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简历老公是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及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些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2 10:05:20

美国麻州布兰迪斯大学教授亚曼比尔,提供这样四项技巧:

  1、 戏剧方式。假装不能用语言沟通,必须通过哑剧,手势及脸部表情传递彼此信息,可假扮饭店、机场或公园里人的生活百态,而且给孩子一叠纸、铅笔和蜡笔,画出对方演出来的情节。

  2、 小小私人画廊。让孩子了解他画画只是自己乐在其中,而非取悦任何人。这样,孩子能将自己的艺术作品自由地展开出来。在他的房门上挂黑板或画架,可以让他自由创作,捕捉灵感。

  3、 自制不花钱的礼物。鼓励孩子在送礼物给人家时,自己动手做,这种礼物是金钱也买不到的。孩子自己创作显得特别可贵,对孩子很有鼓励意义。例如,可鼓励孩子写下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及自制各式儿童玩具等。

  4、 玩小大人家家酒。让孩子扮演大人角色,在家设宴请客,演习款待客人的礼节。 随处都有材料,随时都有方法,只要母亲动起脑筋来,就能够将创造力的训练在家庭中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

  要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首先要让孩子有零花钱,并要让其正确处理零花钱。放部分“财权”给孩子,不仅可备急用,同时通过恰当引导,也能培养出孩子的金融与节俭意识。有人曾提出,让孩子把零花钱放在三个罐子里。第一个罐子用于日常开销,购买日常用品,第二个罐子用于短期积累,为购买玩具等贵重物品积攒资金,第三个罐子是长期储蓄,以大人的名字给小孩办一张储蓄存折。这三个罐子的设置不仅可使孩子学会购物预算,而且可使其目的储蓄意识在脑海中深深扎根。当然,对于孩子的这三个罐子中的零花钱的总量和结构,父母也要适当进行控制。

  其次,要指导孩子进行消费。应告诉孩子些购物常识,比如货比三家、如何还价、怎样看标价及商品的有效期等,教育孩子如何把钱花得更合理。对于较大的孩子,还可进一步放权,一些学习用品、服装等可由其自己选购。要教育孩子本着节俭的原则购买。对孩子某些过高的欲望要进行教育,讲清道理,也可谈谈自家的收支账,让孩子心中有数,告诉孩子存钱及节约的必要性,使他们不随机性花钱,在日常消费中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千万不能等孩子已经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后,或已成为“准败家子”后再去进行教育。

  再次,要帮助孩子制订理财计划。给孩子准备一个“账本”,先在上面列出每月的开支预算,再将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记录下来,每隔一段时间,与孩子共同回顾开支,对不良的消费习惯加以指正。虽然建立消费记录较繁琐些,但可以培养孩子学会计划和精打细算的能力。对孩子的开支计划,父母要正确指导,既不能让孩子无度消费,也不能过分从紧干预,让其成为“守财奴”,因为新一代孩子的生活条件毕竟和父母的成长时代不同。

  品德教育不能只靠外塑,还应注意如何内化,我们对孩子的品德教养,除了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及「如何做」之外,如果还能够使孩子「愿意做」、「习惯做」,则品德教育才能在孩子的心中生根。至於如何培养品德的情感意志,建议可以从下面三个方向来努力:

  一、示范与模仿
  示范与模仿是社会行为发展学习的重要管道,虽然「示范」属於「告知」品德行为内容的认知层次,但是透过示范「营造品德环境」却是引发品德行为情感意思,因为大多数人自己不让位,还会盯著让位的人看。我们在「缺乏让位美德的环境」中,要自觉有让位的必要及积极实践让位行为是比较困难的。同样,大人如果希望培养孩子乐观、独立、自信、诚实、惜物、礼貌……等品德,自己便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时表现这些行为,如此孩子自然可以在这样的品德环境中模仿学习、同时培养「大家都是这样」、「本来就是应该这样」的品德情意。

  二、积极回馈
  社会行为在外塑的过程中,不免要经历外在回馈的增强、鼓励效果。好的品德表现,透过赞美、认可或好心有好报等正向回馈,会强化品德行为的持续表现意愿。小孩子刚学会自己穿衣、穿鞋,每次完成动作一定会看看大人、甚至跑到你面前,只为了要看你对他点点头、或是说一声「好棒」;小孩主动向别人打招呼问好,如果获得称赞一定会继续表现礼貌。可见积极回馈对品德行为的鼓舞作用。不过,为了避免过度依赖外在的回馈而减少主动的行为表现,大人在给予回馈时要把握「具体」及「付予信心」两个原则。例如:「我就知道!你长大了,可以自己穿衣服」(鼓励独立)、「你看!你能够自己把玩具收好、把书排好,真能干!」(赞美爱物)、「我相信你会告诉妈妈(爸爸),弟弟为什么会哭这么大声?」(期勉诚实)。

  三、习惯成自然
  由外塑而内化、从他律到自律是品德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所有的良行美德唯有在大人教导鼓励后,能够转化为孩子自发的行为表现才有意义。大人无法时时刻刻留在孩子身边叮咛、鼓舞,我们希望孩子能自己提醒自己、自己乐意表现好的行为、而最后终於能够习惯成自然,使品德成为孩子自己修养的一部分,真正落实在孩子自己的生活中。於是大人除了不厌其烦的示范、提醒及回馈之外,不妨也将我们希望孩子建立的品德,视为孩子该有的自然习惯。例如:「哇!你忘记说『请』。」(你本来会表现礼貌的,只是忘记了)、「没有关系,你已经可以自己做的。来!再试试看。」(把独立视为当然)。
  美国人教子十二法则
  1.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 声言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是巨大的。

  7.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10.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 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12. 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回家

大人要以身作则.经常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体力上的和脑力上的,比如:晚上大人和孩子各拿一个盆,"宝宝和妈妈(爸爸)比赛,看谁洗袜子洗得又快又干净?"一开始几次大人让着点孩子,每次都要鼓励孩子,"真棒,真能干,比妈妈(爸爸)洗的都好.下次妈妈可要加油了."几次之后孩子会有些厌了,这时大人就要赢孩子,告诉孩子不一定他总赢,山外有山,只要自己尽力了,努力去做了就可以.和小朋友发生什么事,大人给讲清道理,让孩子自己决定该怎样去做等.培养孩子的爱心,比如:妈妈今天下班太累了,宝宝来刷碗,好吗?妈妈买来好吃的,给奶奶送去,宝宝和妈妈一起去看奶奶.等等.孩子做错事了就要受到惩罚,但一定要讲明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惩罚是因为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负责.总之对孩子不要打骂,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