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网段ip地址扫描工具:评述近代中国法律家沈家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4:22:51

■张建智

赴京数日未有半日闲暇,一直在与中国政法大学商议,如何为办好“沈家本与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做前期的筹备工作。那日下午真是忙中偷闲,沈家本的曾孙沈厚铎教授突然对我们说:“何不趁这趟机会去看看沈家本在京故居?”这主意多好,也是我们多年的夙愿,遂从政法大学的大门口打了两辆的士前往谒拜。

这天正临近冬至,头九严寒气温骤降,北京的这几天正是大雪纷飞,扫雪车不停地往返于一片白色的马路上。下车后我们从那条“下斜街”一路往南走,步行约五十米,就到了坐落在宣武区金井胡同一号的沈家本故居。这旧居附近一带都在拆迁改造旧屋,灰蒙蒙的、有几座墙正在推倒。这胡同不算太长,当我们走近金井胡同一号那门前时,在门的右边的墙上有绿色字体书写的文物保护告示,上有几个大字:“沈家本故居”,下面两行小字分别是:一九九零年、一九九一年,北京宣武区人民政府、宣武区文化文物局。这说明这座旧居,早在十多年前已由国家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了。我想,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那个不寻常的日子里,能想到保护一个清末的法学家的故居,确也是件不简单的事了。

当我们走进这破旧而又深深的院子,最使我惊诧、也最能吸引人的,是那棵两人可合抱的粗壮、挺拔的皂角树了。而令人奇怪的是,这棵树却似乎长在一座小屋子里,它的四周紧邻着三四户居民的住房。从这棵老树,我们似乎又走进了历史的深处,那百年前的历史又显现在我的面前。

沈家本(1840——1913)作为清末著名法学家、立法大家和法学教学家,出生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时期,而逝世时又正值辛亥革命后两年。他一生经历的七十多年时光,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非常时期。他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同治四年(1865年)举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自24岁始入刑部任职,“自此遂专心于法律之学”并历任天津知府、山西按察使、刑部左侍郎、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毕生之精力献身于法律学。他精通旧律、学贯中西,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充任了晚清的修律大臣。他不畏权势、力排众议、锐意改革,对中国法律近代化和中国近代法学之兴起,起到了承前启后之作用,可谓是中国近现代法律的奠基者。

从如今的沈家本故居,依稀还可以认出北面那挑出于高处的一角古墙飞檐,甚或也可找到宅第的老门厅、坐南朝北的照墙、楼群……很显然,我们从这由南到北形成的一条纵轴线的府第布局中,确实看到了当年清末典型的具有江南私家宅第的风格特色。住在这里的人告诉我们:这一宅第为什么具有江南特色?因为这里曾是建于清代的一处“吴兴会馆”,属江南吴兴地方设在北京的一处会馆。到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处的会馆已逐渐衰微,才由沈家本购置成为他的私家宅第。他还告诉我们,“山西会馆”和“四川会馆”也建在这附近一带。当然,这里有的只是大家分割着居住的一间间小屋,已拥挤了六十多户人家,大门前零碎地挂着大大小小的木制信箱,显然早已成了一个大杂院。但在那以砖墙和木板分隔着的七拐八弯的住宅间,我们还可随处看到那些古老的屋柱、窗棂的刻雕、墙砖的装饰等等,从而使我们想见当年这故居是那么安谧与大气。

当我们正往里走时,正巧有一中年妇女在飘飞的大雪下,在露天的自来水龙头下洗涤衣服,当她知道我们中有沈家本的后代时,就主动和我们聊起了天。她还很热心地带我们走上一处转角的楼梯,该楼就是当年沈家本用于读书并著书立说的有名的“枕碧楼”。就在这座小小的楼里,大器晚成的沈家本为我们中华民族在近代法制史上,留下了卷本浩繁的法学著作,这些他生前花了毕生心血撰写的著作多数已整理出版,但至今尚有不少未曾刊出。当我走上“枕碧楼”的楼梯口照相时,心中升起一股历史凝重感,也不禁想起这位“以修律而鸣于时”的法学思想家,在晚年由于受礼教派的激烈反对而辞去重任,尔后,他躲进这枕碧楼成一统,为世人写下了《枕碧楼丛书》与《枕碧楼日记》等大量著作。如今已时隔了近百年,当我在这北京大雪飞漫的日子,当我正站在那枕碧楼的楼道上照相的一刻,我好似还能听到那长着一缕白须的沈家本老人橐橐行走的足音。

从沈家本故居出来,我们沿着金井胡同的小路左拐弯,似乎都不想即刻离去。啊,作为中国历史上近现代法学大家的沈家本早在历史的尘烟中消失了,而那在十多年前就已被列入文物保护的故居终于留了下来。近百年的时日,终于在风风雨雨中过去了,这旧居前再也听不到八国联军那嘶叫的马蹄声了,也没有了沈家本在晚年常怀念的他的同仁、官至刑部尚书的赵舒翘,于庚子之乱被屈辱处死那凄痛的一幕,这里也再没有了辛亥革命后有人请沈家本出任司法总长,而他一再谢绝甚或杜门不出之情景……而在沈家本诞生一百六十三周年暨逝世九十周年之际,全世界所有对沈家本法律思想有着浓厚兴趣并开展研究的学者、专家们,都将聚集在他的家乡,谒墓,参观故居,并探讨他不朽之思想。

嫁接专家
立宪失败不是他的错