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神力集团:大鄣山具体的位置和风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6 13:46:39

大鄣山,亦称“三天子都”,地处皖赣边界,婺源的北部屏障,属黄山余脉 。清代诗人汪循《登大鄣山》诗云:“清风岭上豁双眸,擂鼓峰前数九州,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这里也是“吴楚分源”的屋脊,是鄱阳湖水系乐安江与钱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岭。这里群山环抱,山峰林立,森林覆盖率高达90.7%,山峰标高800—1600米,主峰擂鼓尖海拔1629.8米,巍峨雄伟,俯瞰平川,是县内最高的山峰。现已开放的鄣山大峡谷——卧龙谷,是一处景观价值独特,完全原始风貌的高山峡谷景区,是一处刚被发现的人间仙境 ,超尘净地......

大鄣山风俗,即婺源地区的风俗

婺 源 茶 道
婺源茶道起源于唐,南宋后更为盛行。它挖掘民间饮茶风俗整理而成,更多地溶进了当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追求"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其农家茶纯朴亲切,文士茶儒雅风流,富士茶气度雍容,各具特色。由于茶道包含着艺术、哲学、道德等因素,是接待亲朋宾客、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一个渠道,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所以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至今仍盛行不衰。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观看婺源茶道后,曾赞誉道:“茶道是诗,茶道如舞。”

--------------------------------------------------------------------------------

地戏是一种由乡民穿戏衣化装成人们熟悉的一组组戏剧人物亮相游行的娱乐活动。分地戏、马戏、高跷等表演形式。在地上行走的,称地戏。马戏,扮演者骑马游行。高跷,扮者则脚绑木棍,或高或低,边走边演,技巧高的要表演武术,或劈叉,或空翻,一般多为插科打诨,逗人嬉笑。地戏是婺源民间敬神和自我娱乐和谐统一的一种活动,每逢农历正月、三月三、四月八和迎秋醮时举行。

地 戏

--------------------------------------------------------------------------------

徽 剧

徽剧是我国古老的一种地方剧种。它由元代末期的徽池雅调演化而来,以吹腔、拨子和二簧为主调,,融"昆腔"、"弋阳腔"、"皮黄"和"昆渝"等小调于一炉,集念、唱、滚打于一身。 道光年间,婺源艺人将老吹腔、高拨子等徽调传入婺源。此后,又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民间小调,逐渐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浓郁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清末民初曾盛行一时。传统剧目有《昭君和番》、《汾河湾》、《水淹七军》、《百花赠剑》、《扈家庄》、《上天山》等。

--------------------------------------------------------------------------------

俗名"舞鬼戏",是流传于婺源的一种民间古典舞蹈艺术,具有相当长的历史。 傩舞以各种绘彩木雕面具为主要道具。人、鬼、神、怪均以忠奸愚劣而分妍媸,夸张大胆,惟妙惟肖。有独舞、群舞、双人舞等,配以节奏性很强的鼓点和伴奏,气氛热烈,风格敦朴粗犷,很能表现出人们的好恶之情。婺源的傩舞曾在五十年代进京演出。如今在婺源的段莘、秋口仍有流传。主要剧目有《开天辟地》、《刘海戏金蟾》、《判官醉酒》、《后羿射日》等20多个。

傩 舞

--------------------------------------------------------------------------------

抬 阁

一种将儿童装扮古装戏剧人物,高立于阁子的铁柱和支架上,由成人抬着行走的娱乐形式。扮演者一般为八九岁的小孩,穿衣戴帽,装扮成传统戏剧中的角色,根据剧情的要求,摆成不同的造型。造型有3层或5层不等,离地有3至5米高。抬阁造型优美、画面壮观、令人叹为观止。中央电视台曾进行过拍摄。

--------------------------------------------------------------------------------
灯 彩

婺源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艺术。灯与丁同音,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 灯彩种类繁多,有花灯、龙灯、马灯、狮子灯、塔灯、船灯、桂花灯等。 板龙灯在唐代就已盛行。龙头与龙尾请专人用竹骨彩纸扎成,加以彩绘;龙身则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木板,上扎二至五个花彩灯笼,即为龙身。元宵之夜,穿行于乡间小道,灯光映天,远望如斑斓巨龙,蜿蜒游走,鳞甲闪耀,栩栩如生。 每村每镇,均有板龙灯数条,多时达十余条,或交错,或并行,挥舞穿梭,盘旋腾跃,令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