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小五哥:可以评价一下塞内加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9 06:10:37
可以从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全面分析

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公元前4~公元65)是唯一有完整作品传世的古罗马悲剧作家。他生于西班牙的科尔杜巴(今科尔多瓦),父亲老塞内加是著名的修辞学家,他本人则热心学习修辞学和哲学,是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为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位悲剧作家的塞内加生活在古罗马由共和转为帝制的时代,他由当律师开始从政,公元41年曾因得罪皇帝前妻米萨里娜被流放到科西嘉岛,8年后由于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的后妻阿格里平娜的活动,被召回罗马,成为她儿子尼禄的教师,并出任大法官。54年克劳狄乌斯被毒死,尼禄继位,塞内加辅佐朝政,掌握了国家大权。高官厚禄使他成为帝国最大的富翁之一,引起不少人的议论。后来塞内加不满尼禄日益残暴而与之产生政见分歧,便于62年离开朝廷,在罗马郊外的庄园里读书写作。65年以皮索为首的贵族共和派反对尼禄的密谋败露,塞内加受到牵连,被命自杀而死。(另说他被尼禄酷刑处死)

塞内加的剧作都用拉丁诗体写成,《特洛伊妇女》是他传世的十部悲剧中较早的作品。除此外,还有《疯狂的赫拉克勒斯》、《腓尼基少女》、《美狄亚》、《菲德拉》、《奥狄浦斯》、《阿伽门农》、《提埃斯忒斯》、《奥塔山上的赫拉克勒斯》、《奥克塔维亚》等九部悲剧。这些悲剧取材于希腊神话,又不同于古希腊悲剧,例如《特洛伊妇女》的故事吸引了很多剧作者。在赛内加之前的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匹得斯曾写过同名剧作并对他有所影响。
《特洛伊妇女》的故事发生在因荷马史诗记载而闻名的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这场历时十年的战争,是由受爱神指引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带走了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斯巴达王妃海伦而引起的。希腊各城邦的王者和将领在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的带领下进兵特洛伊。双方势均力敌,在苦战的第十个年头里,特洛伊主将,也是国王的儿子,赫克托耳被希腊的大将阿基琉斯所杀,不久阿基琉斯也战死,最终希腊军使用木马计攻入特洛伊城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开始了对特洛伊的屠杀和掠夺。剧本开始时曾经辉煌的宫殿已经成为残垣断壁,沦为战俘的特洛伊妇女们陪伴着特洛伊王后赫枯巴正在海滨为失去亲人而哀恸不已。然而,在经历这些悲惨的遭遇之后,她们还要再一次经受与幸存亲人的生死离别。由于战死沙场的希腊大将阿基琉斯的阴魂因为没有得到该有的献祭而阻挠希腊大军启航,他的儿子皮罗斯与希腊将领阿伽门农争论,坚持要按父亲的意愿把特洛伊公主波吕克赛娜祭献在阿基琉斯坟前。两人请出军中巫师,得到的神示是除了杀祭公主外还要铲除已阵亡的特洛伊大将赫克托耳和与妻子安德罗玛克所生的儿子——特洛伊皇族最后一个小王子。
安德罗玛克在梦中受丈夫亡灵之托把儿子藏在丈夫的坟墓中,并对来逼她交出儿子的希腊将领攸利栖斯谎称儿子已死。攸利栖斯以毁赫克托耳的坟相要挟,无奈之下安德罗玛克唤出了藏在坟墓中的小儿子,绝望的看着他被希腊人带走。随后那位引发特洛伊战争的海伦上场假意说阿基琉斯之子皮罗斯要娶波吕克赛娜,劝她换上嫁衣,波吕克赛娜横眉以对,安德罗玛克上前痛斥海伦,并看出事情决不是只换上嫁衣那么简单,海伦只得说出真相,希腊人要把波吕克赛娜杀祭在阿基琉斯的坟上。赫枯巴听闻几欲昏死,波吕克赛娜闻后竟流露出欣喜的表情,她宁愿作为被杀祭的公主也不愿做被希腊人带走的奴隶。最后,在希腊胜利者的围观中,在特洛伊亡国人的叹息中 “姑娘死了,孩子也死了”。痛不欲生的祖母、母亲、姐妹,带着对亲人的无尽哀思,怀揣着唯一可携带的一把国土,踏上了未知的命运之途。

总的来说,《特洛伊妇女》尤其突出赛内加剧作中单线发展人物性格、动作和情节几乎是为了他大段人物独白而设置的特点。在这部悲剧中,他集中笔墨描写了赫枯巴、安德罗玛克、波吕克赛娜的悲惨命运。但在这三位分别是亡国的皇后、王妃、公主中除了安德罗玛克以外,赫枯巴和波吕克赛娜在剧中几乎没什么行动。赫枯巴在剧中一出场就有大段独白,在其间还掺杂了由特洛伊妇女组成歌队的唱词。作者通过这位昔日皇后的叙述带出剧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如特洛伊的历史,战争的持久和残酷,自己儿子赫克托耳的阵亡和特洛伊老国王在城破后的惨死。这些占了全剧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只是起到了介绍背景、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此一人物在剧中并没有实际的戏剧动作,还谈不到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她的台词也大都由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不断哀叹自己的命运,而且每段都很长,其中大量使用的典故虽增加了剧作容量,但对不熟悉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读者就会起到阻碍作用。对另一个有着悲惨命运的女性——公主波吕克赛娜的描写却与此截然相反。相对赫枯巴的滔滔不绝,波吕克赛娜在剧中则一句台词都没有,她是作为一个哑角而出现的。赛内加通过对她“一怒”“一笑”的描写完成对这位公主的刻画。在这里,情节设置海伦出场诱骗公主穿上嫁衣,按理说这也许是作为战俘的最好结局了,但公主虽听闻敌人中的将领要娶自己为妻,却横眉以对怒视着海伦,表示着对这个引发战争的女人和这场耻辱婚姻的痛恨。安德罗玛克和赫枯巴也痛斥海伦,赛内加在此用剧中人的声音传达出他对战争的看法,控诉这场“让欧洲人流血,亚洲人也流血”的战争。而在海伦受不了安德罗玛克和赫枯巴的责骂而说出与皮罗斯结婚姻是假,公主要被杀祭在阿基琉斯坟前是真时,波吕克赛娜却“作欢悦状”,安德罗玛克则在一旁大加赞扬公主面对死亡的欣然而往,表示自己羡慕这种逃离苦海的命运,应该考虑到此处的这种描写实际上是和赛内加的斯多葛派哲学思想分不开的,他在《论幸福》中写道:“要当这不可避免的时刻到来时能坦然离去是件伟大的事,一个人必须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学到手。”1他认为死亡是对痛苦的解脱,即使有坚强的意志、伟大的心灵也无法改变命运,只有忍受痛苦直面人生“赴死如就婚”。公主波吕克赛娜基本就是这种赛内加认为的具有“伟大心灵”的人。所以面对死亡作出如此反应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全剧中刻画较为成功的是安德罗玛克这一人物形象,她的行动主要只围绕着一条线,就是受丈夫亡灵的重托,要保存特洛伊王室的最后希望——儿子的生命,而这对一个亡国之奴来说几乎不可能。赛内加在这里刻画出一个柔弱而又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柔弱的让人万分同情,坚强的又几乎令人心碎。作为一个新寡的柔弱女子,与以前有她那英勇丈夫的保护之时相比,现今孤儿寡母的处境更使她无法与急欲得到他儿子的希腊军队抗衡。但她没有放弃抵抗,手无寸铁的她选择了运用智谋与敌人周旋,把儿子藏在一个常人不易想到的地方——丈夫的坟墓,并发誓说儿子已经进了坟墓。从策略上讲这是真实的,儿子不是作为尸首而进的坟墓,所以差点连全希腊最以狡智而闻名的攸利栖斯都骗过。她在面对攸利栖斯提出要以各种酷刑折磨她说出儿子下落时说:“任何可怕的事情都吓不倒做母亲的爱和勇气。”的确,这种勇气,这种坚强是以母亲对儿子的爱为强大支撑。赛内加在描写安德罗玛克时更多的关注了她的内心世界,做到了以情动人。在这里赛内加精心设计了一个情节,即攸利栖斯以毁坟相要挟。这下正抓住了安德罗玛克的弱点,她把丈夫和儿子看的比自己还要重要,如果牺牲自己可以使他们安全的话,酷刑甚至是死亡都是算不了什么的。但如果不是对自己施加的,而是涉及到对亡夫和幼子的伤害就使得她左右为难。赛内加使人物一下子落入两难中,作为妻子她要保全丈夫的尸骨、作为母亲她要顾及幼子的性命;理智的想如果毁坟,不但丈夫的尸骨不保,而且孩子的生命也受到威胁,可情感上讲无论父子哪一个受到伤害都会给她带来莫大的痛苦,“赫克托耳啊!他的生命里有你。让他活下去吧,因为他能使我想起你的容貌┈但是┈我怎能答应他们把你的尸骨分散在大海上呢?不如让孩子死了吧。┈但是┈你这个做母亲的难道能眼看着儿子被人残酷的害死吗?┈我能,只要我的赫克托耳死后不落在敌人手里。——但是他已经死了,而我的儿子还活着,对痛苦还有感觉啊┈父子不能两全。┈怎么好呢?”内心冲突十分激烈,全剧的点睛之笔。接下来戏剧冲突就发展到顶点,攸利栖斯要掘坟。安德罗玛克抗争,以一个弱女子之躯想拦住希腊士兵,跪在攸利栖斯脚下想着“也许求求希腊人,希腊人就会心软吧”,可是她面对的是十年苦战后一朝得胜血洗屠城的希腊人。果然攸利栖斯不为所动,“把儿子交出来然后在请求”安德罗玛克绝望的走向坟墓唤出了她的幼子阿斯提阿那克斯,进而又替孩子求攸利栖斯,攸利栖斯几乎被打动,但这种打动也只是换回了母子间的一点告别时间。
母子相别,最让人心碎的场面,赛内加用大量的排比句,极尽文字渲染氛围之能事,刻画了母亲对儿子的恋恋不舍。生离已足以使人肝肠寸断,但还有一丝再见的希望,死别则意味着连这一丝希望都消失殆尽,更何况是只剩下唯一独子的母亲。往日对儿子未来的期望化为泡影;不能保护儿子而要看着儿子去赴死时的内心绝望;对死去丈夫的怀念,她的痛苦、悲哀、无奈,赛内加刻画的淋漓尽致。这里作者又描写了两个细节,一是安德罗玛克扯下自己的一缕头发放在儿子的小手中表示纪念,另一是脱下儿子身上的长袍“把这件长袍留下来,让母亲得一点安慰,因为它接触过你父亲的坟墓,接近过他的魂魄。上面若有他的骨灰,我一定用口唇去查看。”读此真是让人不忍听闻,不禁对这个虽尽全力又无可奈何的母亲万分同情。
纵观全剧,赛内加对人物的刻画的确以安德罗玛克为佳,其它的人物就有些苍白,甚至有作家传声筒之嫌。情节发展上前两幕很缓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动作性不强。从第三幕开始,行动才相对集中起来,尤以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之复杂在全剧中大放光彩。第四、第五幕相比之下就稍显平淡。在主题思想方面剧中多处都谈到命运的不可抗拒和变幻无常,认为听从命运是人的美德,人应该坚定地忍受命中注定的各种痛苦和灾难。这种宿命论思想在他的悲剧中得到鲜明的反映。他所倡导的是对死亡的渴求、对死亡 的不恐惧,这一思想也对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思想也有较大影响,但在本剧中他更关注的是人在面对悲惨命运时所作出的强烈情感反应和不同寻常的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幕中赛内加还安置了后世称为“心腹”的功能性角色——老仆,与安德罗玛克商议怎样藏起孩子。这一角色区别于古希腊悲剧中歌队所起的作用而独立出来。另一对戏剧史有重要影响的是剧作分为五幕这一体制为后世所遵循。此外,他在人物对话中大量使用侧白,如在安德罗玛克与攸利栖斯关于谈孩子下落的那场戏中就使用侧白来揭示人物的真实想法,和将要进行的下一步行动,这都极大的影响了他以后的戏剧作品。他还有很多细致描写种种可怕的残酷行为和阴森可怖场面,如由报告人详细描述公主被杀祭在阿基琉斯坟上和小王子被逼跳崖身亡等情形,这对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悲剧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大批尤其是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以及后来的拉辛、伏尔泰等人对他的风格都有所继承。他的剧作虽然几乎全是改编自古希腊悲剧,但尼禄时代的罗马帝国理想与伯里克力时代希腊人高尚情感大相径庭。考虑到当时罗马帝国的风化,那些喜欢大竞技场上血淋淋的竞技场面的观众,当时也的确会着迷于以华丽辞藻描写的疯狂情感和残忍行为。反映在赛内加其它剧作中则是美狄亚当众杀子并把尸体抛向痛苦的丈夫;《菲德拉》里希波吕托斯的肢体碎块被搬上舞台;《俄狄浦斯》中俄狄浦斯刺瞎自己的双眼,他的母亲则切腹自杀等等,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残酷场景直击当时罗马读者的神经,极大的满足他们对强烈刺激和高度紧张感的欲求。另外,当时实际的罗马剧场的演出情况也很不乐观,观众的欣赏口味不高,如古罗马喜剧家泰伦提乌斯在《婆母》开场词中说“观众被绳舞和拳击表演吸引走了”,作为大贵族的赛内加也不屑让自己的剧本在他认为被大量淫乱,低俗故事充斥的古罗马剧场中演出。于是,他的戏剧呈现出戏剧的一种独特形式——书斋剧(又称案头剧)。这种剧作强化剧本的文学性,淡化戏剧性,讲求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在剧作中随心所欲,挣脱掉演出的束缚更接近于诗而远离了戏剧本体。主要不是为了在舞台上演出,而是供少数人阅读或朗诵,尤其适合在当时贵族的文学沙龙中朗诵。大量的排比句式,使剧作显得很有气势,让爱好演说的古罗马朗诵者不忍释卷。但与之相比其内容就显得空洞乏味,却也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尼禄时期以希腊古典悲剧为蓝本,影射罗马的现实生活,反映当时贵族反对派心理的精神活动。

作为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的重要代表,塞内加的著作还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等方面,他的哲学感悟使他的剧作中多少现出一些平等、人道的初级人文主义。塞内加并不否定君主制度,只是希望出现一位仁慈的君主,能使贵族元老们在政治上得到一定的自由,在本剧中他让阿伽门农说出“谁也不能长久保持不加约束的权力,权力有了节制才能长久”。他还写过《论仁慈——至尼禄皇帝》等哲学文章,当然,现在看来尼禄没听他的,但他已显出反对暴政独裁的政治倾向。联想起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与最终衰亡不得不说赛内加有一定的政治远见。而在戏剧史上他以其十部悲剧作品及他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戏剧史专家布罗凯特在他所著的《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中甚至这样评价到:“当初文艺复兴时代的剧作家复古回望时,赛内加的剧作远比古希腊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