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地址:请问“三嗅片”这种药现在能买到吗?是不是改名字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9:56:09
请大家帮帮我找一种叫“三嗅片”的药品。很早的药品了。听说现在改名字了。急需,希望大家帮帮忙~在这里谢谢大家了。
谢谢,应该是“三溴片”现在需要它治病,但是国家禁了,有没有它的替代品?或者在那里能买到~谢谢各位热心朋友!

你要找的是不是"三溴片",三溴片

【药品名称】
通用名:三溴片曾用名:商品名:英文名TribromideTablets汉语拼音:SanXiuPian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份为:每片内含:溴化钠120mg、溴化钾120mg、溴化铵60mg。

本品为白色片,具有引湿性。
【适应症】
镇痛药,用于神经衰弱,歇斯底里症。

不过现在这种药已经被尽用了~~~

找的是不是"三溴片",三溴片

【药品名称】
通用名:三溴片曾用名:商品名:英文名TribromideTablets汉语拼音:SanXiuPian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份为:每片内含:溴化钠120mg、溴化钾120mg、溴化铵60mg。

本品为白色片,具有引湿性。
【适应症】
镇痛药,用于神经衰弱,歇斯底里症。

不过现在这种药已经被尽用了~~~

三溴片:本品为复方制剂,具有引湿性,其组份为:溴化钠、溴化钾、溴化铵。是白色片剂。现在已经禁用,买不到了。

什么是合理用药?
所谓合理用药,就是要诊断明确,对症下药,科学用药。要抓主要矛盾。“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可动不动就搞“药海战术”。

合理用药的一般原则是:凡属心理疗法和物理疗法治好的病,决不依赖药物;凡一种药能治好的,不用多种药;口服药能解决的,不用注射剂;第一线药能解决的,不用第二线药。不可轻信滥用补药,因为“是药三分毒”。还有“药补不如食补”等道理,说明用药实在是迫不得已。孕妇用药,尤其是不太明显的早期妊娠,如果用药不合理,将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所以用药更要谨慎。

什么时间服药效果好?

口服药品有的一日3次,有的一日4次,有的一日2次或1次,还有的每4小时或者6小时口服1次,有的需饭前服,有的饭后服,有的睡前服。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这是因为每种药物服后在体内通过吸收,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停留若干时间,然后排出体外。由于各种药物在体内吸收发挥治疗作用和排除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如果到时间不继续服药,血液中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就会逐渐下降,疗效就差,即使同一类药物由于药品结构和含的成分不同,在体内维持的时间也不一样。

药物分为饭前服、饭后服,是根据药物的性质而定的。饭前服的药物大多是对胃刺激不大而又需要在消化道内起局部和全身作用的药物。饭前服用有利于吸收并能迅速发挥作用。比如健胃药、滋补药、解热镇痛药、收敛药、吸附药、制酸药、利胆药、止泻药饭前服;饭后服用的药物大多是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饭后服用,可以减轻对胃的刺激并可延缓吸收时间,比如阿司匹林、索密痛、保泰松、消炎痛、安乃近和镇静催眠药苯妥英纳、三嗅片、巴氏合剂、氯丙嗪及一些强心药、抗高血压药、止咳平喘药、抗结核药、利尿药、维生素等。

有些助消化药需要饭中服用,更能发挥治疗作用。如胃酶片、胰酶片、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等;有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主要是避免食物影响药物作用的发挥和对药物的阻挡作用,如驱蛔灵、左旋咪唑、槟榔、南瓜子和硫酸镁等。

睡前服用的药物,除了各种催眠药物外, 一些缓泻药如酚酞、果导。服后致泻在白天,不影响休息。有些中成药睡前服用便于吸收,充分发挥作用。服中药汤剂,最好每日服2次,且于早晚饭后约1小时或睡前服用。

不宜混用的中西药有哪几种?

目前,随着中西药结合的发展,中西药联合应用机会增加,人们往往注意西药及中药运用中的配伍禁忌,但忽略了中西药混合后的不良影响,现举几例供参考。

①服用中成药朱砂安神丸时,不能同服西药三溴合剂。同服后会出现腹痛腹泻。

②中药麻黄、黄连、黄柏等含生物碱,与西药多酶片、胃蛋白酶同服,会使后者疗效降低或失去治疗作用。

③中药赭石、石膏、龙骨及牛黄解毒片中含铁、钙等金属离子,不宜与四环素类、异烟肼同服,因同服会使后者吸收减少。

④高血压病人在服西药降压药期间,不能同服甘草、麻黄、川贝精片、止咳定喘丸及麻杏石甘汤等中药,因这些中成药可升高血压,降低西药的降压效果。

⑤服用强心甙类药物期间,不宜用石膏、牛黄解毒片、麻杏石甘汤等富含钙的中药,因其能增强强心甙对心肌的毒性反应,也不宜用麻黄、洋金花、颠茄、蟾蜍等。

⑥地榆、白芍、五味子、诃子等中药含大量鞣酸,与胃蛋白酶、多酶片等酶类药同用,可形成沉淀而降低药效,故不宜混用。

⑦注射剂中西药一般不能合并注射,如葡萄糖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混合会使药液变混浊。

因此,中西药同时应用时,应在服药时间上分隔开。如把西药安排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服,那么中药则应在相隔2小时后服用,这时西药早已发挥了作用,中药的疗效也会相应得到利用,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用药的不良心理有哪些?

人们常用“药到病除”来赞扬良医良药。其实,病“除”并非仅仅是名医技术高、良药效果好,科学合理用药也很重要,但用药的心理作用因人而异,根据临床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一些人有以下几种不良用药心理。

①贪多。这种心理带有一定普遍性。很多人认为药多才能治病,于是有病后,中、西药,口服药,注射药,单、验、偏方一起用。其实这样做不仅没有必要,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有害健康。因为有些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反应。

②急切。有人认为,得病后一吃药就会好,等到效果不佳时又特别沮丧、失望。要知道,使用某些药物后,在体内发挥疗效需要一个过程,操之过急,反而有害。

③马虎。有些人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不定时吃,少吃或多吃药也无所谓,所以不遵医嘱,不按时按量服药。这样造成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不够或过高,以致贻误治疗或加重病情。

④依赖。有些人对某种药物有依赖性,过分相信某种药物的效果或某医生开的某种药,非此药不吃,点名要药,给医生诊治带来困难。

⑤崇拜。许多人认为,进口药疗效优于国产药,大药厂产品优于中小药厂产品,病人到医院就医,要找老医生处方,而年轻医生处的方,即使开的是同一种药物,服药后也常反映疗效不好。

上述用药心理都不可取,只有正确认识疾病,对症下药,与医护人员紧密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吃药要用开水送服

开水能帮助药物顺利通过咽喉、食管到达胃里,使干涩的药片和有刺激性的药水不至于停留在食管,从而保护了食管黏膜,起到了润滑作用。开水含杂质少,不会与药物起化学变化。

有些药物在服后还需饮用大量开水,比如磺胺类药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易在尿路中结晶,阻塞与损伤输尿管和尿道,因此要多饮水防止尿道结石形成。解热止痛药主要是通过扩张血管和出汗使体温下降,服时也应多喝开水,避免因出汗而失去过多水分引起虚脱。

开水对药片、药水有溶解、稀释的作用,既能减少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又便于对药物的吸收,足量的水还可以冲淡体内的毒素,有利于加速排出体外。所以,一般说来,服药时都要用开水送服,并多喝一些开水。

打针不能代替服药

有些药物制成针剂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疾病的需要来决定的。如青霉素如果口服,在胃中则被胃酸破坏,所以,它必须制成针剂,而且为了防止分解,还必须制成粉针,在临用前溶解后注射。又如硫酸镁,如果口服,只能发挥导泻作用,如果需要它在全身发挥镇静作用,只有制成针剂才行。有些针剂是为了使它迅速进入血液而发挥作用。所以,打针还是吃药,是根据疾病的治疗需要和药物的性质来决定的,不能单纯地认为打针就比吃药好。

有些药物,必须口服才有效,如细菌性痢疾、肠炎、便秘等所用的药物,必须让它们在肠道中发挥作用,不能让它们吸收入血液,治疗效果才良好;有些药物,口含放在舌头下面才能迅速发挥作用,如治疗冠心病的硝酸甘油片,每片药量很小,口含后,2~5分钟就有效,用药方式也简便,并不比注射的作用慢。而其他如胰岛素、肝素、干扰素等生物制品,都必须制成针剂,这都是由于药物的性质所决定的。

总之,用药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质决定的。无论打针还是吃药,只要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就是最佳给药方式。

烟酒茶对药效的影响

烟对药效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阻碍药物吸收。美国药物协会主席施莱戈尔的研究表明,吸烟者较之不吸烟者在服用药物治疗时,要增大剂量或增加次数才能取得相同的疗效。据报道,服药后半小时内吸烟的人,药物在血液内的有效成分仅占1.2%~1.8%,而不吸烟者则达21%~24%,约为前者的20倍。研究人员指出,吸烟会使食管下部肌肉及幽门的运动功能减弱,延迟胃排空的时间,使药物离开胃部进入小肠的速度减慢而影响一些药物的吸收。②加速药物代谢。现已知道,香烟中含有大量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可促使肝细胞内的药酶分泌量增加,从而加快药物分解过程,造成一些药物的疗效迅速减弱。③增加药物毒性。香烟中的尼古丁能促进机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使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泄而发生蓄积中毒。总之,服药后吸烟会严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为避免药物疗效引起不可预测的反应,吸烟者在服药期间应戒烟。

西药的酊剂、流浸膏,中药的各种药酒,都是酒精之剂,用酒精提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或用酒来浸泡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适合于醇溶性药物的提取或制造,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提高药品质量而采取的手段。但这种手段并不适用于所有药物,在更多的情况下,服药期间不宜饮酒。医学研究发现,长期过量饮酒的人对抗生素敏感性差,因此患传染病时比一般人治疗困难。服用降压药时,若饮酒过量,由于血管扩张,往往会造成血压突然下降,甚至发生虚脱或休克。酒和某些镇静药、催眠药都有抑制人体呼吸中枢的作用,二者协同作用,容易引起中毒反应。另外,服用利福平、痢特灵等,均因忌酒。否则,会产生副反应,影响疗效,甚至增强毒性,造成生命危险。饮酒除了能影响药效、产生不良反应外,某些药物也会阻碍酒精在人体内的氧化过程而导致代谢产物乙醛积蓄中毒。

茶叶中含有茶碱、鞣酸等物质,可与某些药物成分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疗效。如茶碱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如失眠者服用催眠药后又饮茶,二者作用会抵消,故服安眠药后不宜饮茶。茶碱还能提高体温,有对抗阿司匹林的作用,故服用阿司匹林解热药时也不宜饮茶。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可以和药物中的多种金属结合,产生沉淀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并降低其疗效。鞣酸不仅能与胃蛋白酶、胰酶、乳酶生、多酶片等结合,使酶失去活性,也能与生物碱、甙类结合产生沉淀,从而影响这些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目前,虽然不能笼统地说凡是服药绝对不能喝茶,但在服用上述药物时,为了提高疗效,最好不要喝茶,更不宜用茶水服药。

用偏方治病要注意什么?

俗话说“偏方治大病”。偏方对于某些缠手之病应用得当确有药到病除的效果。但是,所谓偏方并非中药正方,掌握不好,就会出问题,甚至酿成大祸,轻易使用偏方而致中毒的例子很多。因此使用偏方治病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了解偏方成分及其毒副作用。②要了解偏方对你的疾病是否适宜。③要弄清偏方所含有毒成分的剂量,并征求有经验专业医生的意见,决定使用与否。④使用偏方治疗时,必须计算好总剂量,以免超量引起中毒。

在使用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病人反应,一旦发生意外,立即停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服用中成药要注意适量

一种药物能治病,其对人体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副作用,中成药也不例外。尽管中成药副作用不像西药那样明显,但也不能盲目地自行加大用量来求速效,必须按照定量服用或遵医嘱。

在服用毒性强的中药或中成药时,一定要注意,常用量可治病,过量应用时可造成中毒甚至死亡。如巴豆,常用量可通便去积、逐水消肿,使用过量时,会水泻不止,有生命危险;又如杏仁或白果可止咳平喘,过量服用,可因它所含的氢氰酸而中毒;枫茄花泡酒治风湿性关节炎,如用量过大,会引起中毒致死。

不能滥用补药

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说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所以对补药滥加使用,由于使用不当,“有病”不一定用补药就“治病”,“无病”用补药反而能补出病来。

比如鹿茸是补阳药,有的人患了阴虚型肺痨,竟用大量鹿茸来“补”,结果是补不对症,中毒死亡。再比如有人本无病,却服人参来“强身”,不久便出现失眠、腹泻、皮疹等。

再比如有的人认为维生素C是好东西,多吃无妨,结果是服用大量的维生素C片后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并引起尿路结石。还有的人长期服用葡萄糖,结果却使胆固醇升高。

所以,恰当的补(补充人体所缺损的或不足的物质)对人体有益,如缺维生素A、D,患夜盲症、佝偻病,用鱼肝油就是合理的补。如无选择的盲目乱补,必招来后患。

小儿用药五注意

小儿用药与成人用药比较,由于生理功能的因素,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可出现和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所以,小儿用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小儿生病往往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如不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小病有时也可酿成大恙。因此,小儿用药在诊断清楚的前提下应讲究用药及时,不可拖延。

②新生儿及未成熟儿的生理机能还不健全,尤其是酶系统活力低下,用药不当很容易发生中毒。

③小儿对某些药物敏感性不同于成人。一般来说,小儿对镇静药、抗惊厥药、呼吸及循环兴奋剂、洋地黄等的耐受量大于成人,但对吗啡非常敏感,易中毒。故临床上规定1岁以内的婴儿禁用吗啡。

④某些外用药也可引起中毒:如过量阿托品滴眼可引起高热、惊厥、谵语;大量酒精擦洗可因散热快而发生呼吸困难、虚脱及昏迷;皮质激素类软膏大面积外用可引起全身性水肿。

⑤小儿用药量有时按年龄计算,有时按体重计算。有些药物按体重计算是根据生理特点而定,用药量往往比按年龄计算略大一些。

正确使用非处方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非处方药虽然是经过医药学专家的严格遴选,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但它们仍然是药品,因此,在使用时同样十分谨慎,切实注意下述几点:

①通过各种渠道,充实、提高个人的用药知识,作为自我药疗的基础,便于小病的自我判断。

②正确选用有国家统一的标识的非处方药。

③仔细阅读标签说明书,了解其适应症,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④认真检查所选药品有无批准文号及非处方药“登记证书编号”。

⑤注意药品的内外包装是否有破损及有效期。

⑥严格按说明书用药,不得擅自超量、超时使用,若有疑问要向医师咨询。

⑦按要求储藏药品,放置于小儿不可触及处。

三溴片属于处方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为了避免滥用,国家采取控制措施!市面上不好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