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玮琪音乐打包下载:我国包括《五月的鲜花》再内的7首抗战救亡歌曲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06:41:23

《松花江上》

  在中国,流传时间最长、或者说传唱最普遍的一首救亡歌曲大概是《松花江上》。这是一首悲凉之歌,曲调哀怨,暗合了那黑暗岁月中国百姓对生活苦难和外敌残暴的愤懑和倾诉。文革前,因被选用在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歌曲流传更加广泛,不断在各种时境中以一种抒情的面貌出现。

  1936年,日寇占领了东北,几十万东北军和东北百姓流亡关内。西安街头也出现了大批东北军和东北的流亡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流落街头,啼饥号寒。当时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陕师大附中的前身)任教的张寒晖,耳闻目睹他们的悲苦惨痛,心弦被深深地触动,创作了《松花江上》。

  一位作家写道:“这首歌和《伏尔加船夫曲》、《老人河》一样,是世界人们呼唤正义,奋力抗争,求得解放的呐喊。”

  《义勇军进行曲》

  国歌是一个国家内在气质和格调的反映,我们国家的气质永远定格在了上世纪30年代“民族的最后吼声”上。

  1935年,剧作家田汉和年方23岁的作曲家聂耳接受委托,创作一部抗日进步影片《风云儿女》,但田汉尚未完成剧本,即已被捕入狱。狱中的田汉将电影主题歌词写在香烟铂纸上托人偷带出狱并交到聂耳手中,聂耳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这豪壮的诗句,以巨大的热情为之谱写曲子——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就这样诞生了。

  一位音乐理论家说:《义勇军进行曲》采用西方音乐中常见的进行曲风格,这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是不曾有过的。可贵的是,它在雄壮刚健的大调色彩和号召式的力度不断增长的乐句中,融进五声音阶写成的旋律,既有民族风格,又有一种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的气势,以极为简练有力的音调概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伟大形象。

  《游击队歌》

  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我们的艺术家创作出了许多振奋人心、节奏如进行曲、风格超越传统和民族的歌曲,与现在的军事歌曲如《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等很是不同,《游击队歌》就是这样一首。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歌曲给人的印象非常深,游击队员穿行山川森林的形象随着短促的节拍跃然而出。

  这是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作品。那是1937年,贺绿汀由上海随团赴山西访问演出时,趴在山西临汾市尧都区刘村镇的炕上创作,首先在当时驻扎在刘村的八路军学兵大队传唱,随后风传全国。直到今天仍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歌唱二小放牛郎》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个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个村庄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那平稳朴实的旋律,那看似平静但极为深情的歌词,通过一种神秘的方式进入了亿万幼小的心灵,一直到他们很老了,那旋律再次响起时,又会把他们带回到儿时岁月。

  北京一位叫殷西唤的建筑师曾写信给全国少工委,他在信上说,我们这一代人刚刚戴上红领巾的年纪就学过王二小的课文,唱过那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即使已经长大了也还在心底保存了童年时候那份朴素的哀思。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寻找王二小的工作。他从二小故乡河北怀涞回来后,将拍下的照片发表在一个摄影网页上,并且表达了为二小重修墓地的愿望,这个帖子在网站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人表达了同样的心声,希望能为此事捐款出力。

  王二小的故事自五六十年前由劫夫编成歌曲后,特别自1978年被编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本后,为十几亿人没齿难忘。

  《黄河大合唱》

  不管过多少年,可以肯定,《黄河大合唱》是人类不会忘记的一首歌,就像人类因斯梅塔那的《我的祖国》而不会忘记捷克民族、因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而不会忘记俄罗斯民族一样,《黄河大合唱》就如奔腾的黄河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永久标志了。

  我们民族的史诗性音乐作品本不是很多,《黄河大合唱》因而更是弥可珍贵。在《黄河大合唱》诞生以前和诞生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们很少听到过像《黄河颂》这样宽广抒情的乐章,也没听到过《保卫黄河》这样雄壮宏大的合唱。评论家殷力欣写道:“尽管与《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交响曲》)相比,《黄河大合唱》在技法上尚嫌粗糙,但与肖斯塔科维奇一样,我们在冼星海身上看到了一个民族音乐家具有现代气质的一面:有直面严酷现实的勇气,有民族的苦难感,使命感……与同时期的抗战歌曲相比,也与冼星海本人的其他作品相比,《黄河大合唱》最鲜明地承袭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今天在我们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忽然发现却很少能够再听到如《黄河大合唱》那样有大力度、大气势的音乐作品。我们似乎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在知识储备、物质条件等均优于当年的时候,是不是我们在人文精神方面反而丢掉了某些更本质的东西?”
  参考资料: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