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公路:佛,菩萨,罗汉怎么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7:15:38

佛,菩萨,罗汉的区别:

1、在佛教中的地位不同

1)佛:地位高于菩萨、罗汉。是修行所能达到的第一等果位。从罗汉修炼到菩萨,之后再从菩萨修炼到佛。成佛是所有佛教修行者的最高目标。

2)菩萨:地位低于佛,高于罗汉。是修行所能达到的第二等果位。菩萨已经悟透了“五蕴皆空”,因为“有情”,尚未到一切皆空的境界,只是接近佛境,还没有成佛,但他们却发愿将众生超度到更高的层次,也就是让众生成佛。自己还未成佛,却想让众生成佛,

3)罗汉:地位低于佛,菩萨。是修行所能达到的第三等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

2、觉悟程度的高低不同

1)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等修炼成佛陀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自己的天国世界。佛陀同样有大慈悲心,于是传法于人世间,救度众生去他的世界。佛处于有情和无情之间,佛光普照众生,众生平等。佛对芸芸众生是引导者,只是用一片佛光引导我们自度。

2)菩萨:是自觉和觉他。

修炼到了菩萨境界就有了大慈悲心,因为看众生皆苦,所以发出大慈悲心去救度众生。菩萨尚未达到觉行圆满, 觉悟尚有情,自己觉悟了,又有善心救世救难的活菩萨。“自立,自觉,又能牺牲自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

3)罗汉:自觉。

罗汉觉悟但无情 ,是比较注重个人修持和觉悟。罗汉境界是指度己,个人通过修炼达到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用佛家思想来说,罗汉境界就是刚刚自己解脱了,不在入六道轮回了。

3、形象不同。

1)佛:满头小发结(佛螺髻发),也有例外:地藏王菩萨和弥勒佛有光头形象

2)菩萨:通常头上戴着帽子或头巾。

3)罗汉:外形多样,更接近于普通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陀

百度百科-菩萨

百度百科-罗汉

佛,菩萨,罗汉的区别在于定义、境界、修行目标的不同。

1、定义不同

佛:佛梵语为“佛陀”,小乘佛教讲的“佛”。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爷。~像。借花献~。

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在梵文中的意思是“觉悟有情”、“道心众生”,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果位。菩萨是佛弟子,语意如菩提树枝繁叶茂。

罗汉: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在小乘佛教中,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

2、境界不同 

佛:等修炼成佛陀境界,就有了一个自己的天国世界。佛陀同样有大慈悲心,同样看众生皆苦,于是传法于人世间,救度众生去他的世界。

菩萨:修炼到了菩萨境界就有了大慈悲心,因为看众生皆苦,所以发出大慈悲心去救度众生。

罗汉:境界是指度己,个人通过修炼达到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用佛家思想来说,罗汉境界就是刚刚自己解脱了,不在入六道轮回了。

3、修行目标不同。

佛:修行至上,领悟也是至上。为释迦族的圣人,大乘佛教认为,一切圆满者皆可称为佛。

菩萨:仅次于佛,修行比佛低,跟随于佛,要以佛所说真理和觉悟,去启发和引导世间有情众生,使众生摆脱烦恼,得到彻底的觉悟,渡过生死轮回的此岸,达到涅槃寂静的彼岸世界,这样方被称为“菩萨”。

罗汉:修行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扩展资料:

佛如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信仰面很大的还有毗卢遮那佛(大日佛)等。

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菩萨功德品亦举出菩萨有十种。

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菩萨:自觉、觉他 

阿罗汉:自觉; 

也就是说,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圆满;菩萨次之,罗汉最低。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叫阿罗汉。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

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圆满;菩萨次之,罗汉最低。

参考资料:

佛-百度百科

菩萨-百度百科

罗汉-百度百科

一、、修行不同

佛:佛陀的简称。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释迦牟尼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能仁”、“能忍”、“能寂”,即释迦族的圣人。大乘佛教认为,一切圆满者皆可称为佛。所以,大乘佛教除释迦牟尼佛之外,三世十方有无数无量的佛。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陲”的简称,意为“觉有情”,指发宏大誓愿,要以佛所说真理和觉悟,去启发和引导世间有情众生,使众生摆脱烦恼,得到彻底的觉悟,渡过生死轮回的此岸,达到涅槃寂静的彼岸世界,这样方被称为“菩萨”。

罗汉:又称阿罗汉,指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二、思想不同

佛:无论智慧与悟性都已达到最高境界的觉悟者。他不仅自己觉悟,而且帮助他人觉悟,使自已和他人觉行共同得到圆满。

菩萨:仅次于佛,是因为菩萨虽能自觉,并发大心愿为众生求最高的觉悟方法与觉悟的道理,但却没能将自己与众生的觉悟、行为一起圆满。所以,他们所达到的不过是大乘佛教中的上乘境界。

罗汉:注重自我觉悟,自我解脱,而较少把佛教的教义扩大化。通常人们称他们为“自了汉”。所以,他们到达的只是小乘佛教中的最高境界。

三、境界不同 

佛:等修炼成佛陀境界,就有了一个自己的天国世界。佛陀同样有大慈悲心,同样看众生皆苦,于是传法于人世间,救度众生去他的世界。

菩萨:修炼到了菩萨境界就有了大慈悲心,因为看众生皆苦,所以发出大慈悲心去救度众生。

罗汉:境界是指度己,个人通过修炼达到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用佛家思想来说,罗汉境界就是刚刚自己解脱了,不在入六道轮回了。

扩展资料

罗汉分类:

另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

《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等所举,即:

(一)退法阿罗汉,又作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

(二)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

(三)护法阿罗汉,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

(四)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

(五)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

(六)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为钝根者,故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系属利根者,故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详言之,须遇善因缘而得入定之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

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之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又善护自己所得之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时爱心解脱;永无烦恼,永不再须解脱烦恼,永远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称为不动心解脱。此外,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善根之形成,又分为两种,即:

(一)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阿罗汉、不退相阿罗汉。

(二)由精进修行而达不动法者,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为七种阿罗汉。若再加缘觉、佛,则总称九种阿罗汉。

《阿含经》卷三十、《成实论》卷一等所云: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脱烦恼之阿罗汉,称为智解脱阿罗汉。若得灭尽定,而于心、智慧两方面悉皆解脱之阿罗汉,则称双解脱阿罗汉。此二者再加无疑解脱阿罗汉(在俱解脱中通达一切文义,因而得四无碍解脱者),则成三种阿罗汉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佛

百度百科——菩萨

百度百科——罗汉

区别:

1、思想方面不同。

佛:无论智慧与悟性都已达到最高境界的觉悟者。他不仅自己觉悟,而且帮助他人觉悟。

菩萨:能自觉,并发大心愿为众生求最高的觉悟方法与觉悟的道理,但却没能将自己与众生的觉悟、行为一起圆满。

罗汉:注重自我觉悟,自我解脱,而较少把佛教的教义扩大化。

2、修行不同。

佛:修行至上,领悟也是至上。为释迦族的圣人,大乘佛教认为,一切圆满者皆可称为佛。

菩萨:仅次于佛,修行比佛低,跟随于佛,要以佛所说真理和觉悟,去启发和引导世间有情众生,使众生摆脱烦恼,得到彻底的觉悟,渡过生死轮回的此岸,达到涅槃寂静的彼岸世界,这样方被称为“菩萨”。

罗汉:修行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3、意思不同。

佛:是“佛陀”的简称,在梵语的意思“知者”、“觉”、“觉悟者”。觉有三层意思:一是自觉,二是觉他,三是觉行圆满。

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在梵文中的意思是“觉悟有情”、“道心众生”,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果位。

罗汉: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圣人,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

扩展资料:

“佛”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智慧”代表着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 伟大的佛陀,具足这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

而菩萨所修之行,称作菩萨行。有关菩萨之一切法则仪式,称为菩萨之法式。以达佛果为目的之教,称为菩萨乘;其经典称菩萨藏。梵网经等即述菩萨应持之菩萨戒。诸经典常举之菩萨名,有弥勒、文殊、观世音、大势至等。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罗汉

1、境界不同。罗汉、菩萨、佛陀是佛家出世间法修炼的三个不同境界。

罗汉境界是指度己,个人通过修炼达到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用佛家思想来说,罗汉境界就是刚刚自己解脱了,不在入六道轮回了。

修炼到了菩萨境界就有了大慈悲心,因为看众生皆苦,所以发出大慈悲心去救度众生。

等修炼成佛陀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自己的天国世界。佛陀同样有大慈悲心,同样看众生皆苦,于是传法于人世间,救度众生去他的世界。

2、思想觉悟不同。可以被称做佛的:是指无论智慧与悟性都已达到最高境界的觉悟者。他不仅自己觉悟,而且帮助他人觉悟,使自已和他人觉行共同得到圆满。

被称做菩萨的:仅次于佛,是因为菩萨虽能自觉,并发大心愿为众生求最高的觉悟方法与觉悟的道理,但却没能将自己与众生的觉悟、行为一起圆满。所以,他们所达到的不过是大乘佛教中的上乘境界。

被称做罗汉的:又次于菩萨,因为他们比较注重自我觉悟,自我解脱,而较少把佛教的教义扩大化。通常人们称他们为“自了汉”。所以,他们到达的只是小乘佛教中的最高境界。

3、修行方法不同。菩萨又称“缘觉’或“独觉”者,比如因见飞花落叶等外缘,触动内心,独自感通生死无常的道理,而进人觉悟的境地。

罗汉,又被称为“声闻”者,是当他听到释边牟尼佛等宜讲佛法的声音。受到启发后才有所觉悟的。

只有佛,是丝毫不借助外力,完全依靠自身的智慧与悟性,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苦思冥想去彻底洞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的。

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扩展资料

佛,菩萨,罗汉的修行目标不同;修行方法不同;发心不同;证悟程度不同,佛法可分为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佛菩提。实为唯一佛乘。

佛: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 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

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 -sattva ,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王子”,这个语词的音译为“究摩罗浮多”,意译又称为“童真”。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音译(Arhat)。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在小乘佛教中,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

百度百科-菩萨

百度百科-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