俗语中,还有不少是从喝工夫茶中引伸出来的。把热心办错事吃力不讨好叫"假力(勤)洗茶渣",把没出息或办事效果不佳?quot;无茶色"……工夫茶文化是潮汕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夫茶文化对潮人的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喝工夫茶时的"苦尽甘来",深为潮人所看重和推崇,它符合潮汕人的生活态度。无论浪迹何方,总会顽强拼搏,因为奔流在潮人血管里的全是苦尽甘来的种族意识。
无论是本身的特点、精神内涵,还是影响,工夫茶文化都可称得上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烹法程序,结合冲饮实践所得,朗列如下:
1、治器。泥炉起火,砂跳掏水,煽炉,信器、候火、淋杯。
2、纳茶。静候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看也),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 铫置炉上,俟其火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 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如此之工夫,谓之"纳茶"。 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足矣。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3、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 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始无涩滞之病。 首次注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以去除茶叶中所含杂质,这 就是"洗茶"。倾出的茶汤废弃不喝。
5、冲点。冲法同上。
6、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7、淋罐。壶盖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一 以去其散坠余沫;二则壶外追热,香味充盈于壶中。
8、烫杯。淋罐已毕,仍必然杯,俗谓之"烧钟"。淋杯之汤, 宜直注杯心。"烧钟(钟即茶杯的俗称)热罐.方能起香";这是 不容忽略的"工夫"。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 9、洒茶。茶叶纳人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味未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飘散、泡沫丛生,称"低洒"。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
元是工夫茶的发展时期,到了明代是工夫茶的鼎盛时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人尽皆知了。
潮汕工夫茶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里面写道:工夫茶,烹冶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未能与之同步行进的工夫茶泡法,陆续被加工改造。而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工夫茶具。 至七十年代后期,红泥小火炉、火炭和羽扇,已渐被煤油炉、酒精灯、煤油灯炉所代替;八十年代,上述替代品复为电炉所代替;九十年代,家家户户几乎都用电热壶,因其能集生火、煮水作用于一身,实在不失为省"工夫"的好办法。至此,砂铫冲工夫茶者,不是被当成改造好的"前朝遗老",就是被视为可与秦始皇兵马俑争价出土的"活文物"。当今则是盖瓯大行其道,冲罐倒成了稀有物种,茶洗虽仍应用,但其规制也有所改进: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茶盘,下层为茶洗容量颇大。上下连体,可合可拆,各司其职,兼备了原茶盘和茶洗的综合效用。
工夫茶具简化了,也有其好处。茶瘾大的人出差通常也会带上一套简化的工夫茶具,以便随时随地,只要是可以寻到刚烧的开水,就喝上几杯。

茶是健康的饮料和安全的兴奋剂。茶多酚能刺激口腔的唾液分泌,所以饮茶能生津止渴。茶单宁能凝固蛋白杀灭病毒病菌,故中医外科常用茶水洗涤患处疮口。茶碱有兴奋神经中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收缩,帮助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所以饮茶能够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利尿强心,提高工效。在我们的调查中,一部分年轻人表示他们喜欢喝工夫茶,就是因为工夫茶有减肥的作用。唐陆藏器的《本草拾遗》中也说?quot;茗苦茶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这是因为茶叶含芳香化合物,能融解脂肪,帮助消化肉食。从以上的介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喝茶导致疾病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虽然茶有如此多的药用价值,但冲法不对,无益反而有弊。曾见一些人把茶叶放在热水壶中,沤成半黑色的茶汁。这等喝法,既喝不到茶的益处,反而把大量的“鞣酸”喝到肚子里,鞣酸是制皮革用的,试想一张牛皮那样硬的东西,尚且可以用鞣酸泡制变形,人的肠胃又怎能抵挡得住呢?
原来,茶叶中除香精外,最大量的就是鞣酸,又名单宁酸。少量的单宁酸可以助消化,对抗烟碱的毒素。但是,大量的单宁酸,可就很不益于肠胃了。而工夫茶的冲法,既可以使香精迅速挥发,又不让单宁酸大量溶解(单宁酸要泡在水里一段时间才能大量溶解),所以喝工夫茶,尽得茶之精华而免却茶之弊害。工夫茶一般只冲四次。首冲为皮,二三冲为肉,四冲为极。就是因为茶素已经发挥尽了,茶叶中最有益的部分已经被我们取用,再冲下去就要喝到无益的部分。
苏东坡有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全七碗茶。"看来,在苏东坡眼中茶比道家的炼丹仙药还更有价值。

说起茶文化,不得不提一提日本的茶道。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据参加茶道的人说:在一个不过几平方米的清静小屋里,排列着炭炉、水罐、茶釜、茶碗等茶具,碾成粉末的"抹茶",以及煮谁冲茶的方式方法,和中国唐宋茶书中描述的大致相同。但是茶道的礼仪非常繁琐。客人进入茶室时,推门、坐跪、寒暄都有一定的礼节;主人煮水、冲茶、递茶,都有一定的规范;一切举止行动如擦碗、接物、品饮、观赏茶具乃至说话等等都要按照十分细致的规矩进行。
这种把蛮有生活情趣的茶文化,僵化为礼仪程式,而且代代相传,不敢逾越,有什么意味,这恐怕只有日本人才能知道,而我们潮汕人饮工夫茶,既是生理卫生的需要,亦是生活情趣的要求;既讲科学,有讲道德;既要审美,有不拘泥。茶之物质功能和精神效应,发挥无遗。
潮汕工夫茶文化,总结起来为:和、爱、精、洁、思。
和,是指祥和的气氛。饮茶的环境如"明窗净几"、"小院焚香"、"久别重逢"、"良朋欢聚"、"酒后清谈"、"研究问题"、"集体创作"……在这样的场合里,正是非茶不可。高尚的情谊,互相尊重、互相爱慕的心溶化在高洁的工夫茶中。通过品茗谈心,离情别意表达了,共识提高了,不用见解通过讨论而趋一致,友情进一步发展了。亦有争执的双方,经过品茗谈心而和解了;亦有理屈的一方,通过敬茶而熄灭了对方的火气。这时心平气和,没有火气,没有怨气,忘了烦恼,忘了悲哀,达到了宁静祥和的境界。这是工夫茶的效应。
爱,是爱心的表现。茶是高尚的礼物,它具有敬爱、慈爱和友爱的意味。潮人素好客,对于德高望重的硕学鸿儒、挚交好友、远亲近邻,不论长幼,造门访问必用工夫茶相赠,以表达爱心和敬意。
精,指的是精美的茶具和精巧的冲技。清代的袁玫写道:"杯小如胡桃,壶如香橼。"这说的就是工夫茶具。茶杯要求:"小、浅、白、薄。"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白则衬托茶色,薄易起香。冲茶的水要掌握适当的火候,冲茶之前要烫罐、淋杯,冲茶时要注意"淋盅刮沫,高冲低筛"。筛(倒)茶时要做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冲出来的才会同色同香同量。综观工夫茶具,整套冲沏工夫无不体现着一个景致、精巧的精字。
洁,指有着高洁的品性。茶有辟邪驱恶、治病保健的功能,为医药卫生界所称道。茶又是口香饮料。苏东坡说它"每食已辄以浓茶簌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清。"这一切都无不体现出茶与邪恶势不两立,它应该得到圣洁的美称。
思,是指能启智和益思。尹桂茂《茶道》云:"文人饮茶,以茶助思,一边清饮雅尝,品味茶叶清香。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从而有助于构思,一旦腹稿打成,或下笔千言,或挥毫作画,有佳作从茶中来。因此,茶与文人墨客结不解缘。"至于明窗净几,独自爬格子,茶会帮你提神、醒脑、通窍、小息、深思、明辨。在这样的场合中,工夫茶可说是高度发挥起效能。
在潮汕民间俗语中,还有不少是从喝工夫茶中引伸出来的。把热心办错事吃力不讨好叫"假力(勤)洗茶渣",把没出息或办事效果不佳?quot;无茶色"……工夫茶文化是潮汕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夫茶文化对潮人的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喝工夫茶时的"苦尽甘来",深为潮人所看重和推崇,它符合潮汕人的生活态度。无论浪迹何方,总会顽强拼搏,因为奔流在潮人血管里的全是苦尽甘来的种族意识。
无论是本身的特点、精神内涵,还是影响,工夫茶文化都可称得上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烹法程序,结合冲饮实践所得,朗列如下:
1、治器。泥炉起火,砂跳掏水,煽炉,信器、候火、淋杯。
2、纳茶。静候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看也),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 铫置炉上,俟其火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 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如此之工夫,谓之"纳茶"。 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足矣。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3、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 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始无涩滞之病。 首次注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以去除茶叶中所含杂质,这 就是"洗茶"。倾出的茶汤废弃不喝。
5、冲点。冲法同上。
6、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7、淋罐。壶盖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一 以去其散坠余沫;二则壶外追热,香味充盈于壶中。
8、烫杯。淋罐已毕,仍必然杯,俗谓之"烧钟"。淋杯之汤, 宜直注杯心。"烧钟(钟即茶杯的俗称)热罐.方能起香";这是 不容忽略的"工夫"。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 9、洒茶。茶叶纳人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味未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飘散、泡沫丛生,称"低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