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爵士钢琴:历史回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2:11:20
谁能帮我把中国5千年的历史回顾一下!!
就是把:在什么时代,发生了什么大事.把它都写下来的!!
例如: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就差不多是这样的形式吧!!!
谢谢!!!!!!!帮一下小弟
从原始社会到20世纪左右。
我也知道有点难度,但高考需要,求大家帮帮忙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黄帝 尧 舜 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 禹传子启 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武王灭商 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共和元年 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 犬攻入镐京 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 秦始皇确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 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改国号新

  17 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 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晋灭吴

  316年 匈奴兵攻占长安 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开始

  485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 北朝结束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南朝结束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 以渤海为号

  同一时期 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 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780年 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 唐亡 五代开始

  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1115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开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1234年 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1351年 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军攻占大都 元亡

  明初 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 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农民军攻占北京 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军入关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 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 昭莫多战役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 维吾尔贵族大和卓 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对“百家争鸣”历史现象的时代背景之分析- -

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教育史学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笔者认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现象是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的。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以上是笔者对百家争鸣现象的时代背景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各位网友发表个人见解。
回答者:南宫寻欢 - 举人 四级 11-4 16:23

--------------------------------------------------------------------------------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寻欢的帮助,十分感谢

--------------------------------------------------------------------------------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50% (0)

其他回答 共 2 条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贵君轻”,主张“法先王”。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他赞扬富国强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赞扬秦国。

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他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度,要求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主张“非攻”,要求有一个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他提出“兼爱”的理论,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当然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幻想。

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一书提出了祸福相依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他著有《庄子》一书。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万变无常,没有什么是非标准;他还认为要想社会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毁灭,还说人生只是一场大梦。

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法”是根本,“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势”是君王的地位和权力,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韩非曾为秦所用,他的学说也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比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2)不同点:①战国兼并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而春秋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3)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

3、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生产、军事;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4、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1)老子政治思想的实质及影响: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尽管当时没有统治者会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他的思想在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动荡之后(特别是在西汉初,其思想一度成为统治思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老子的无为思想为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消极的一面。

(2)如何认识孔子的阶级实质:

教材有言,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显然孔子同老子一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最后郁郁回到鲁国,安心教书育人。

(3)如何评价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有进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阶级社会无法实现。

(4)孟子思想的实质及地位: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如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思想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孟子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5)如何认识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质决定意识,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产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这也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古代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当与此有关。

(6)辩证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韩非子的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思想敢于直面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现实,顺应了统一的趋势,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当时是最有用的,各国的改革变法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应一分为二来评价,以后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说明法家思想不能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

(三)、难点知识剖析

1、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从上面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税收问题(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变革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提醒: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表现,因此,商鞅变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道理。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5)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

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因此,其繁荣的原因离不开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