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之王瑞达勒:中国四大发明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7 21:59:10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印 刷 术
印刷术的发明给人类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极其广阔的道路,对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起过极大的作用。正因为这样,印刷术和火药、指南针一起,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马克思联系欧洲的历史发展阐述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毕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我国的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可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我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






首先,采用了多种植物原料,解决了造纸原料资源不足的问题。破布(当时是麻布)、麻头和破鱼网等废弃物资的利用,既增加了原料来源,又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料,更是重大的创造,可以说开创了近代木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其次,工艺上有比较大的进步。多种原料的利用,对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造纸技术的改革。由于史书缺乏具体的记载,对当时的实际操作难于详细了解。今天,手工造纸已经基本上被机器造纸所代替,但是造纸的原理和基本的生产工序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
第三,造纸从此成为独立的行业。以前,纸只是纺织业漂絮沤麻的副产品,产量很低,技术上的改进也很受局限。新原料的开辟和新技术的采用,使造纸从纺织业中独立出来,这是造纸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转折点。从此,纸的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自公元二世纪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制出优良的纸张,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造纸术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简牍和缣帛逐渐被历史所淘汰。公元三到四世纪,纸成了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同时造纸术也不断得到改进,日趋完善。
后来,我国发明的造纸术传遍了五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正如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我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所说:“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现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省耒阳县)人,东汉明帝永平末年(公元75年或以前),开始在京城洛阳皇宫里当差。章帝建初年间(公元76-84年),任小黄门(宦官中职务比较低的)。和帝即位(公元89年),升任中常侍,侍从皇帝,参预国家机密大事。后来,兼任尚方令,掌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
蔡伦总结西汉(西汉武帝时期)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利用树皮、碎布、麻头、旧鱼网等原料,经过精工细作,制出优质纸张。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汉和帝的称赞,从此造纸术得到推广。因此后来他被封为“龙亭候”(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所以他组织监制的纸被称为“蔡候纸”。 由于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使我国到公元二世纪初的东汉时期,已经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造纸技术改革。

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

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