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水电站:评说刘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5:00:45
评说刘备
古人云 天时地利人和,刘备尽占人和之利。刘备待将士如己出,将士用命,孙子兵法有云:士用命,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阵矣。刘备礼贤下士在三国是出了名的,为何曹操好像那么厉害?其实是曹操一直都在将功劳拉在自己身上,而刘备却将功劳全部归于下属,令到人心空前的紧密联合,赵云从三军中救回阿斗来,却被刘备摔到了地上,说:若为了这无用的阿斗,怎值换我一员大将!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刘备创立蜀汉,三分天下,其政治策略、战略眼光、用人、人格魅力方面,都不逊色于汉高祖了。想想看当时多少诸侯,势大者如二袁、刘表,哪一个有刘备的志向,哪一个有刘备的成就,

刘备能驾驭那么多猛将名臣就说明他能力突出了,无能者不可能控制比他聪明的人,只会反被控制。
能和当时的北方诸侯公孙瓒关系这么好,说明刘备有过人之处,投靠当时势力最大的诸侯袁绍的时候,袁绍亲自出城很远去迎接刘备,这在当时别的人是不可能享有的荣誉,这又可以说明刘备不是演义说的那么无能。
曹操也是很欣赏和佩服刘备的,自认为不如刘备,还有最经典的一句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早期征战刘备以武勇闻名,数次阵前冲杀,先后有斩杀杨奉、韩暹,这功劳演义给了关、张。斩蔡阳给了关羽。火烧博望坡给了诸葛亮。赤壁之功劳完全让给了周瑜。至少刘备赤壁有40%的功劳。赤壁之战,很多人都把功劳给了东吴,其实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功劳是不可抹杀的。赤壁绝非光吴军打赢的。如果没有刘备,光以吴的实力,是很难阻止曹操的。华容道放跑曹操,变成了关羽放的,其实放走曹操的正是刘备本人。
刘备迅速拿下四郡,返回南郡(基本未发生大战)不存在演义情节。
攻打南郡,更是刘备和关羽立了头功,演义给按到了诸葛亮的头上。后人则认为是周瑜之功。赤壁的具体的一些战役大家还是自己去看书吧。
入川之战,前期只有1万多蜀军却打的刘障近10万之兵无还手之力。可后世看来,四川却是诸葛亮拿下的。其实四川之战诸葛亮根本就没参加什么大战役。而且演义把庞统死和诸葛亮入川的时间先后搞反了。正史是先诸葛亮入川,后庞统死的。
汉中之战连破张合、夏侯渊、击退曹操本部,又给了诸葛亮。
入吴其实蜀军兵力与吴初期差不多,相当。而且还分出黄权军去防御曹魏。后期兵力当孙权主力投入反攻时,吴军其实兵力比刘备多。吴军反击时的兵力至少8万,多则10万之上。
蜀军实际兵力只有6万左右。(不算黄权军)
刘备有劣势下取胜的本领,像火烧博望之战就是刘备的经典之作(后世把这战按到了诸葛亮头上)。
从江陵之战和汉中之战看可以看出刘备倒是个喜欢出奇的人。
刘备早年屡战屡败与后方不保障有很大关系。实际上在战斗时刘备并不吃亏亏就亏在后勤上。后方不保前方取胜也枉然。

刘备在《三国演义》里是一个绝对正面的角色!
但是我对刘备这个人物很有看法!
第一,他野心大!但是却很懂得演示。
有人也许会说,刘备那是志向远大。
看看他义子刘封的名字,以及长子刘禅的名字。
“封禅”,很明显,刘备很早就打料着做皇帝。说什么为了大汉,都只是冠冕堂皇的借口。十足的伪君子一个!
还有一个是他很懂得收拢民心。一仁义子居。但是他为了报关羽之私仇,举全国之兵攻击东吴。完全不顾诸葛亮反对,不顾及百姓的疾苦。
还有吕布的死。刘备着招借刀杀人够狠毒。要知道之前徐州被吕布功破的时候,吕布善待其家小。待刘备也算够兄弟了,他攻打徐州也有很多因素。
白门楼吕布被曹操擒住的时候,本很自然的以为刘备会为自己说情,没想到刘备一点也不顾情面,落井下石。
吕布就骂他了,说他是“大耳”,“最叵(读pǒ,“不可”的意思)信”。
刘备可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先不断地依附群雄,他曾依附过刘焉、卢植、刘表等人。在此期间不断网罗了关、张、赵、诸葛等武将谋士,最后时机一到,自领益州牧,玩了个空手道,骗取了天府之地。
曹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称帝,他要是想称帝那正的是太简单了,孙权也曾劝过曹操称帝,说自己愿意称臣。刘备呢?曹丕一费掉刘协,马上称帝。
刘备忠厚仁义只是他的外表!
我一直都比较欣赏曹操,感觉他比刘备优秀多了!
在三国这个时代,曹操绝对是最英明最优秀的英雄人物!

“世之枭雄也”--摘自曹操语录

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