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张无忌之逍遥录:请问何谓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16:49:18
文学导报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 白话文
普通话 文学月报

文艺大众化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在知识青年小资产阶级群众之中进行反对一切反动的欧化文艺的斗争”。

  在30年代开展的文艺大众化讨论中,瞿秋白曾比较激烈地指责“五四”新文学“对于民众仿佛是白费了似的。五四式的新文言(所谓白话)的文学,只是替欧化的绅士换换胃口的鱼翅酒席,劳动民众是没有福气吃的??

  ”因而,“五四”的“新式白话”和文学是一种“非驴非马”的东西,在几篇文章中,瞿秋白一再提出和指责“五四”新文学的“欧化”倾向,并认为在上海这样五方杂处的现代化大都市和现代化工厂里,已经生成和出现了容纳各省方言土语的“现代中国普通话”,应该用这样的普通话来创作反映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和
  生活情感的文学作品。针对瞿秋白的观点,大众化讨论中的一些人提出了异议,如茅盾在《问题中的大众文艺》中就委婉地反对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的所谓“新文言”,并认为五方杂处的上海都市和现代化工厂未能产生“现代中国普通话”??

  ? 胡愈之在《关于大众语文》中肯定“五四”运动“至少在语言革命上……使文学不再成为大众的禁地。因此,对于支配阶级的语文的没落,和大众语文的产生,“五四”运动,确实起了不少的推动作用”??并认为大众语文如若真正代表大众意识且能超越“五四”“白话文”,仍须走废弃象形字,而成为拼音字”的路。此外,在大众化讨论中,还提出了与传统相关的旧形式的利用问题。统而观之,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讨论虽然和阶级性问题直接相关,即如何用新的语言和形式反映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反映无产阶级大众的生活并为他们所接受,但是在整个讨论中也隐含和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现代性问题,如怎样评价和对待“五四”文学
  运动及欧化,如何看待以阶级性面目出现的大众化、“中国化”和民族旧形式。瞿秋白从阶级论角度出发对“五四”新文学和欧化倾向的批判指责,对无产阶级大众文学的倡导,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一些激进者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的过程中,开始在文学领域对欧化、西化等与西方现代性有关的问题进行反思批判,并开始提倡一种反欧化的、与阶级性紧密相关的“本土性”和“中国性”(毛泽东等人此时在政治上亦在形成有关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而反对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反对简单重复俄国革命道路的思想)。而茅盾、胡愈之等人则对“五四”新文学的价值性和合法性予以肯定,并认为大众语的真正实现之途仍是弃象形字用拼音字,即欲大众化、中国化必须先“世界化”(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走世界各民族共同的拼音化道路)。简言之,以阶级论为中心命题的文艺大
  众化讨论中,已经内含了有关如何评价对待欧化与中国化、以及阶级性遮盖下的本土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问题。

  ★小松博客原创整理.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