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宝剑和李一花:遵义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4 19:16:29
遵义发展史

今遵义市,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巴、蜀、夜郎等邦国的领地。秦汉时期置犍为郡。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为播州。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州改置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平越军民府(隶贵州)。清初,遵义府改属贵州省。辛亥革命后,废弃府的建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为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先设桐梓,后迁遵义县城(即今红花岗区)。1949年11月黔北各县先后解放,设置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今为遵义市。
  遵义因其历史和地域独特的原因,而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主线的独特地方文化艺术,在其文化的深层里,依稀可以看到巴蜀文化睿智休闲的灵气,和本土少数民族勤劳、质朴、骁勇的锐气。从现存文物上看,位于红花岗南郊的杨粲墓,其墓室石刻工艺精湛,结构规模宏大,墓内残存的铜鼓,陶器等物都工艺精细,文饰雕镌,其与其他中原同时代文物相比,并不逊色,可见当时遵义的文化艺术已相当发达。到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郑珍、莫友芝并称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黎庶昌两度出使日本,至今饮誉扶桑;殿试探花杨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活跃于30年代文坛的才女卢葆华,虽英年早逝,却才华横溢;国内近代文坛前辈,著名文学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义。综观遵义历史与文化,从汉代“三贤”盛览、舍人、尹珍,清代“三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到瓶底会议和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迁临,遵义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和长征精神为文化依托,融时代精神,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遵义文化艺术,她是黔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黔北小城遵义一幢两层灰砖小楼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会议内容
  会议首先由在中央负总责的博古代表中央作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史称正报告。
  博古的报告称中央红军在根据地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失利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力量的强大,强调当时白区反帝反蒋运动没有显著进步,瓦獾芯?墓ぷ髯龅貌睿?位髡秸??沟貌还唬?鞲?莸鼗ハ嗯浜喜还幻芮校?约案?莸氐暮蠓轿镒使┯?ぷ髅挥凶龊玫瓤凸墼?颉6?浴叭?送拧痹诰?轮富由系拇砦笤蚯崦璧?矗?傅煤苌伲?负趺挥猩婕啊?博古作报告时,毛泽东用一支白杆子的铅笔将不同意报告的意见,记在裁好的一叠毛边纸上。
  博古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上的发言中说:“在这个会议上,我个人是不认识错误的,同时不了解错误,我只承认在苏区工作的政策上有个别的错误,在军事指导上有个别政策的错误,不承认是路线的错误,不承认军事领导上的错误。”
  博古报告完毕后,周恩来代表军委作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军事工作报告。
  周恩来的报告,较客观地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以来的全部情况,实事求是地谈到此次反“围剿”红军在战略战术诸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主动承担了个人在指挥战争中应负的责任.周恩来报告完后,由洛甫根据会前所写的提纲,作批判“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军事路线的报告,史称反报告。
  洛甫的报告批评“三人团”在指挥红军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中错误的战略战术原则。这些错误表现为:堡垒对堡垒;兵力分散;在军事上不知利用十九路军事变,打击蒋介石;在战略转移与突围行动上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在部队不利的情况下,仍坚持去湘西会合红二、红六军团,是机械的战略方针作祟的结果。
  洛甫的报告,实际上代表了毛泽东、王稼祥的意见,更多的是毛泽东的意思。因为长征出发后,他们三人较多的时间住在一起,经常交谈。毛泽东经常向他们解释五次反“围剿”中红军应该运用怎样的战略战术去打破敌人的“围剿”。由于洛甫当时是政治局常委,他来作报告是较为合适的。
  三个报告作完后,第一个发言的是毛泽东。毛泽东首先表态不同意博古的报告。他指出,博古的报告对第五次反“围剿”受挫的原因,在政策与策略方面的失误谈得少,甚至回避,目的是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其中也包含博古当时未能认识清楚的有些问题)。毛泽东指出,“三人团”在指挥红军对付敌人的第五次进攻时,其错误归纳起来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攻中的冒险主义。第二阶段是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第三阶段则是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接着毛泽东具体分析了敌人的一、二、三、四次进攻时一红军为什么能够取胜,而敌人第五次进攻时红军失利的原因。
  毛泽东说,第一次反“围剿”时,敌军是10万,而红军只有4万,是2.5比1;第二次反“围剿”时,敌军20万,红军4万,是5比1;第三次反“围剿”时,敌军30万,红军3万,是10比1:第四次反“围剿”时,敌军50万,红军5万,仍是10比1:第五次反“围剿”时,敌军50万,红军5万余,不包括地方武装,仍然是10比1,为什么这次反“围剿”红军会失败得那么惨?前四次反“围剿”,各根据地同样是被敌人分割的,根据地范围比第五次反“围剿”时还要小,瓦解敌军白区工作的开展也很有限,为什么我们却赢得了胜利?其实,根据地人民经过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后方支前的工作是做得很出色的,根据地内的土地革命、经济建设的开展也是好的:在“一切为了前线上的胜利”的口号下,广大群众参军参战,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扩红运动形成热潮,10万工农积极分子武装上前线,红军力量空前扩大;前方红军的财政、粮食和其他物质上的需要,都得到了供应和保证,这些都是粉碎敌人进攻的有利条件。
  毛泽东还批评了李德的错误指挥:只知道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要吃饭,也要睡觉,也不问走的是山地、平原还是河道,只知道在战略图上用笔一划,限定时间打。这实际上是一种瞎指挥。
  朱德发言说,如果再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周恩来在发言中坚决支持毛泽东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批判,全力推举毛泽东为党和红军的领本由。
  出席会议的人,大多赞同洛甫的报告和毛泽东的发言,不同意博古的报告。只有凯丰替博古辩护,他在会上狂妄地对毛泽东说:“你懂得什么马列主义,你顶多是多看了些《孙子兵法》!”
  毛泽东认为,《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借鉴它并没有什么坏处,他估计凯丰连这本著名的兵书都没有看过,只知道崇尚外国的东西。和博古一样,只会生吞活剥地照搬马列主义的字句,教条主义地对待中国革命。于是,他在会上反问凯丰:“你读过《孙子兵法》没有?你知道《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问得凯丰哑口无言,因为他根本没有看过《孙子兵法》。
  会议决议
  (1) 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 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 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4) 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遵义会议完毕后,中常委即分工,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遵义会议之后,洛甫在党中央负总责,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但党的政治领导主要由毛泽东负责。邓小平曾经指出:“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尽管名义上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但实际上他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
  1935年2月5日,红军一渡赤水米到云贵川三省交界的鸡呜三省,洛甫代替博古在中央负总责。3月11日,红军在三度赤水途中,中央在遵义县的苟坝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小组,全权指挥军事。在当时一战争环境中,它是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小组,表明了新的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全党得到进一步巩固,也标志着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遵义会议所要解决的组织问题至此才大体完成,从而使红军赢得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巨大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军事领导体制的建立,对当时的领导核心来说,有一个认识与加深理解的过程,随着革命的发展与不断实践而为全党所接受。

纠正了王明左倾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